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健康”、“财富”和“幸福”一直是我们的追求。但是,我们现有的很多生活态度、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不知不觉中与我们的追求背道而驰,怎样才能改变过去的自我,开始一种寻求健康、财富和幸福的新生活呢?最近一期《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封面文章《改变你生活的50种方式》,给了  相似文献   

2.
2006年到了,在新的一年里,如果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可以去尝试的话,你会不会说“我愿意”?如果你想在新的一年里获得健康、财富、幸福和快乐的话,你知道怎么去做吗?是的,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向健康、财富和幸福发起更高的追求,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新的一年将面临的主要任务。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改变过去的自我,开始一种寻求健康、财富和幸福的新生活呢?  相似文献   

3.
引导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心灵价值,过幸福的心灵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高远追求。邱江平同志以《论语》所阐释、倡导的精神价值追求为切入点,以构建幸福的心灵生活为着力点与价值导向,探古索今,探赜索隐,为我们破解了学科课程建设与教学的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用以浇灌当下正“嗷嗷待哺”的精神幼苗,引领学生走向心灵生活的幸福高地,正可谓“发轫于笔端,思成于佳作”。  相似文献   

4.
杨槐 《中国教工》2010,(5):15-17
在举国高擎“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伟大旗帜。大力弘扬中国工人伟大品格。热烈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温家宝总理前不久充满激情、感人至深的讲话:“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也应该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刊刊发《知识型劳动者尊严探析》和《高校教职工幸福指数实证解析》两篇文章。力图为读者进一步了解知识型劳动者群体的“幸福状况”和“幸福追求”,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提供一些理性思考和现实参照。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老庄以为顺其自然、清静无为就是幸福,佛家以为成佛、普度众生就是幸福,孔子以为幸福和仁爱、道德、正义不可分,主张德性幸福.做为人类“至贤先师”的孔子对幸福的看法对中华民族的生活心理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将立足于《论语》本身,对孔子的幸福思想,即“孔颜之乐”、“曾点之志”、“君子之禄”做进一步的探讨,以期大家更为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幸福思想,进而促进人们实现幸福和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人们却有同一种追求——幸福。在很多人看来,财富的增加会必然带来幸福,然而,当财富的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的幸福感非但未增加,反而会减少。这种“幸福悖论”是各种关系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应当修炼“幸福智慧”,学会体验幸福;社会应该创造条件,保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相似文献   

7.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当代学院派诗人海子在结束自己25岁生命的前两个月写下的一首撼人心魄的诗。初读这首诗,你会觉得诗人有“积极”的追求,“幸福”的向往,在努力追求尘世的“幸福”。可当我们细细咀嚼之后,你会品味出诗人海子内心无比的苦涩和无奈。这种苦涩和无奈表现了诗人海子人格的二重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诗人挣脱世俗、极力追求自己惟一的“幸福”———对诗坛“王位”的渴望。诗中表现出对尘世生活的向往。诗人从小生活在农村,大学毕业后又蛰居京郊昌平,埋头写诗。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自己与家人、亲友、社会一天天隔膜…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永恒主题,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的教育正日益关注人的生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旨在关照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教师是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创造者,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有学生“幸福地学”。因此,笔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关照学生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应建构教师的幸福。  相似文献   

9.
时钰鹏  陈宁 《文教资料》2010,(2):130-131
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现代意义上的幸福就是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本文从解读幸福的基础上对“幸福——教育对生命的关注”这一观点进行分析,揭示了幸福是教育的本质,在批判教育相关异化表现的基础之上提出对幸福的教育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幸福究竟是什么东西?也许没有人能够准确回答。在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幸福的追求。然而,时至今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贫穷国家的人们,无一不是还在追求着想象中的幸福。由此可见,幸福只能是每个人对生存状态下的不同精神感悟罢了,从来就没有什么统一的想象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攀比指数。近日,一份有关《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幸福报告》)的出台,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心中的幸福”的精神会餐。据悉,该《幸福报告》是由人为设置的“城市幸福度”调查和“生活幸福度”调查两部分构成,并由…  相似文献   

11.
周紫林 《华章》2007,(8):263
本文指出了人类生存的意义就是追求幸福的生活,而人民实现幸福的途径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的追求,即对财富的追求和财富以外更高层次的追求.本文论述了两个层次追求的依据、关系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细细品读《与心灵一起舞蹈》,“在追赶中‘生产’快乐(代序)”描述了一位普通农村教师以自己的不懈努力,逐渐成长的过程。“做一个勤奋的学生”,“没有喝彩也有精彩”,“学习是永远的追求”,这不正是所有优秀教师成长的过程吗?朱华忠的付出是有很大收获的,十五年,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著作两部,从农村走进城市,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不懈地追求、探寻,自信、成功地追赶,活得快乐,活得精彩。走进《与心灵一起舞蹈》我们深深地感到,教育是一种舞蹈,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交往,一种情感的舞蹈,—种心灵相吸,心灵共鸣,在心灵的交往中分享着快乐与幸福…  相似文献   

13.
解读“财经管理”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涵盖了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经济实践.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关系、经济行为、经济现象以及规律的学科,并为经济领域提供方法工具、理论依据及途径手段.可以说,经济学就是教我们怎样科学追求“财富”,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理念、一种思维方式.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首次出版为标志.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永恒主题.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的教育正日益关注人的生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旨在关照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教师是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创造者.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有学生“幸福地学”。因此.笔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关照学生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应建构教师的幸福。  相似文献   

15.
《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是《诗经》中具有人民性和健康审美情感的精华部分.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诗经》时代人民纯挚的爱情生活,由尔激励和警策现代人更深刻更广泛地去认识生活、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生活.  相似文献   

16.
我们发现 ,在一个不短的时日里 ,“幸福”作为生活中的一种理想情感 ,被人们充满自信地谈论的机会在减少。物质生活逐渐“幸福”起来的人们 ,却在漫延的世纪末情绪和转型时期的动荡心理等因素的挟裹之下 ,其精神生活中充满了焦灼而疲惫的气息。这令人沮丧的情形 ,可以预料在今后很长的时间里还会持久存在。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之下 ,李瑛的《幸福》“不合时宜”地 (在后现代时潮风起云涌之际 ) ,以十分传统的方式 (严整的诗化的方式 ) ,谈论了一个古老的话题 (幸福 ) ,它因此而成为了响亮的哨音、迎风而起的斗篷。但是 ,从谈“幸福”中透露出坚…  相似文献   

17.
孙永刚 《新疆教育》2013,(3):197-197
我们认为,健康教育既是一个科学的理念,也是我们办学应追求的目标。要落实健康教育的理念,实现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创建“幸福校园”。只有创建“幸福校园”,才能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发展。基于这一想法,多年来,我校坚持“给学生美好童年,为学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做人”为目标,积极构建校园文化“三和谐”,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拥有了财富和健康后,却不一定能获得幸福。幸福的基础除了财富和健康外,还有另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尊严。尊严同样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人没有尊严,就不可能成其为人。台湾作家柏杨写的《我们要活得有尊严》一书开篇说:“人,之所以为人,第一要自己有尊严;第二要尊重别人的尊严,而且是诚挚的尊重。”  相似文献   

19.
幸福在哪里     
我们是任性的孩子,喜欢在幸福里穿梭———寻找幸福。对于过程与结果,幸福与追求,我更相信:幸福溢于追求的过程中。柏拉图说:“无论是辉煌的成功还是悲惨的失败,人总保存有他的尊严。”而这份“尊严”,我相信,就是那份幸福,那份无法预言的成功与失败,却能预言的快乐与追求的幸福。换一种说法:只有不在乎成与败,而努力追求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陶渊明在归隐之后落个贫穷的结果,可他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之乐。陆幼青写下《死亡日记》之后便自杀了,他说他已经体验了过程的幸福,可惜他没有延续这种幸福,而是以其作为离…  相似文献   

20.
引导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心灵价值,过幸福的心灵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高远追求。邱江平同志以《论语》所阐释、倡导的精神价值追求为切入点,以构建幸福的心灵生活为着力点与价值导向,探古索今,探赜索隐,为我们破解了学科课程建设与教学的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用以浇灌当下正"嗷嗷待哺"的精神幼苗,引领学生走向心灵生活的幸福高地,正可谓"发轫于笔端,思成于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