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一、思想政治课堂对学生评价的现状与导向价值关于思想政治课堂评价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教学中,某教师提问时,一向从不主动发言、性格内向、成绩后进的甲同学举手了。该教师感到十分诧异,不小心脱口而出道:"奇怪!今天甲同学也举手发言了。"教师刚说完,甲同学霎时脸红,大家都打量着甲同学并窃窃私语,最后甲同学的手缓缓缩了回去,从此他再也没在课堂上主动发言。  相似文献   

2.
病症描述:课堂上经常看到一些不良现象:有的学生发言很积极,但是他只想着自己发言,别的同学在发言,他还在"嗯嗯嗯、我我我"地举手,结果轮到他发言时,他还在重复别人的答案;也有的人,自己发完言,就万事大吉了,再也不去听别人是怎么说的;还有随大流者,举着手心却不知神游到何处了,对于老师的提问、同学的回答一概充耳不闻……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荀子说:"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宝。"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评价,就犹如赠人以言,那么如何让它重如珠宝呢?要提高课堂评价效果,先让我们看看下面两个案例。案例一:在教学《珍爱生命》的课堂上,老师提问:"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应怎样以实际行动来珍爱生命?"同学们思考着,无人举手。这时,性格内向、成绩后进、从不主动举手的A同学破天荒地举手了。很是诧异的老师居然脱口  相似文献   

4.
中学的课堂相对于小学的课堂要冷清得多。小学的课堂,老师的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小胳膊肘杵的课桌咚咚响,教师如果控制不好,课堂甚至有点乱。但到了初中,尤其到了九年级,能主动举手回答教师提问的人已寥寥无几。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初中化学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发言、提问、"投石问路"是一种大胆的创新教学方式。因为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良好,所以教师更应该在化学课堂上引导、培养和鼓励学生发言。如此才能让学生真的敢于"投石问路",乐于主动探索。  相似文献   

6.
病症描述:课堂上经常看到一些不良现象:有的学生发言很积极,但是他只想着自己发言,别的同学在发言,他还在"嗯嗯嗯、我我我"地举手,结果轮到他发言时,他还在重复别人的答案;也有的人,自己发完言,就万事大吉了,再也不去听别人是怎么说的;还有随大流者,举着手心却不知神游到何处了,对于老师的提问、同学的回答一概充耳不闻……  相似文献   

7.
一、低段语文课堂"举手"现状举手作为课堂行为,一直是老师们关注的课堂现象。举手不仅可以检测教学预设是否科学合理,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它不仅可以体现学生对课堂的反应和参与程度,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和听说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课堂上,低段学生举手的现象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课堂上,学生"小手直举"发言积极,有时老师还没叫到他,他会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老师,我我我……"  相似文献   

8.
教育视野     
无需举手 自由发言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的老师们常常这样提示学生:“这个问题谁能回答?请自由发言。”“无需举手,自由发言”打破了“要发言,先举手”的课堂陈规,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学生们约定俗成地形成了三大原则,即女士优先,前排优先,经常发言的同学谦让较少发言的同学,课堂秩序活而不乱。教师们认为,“无需举手,自  相似文献   

9.
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所教的一至六年级学生中,同样是一个班的学生,低年级段很爱发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发言的学生却越来越少。这些不发言的学生只愿意坐在教室里安静地听老师讲课,而不踊跃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面对这样一个现象,要想改变,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因为教师的理念决定了学生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师越来越重视在课堂上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理念能否顺利地贯彻,课堂提问是一个关键。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是否巧妙、合理、艺术,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要注意提问方式的灵活,要根据被提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而巧妙设问,努力使每一次提问解决一个问题或者帮助一名学生。在一次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的调查中,笔者发现了小学生的一些特点:1.学困生愿意发言,即使不举手,也希望老师能提  相似文献   

11.
秦苏 《教书育人》2006,(8):10-11
“初一学生抢着答,初二学生催着答,初三学生逼着答。”这便是当前课堂发言状况的真实写照。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年级越高,举手回答的学生越少,到了初三和高中几乎没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常常会无奈地采取“点将式”“火车式”等方式提问。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逆反心理。如何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让他们主动地举起手,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校领导和教师达成共识:在课堂里,学生享有一定的权利。首先,他们有犯错误的权利。对于学生的错误答案不必过多指责。其次,学生应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即有选择回答教师提问的权利,对干自己不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不回答。再次,学生应该有评价权。以往学生回答问题是由教师进行评价,而作为学生是没有评价权利的,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亟待改变。基于以上的认识,教师采取了多种有效的课堂改革举措,“淡化举手形式,鼓励自由发言”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学生发言的情况,笔者发现这样一些不太乐观的情况:有些学生课下能说会道,课堂上却支支吾吾说不出什么;有些学生与同伴交流时滔滔不绝,但面对老师的提问却只是点头与摇头:还有些学生低年级时能积极举手发言,到高年级时却越来越沉默寡言了。而且笔者还发现,在课堂上积极举手答问的.往往也就是那么几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除了与学生个性、师生关系、课堂气氛、问题难易程度等有密切关系外,与教师对他们曾经的发言、同学的发言做出怎样的评价,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或学生有疑问、有想法都可以通过举手进行。"举手"这一种学习形式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可是,从小学高年级起,或者说进入初中以后,我们的学生举手的越来越少。往往是老师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室里一片沉寂。  相似文献   

14.
许晓英 《新课程研究》2009,(10):157-159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了。但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举起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  相似文献   

15.
对学生充满爱,是每一个合格教师必备的职业品格。然而,我们在强调爱的时候,不要忘记“尊重”这两个字,因为尊重是爱的基础,甚至比爱更重要。那天,我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课堂上,老师在提问学生时,一名同学总是举手,可老师叫他的时候却答不上来,引起班内的同学窃笑不已。  相似文献   

16.
庄美秀 《中国教师》2009,(Z1):421-422
<正>在我们的课堂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嚷到:"老师,我来,我来……"或是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或是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在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这些都是在数学课堂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会倾听,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面我谈谈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7.
正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一些孩子喜欢说而不喜欢听,在教师提问时,前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他们已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还有一些孩子是不说也不会听,他们虽然坐得端端正正,看起来很认真的样子,可问他们刚刚老师或同伴讲了些什么时,却是一片茫然,不知所  相似文献   

18.
正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情景再现:课堂教学比赛,某老师上的是《第一次真好》,师生互动异常热烈,使听课老师颇受感动。然而,笔者留心发现,老师总是在众多举手的同学中,提问那些表现好的、座位在前边的学生,而那些处于班级"边远"角落的学生则难有机会。如:老师提问:"你都有哪些第一次的经历呢?"有一个坐在后排一直"默默无语"的女同学胆怯地把手举起,用充满期待的眼神追随着老师,然而老师第一个提问的不是她。她有  相似文献   

19.
有些小学生在上课时常常有一种难熬的感觉,40分钟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显得特别漫长、痛苦,在老师组织的教学过程中,他们似乎是一个旁观者,无法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一方面老师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他们即使懂了也不举手,不发言,就像上课时没有这些人一样;另一方面,他们感觉不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需要,似乎老师不关心、同学也不关心,老师提问从来不请他们回答,他们成了课堂中“多余的人”。这表明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一种孤独感。  相似文献   

20.
戴雪琴 《教师》2011,(31):72-74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教师指名一位学生作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唉!”有的嘴里嚷着“又不请我!”便不再听课:有的迫不及待地马上与别的同学交流.根本不听发言同学在讲什么;还有的同学呢,发言的同学还没有讲完,就一边高高地举起了手,一边大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整个处于游离状态,老师或者发言的同学讲得眉飞色舞,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