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果树园》节选自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长篇小说是描写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作品,自出版以来,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1951年曾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丁玲是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开始文学创作的。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刚  相似文献   

2.
由于时代,政治和个人等诸多原因,丁玲在“左联”的旗帜下,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丁玲因此而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拘禁.1936年,在多方努力之下,丁玲离开魔窟几经辗转来到陕北.到达陕北之后,丁玲以她获得新生的亢奋激情,投入到中国革命运动之中.丁玲通过她自身的实践,继续探寻着知识女性的人生之路.她以作家的敏感和多思,将从全国各地来到解放区的知识女性的心灵嬗变,通过文学作品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出来.小说《在医院中》就是这方面的例子。1941年11月,丁玲在《谷雨》第1期上发表了小说《在医院中时》,后来在1942年8月《文艺阵地》…  相似文献   

3.
丁玲早期的小说创作反映了"五四"运动退潮后激进的女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世界,道出了她们内心的苦闷,发泄她们对社会的不满,这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和主体创作心态:迷惘、求索与抗争等,这些构成了丁玲早期创作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4.
《集宁师专学报》2014,(1):18-22
1985年4月,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登了《丁玲同志在西安谈文艺创作自由等问题》,归纳了丁玲对于作家如何理解"创作自由"等文艺界敏感问题的看法。丁玲的这次讲话出现了两个版本,反映了两个丁玲:一个是官方需要的丁玲,一个是复杂的丁玲本体。  相似文献   

5.
作为20-30年代作家的丁玲具有五四文化精神和革命情结。前者主导着丁玲的创作,后者推动着她投入革命。在陕北,丁玲在五四文化精神指导下进行创作,没有按照领导人的要求转变为一名宣传战士,因而在整风运动中受到批评。此后,丁玲端正态度,创作出被领导人认可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受到表扬。50年代,由于丁玲的个性突出再度受整。80年代,丁玲缺乏对历史进行反思。丁玲的人生道路可以说演绎着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权力、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丁玲从崇尚独立、自由的"五四"人,逐步走进"左翼",进而卷入革命阵营的整个人生轨迹,说明五四精神与政治信仰成为丁玲生命情结之两翼,穿越于丁玲整个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从丁玲在延安后期的日记中,也可看出丁玲一以贯之的思想意识与个性特征。可以肯定的是,政治磨难并没有使丁玲的"个性"泯灭,而是被她刻意隐匿了。  相似文献   

7.
《果树园》选自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三十七节。要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首先必须对这部小说的创作有个大致的了解。一九四六年夏,丁玲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火热的斗争生活激动了她,广大翻身农民闹革命的热情鼓舞着她。她曾说:“由于我同他们一起生活过,共同战斗过,我爱这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是丁玲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丁玲的创作态度是主动的,但也受当时时代要求的约束。本文从丁玲到延安前后的经历、丁玲性格的双重性、丁玲知识分子和党员的双重身份体认三方面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说明丁玲延安时期创作尴尬的原因,以期对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75年来,丁玲以《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创作,而震惊了30年代的坛,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获奖而驰誉国际苑。可是在“反右’,风暴的浪涛里.丁玲竟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变为令人齿寒的“复仇女神”,从而湮没了24年。新时期丁玲复出后,丁玲研究才从恶梦中惊醒过来.将丁玲研究由“拨乱反正”而逐步走向深入;1986年丁玲逝世后,研究站在时代和历史的聚焦点上,去告别死去的丁玲,同时又去寻觅还活着的丁玲,让丁玲创作的“生命力”要在“承受过去.向着未来”的时代浪涛里,闪烁艺术美的火花。  相似文献   

10.
从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到1933年5月丁玲被捕,《现代》与丁玲的关系是一个文学刊物和一个知名作家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现代》及时报道了丁玲的文艺活动,刊发了有关丁玲的书讯,多次向丁玲约稿并发表了丁玲的作品;另一方面,丁玲也以自己的作品和批评表现出了对《现代》的关注和重视。从1933年5月至1934年11月,因丁玲的被囚失语,二者的关系演变为单向的授受关系:《现代》通过及时报道丁玲被捕消息、精心编发(搜集)丁玲相关资料、多次刊登丁玲著作广告和组织刊发丁玲创作评论,一再表现出了对丁玲的关注、声援与追念。二者这一“互动一授受”关系,呈现出了30年代“自由主义文人”与“左翼文人”这两个文人群体关系之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茅盾的《女作家丁玲》、《丁玲的〈母亲〉》、《丁玲的〈河内一郎〉》三篇评论为基础,评介了茅盾论丁玲创作的时代意义和审美分析,以及丁玲创作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2.
咱们中国有一位世界闻名的女作家,她就是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作者丁玲。去年10月4日,是丁玲奶奶诞生100周年纪念日。1951年,毛主席在国庆节观礼台上问丁玲:“中国有没有培养青年作家的学校?”丁玲说没有。毛主席说:“那你就创办一个吧。”于是丁玲就创办了“中央文学研究所”(即现在的鲁迅文学院)。当年,我就是丁玲奶奶的学生。她给  相似文献   

13.
丁玲文学以其丰硕的创作成果,鲜明的艺术特色早为世界瞩目。丁玲作品最早被译成外文的是《某夜》(美·伊罗生译/1932)。至1982年日本出版《丁玲的回顾》(中岛碧译),世界译介、研究丁玲文学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本文列举大量资料,辨析世界译介和研究丁玲文学的规迹,从而得出结论:丁玲文学早就冲出国界,沟通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感情。丁玲文学不只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4.
丁玲创作的前后截然分期历来造成文学史乃至评论者的截然不同的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话语环境的不同,对其前后创作也产生了完全相反的审美判断,不论这种评价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丁玲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分水岭的特征。文章从丁玲前后期创作的题材关注到丁玲对女性命运的探索以及她固有的创作笔致,分析了丁玲强烈的女性情结和对于时代、革命的忠诚意识,在这二者的结合中呈现出丁玲创作的独有文学詈观。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2月26日至29日,第十一次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和泉州两地举行。这次研讨会由中国丁玲研究会、厦门大学和泉州师范学院主办,厦门大学中文系和厦门市作家协会承办。会议收到了中国作协、丁玲生前丈夫陈明、厦门大学党委前书记未力工等的贺信,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丁玲研究会会长张炯同志致开幕词。会议前三天在厦门举行,第四天在泉州举行。  相似文献   

16.
丁玲简介     
丁玲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大胆揭露旧中国黑暗现实,表现“五四”运动后觉醒的知识青年的痛苦与追求,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1930年5月,丁玲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成为鲁迅旗下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罗曼·罗兰等国内外著名人士,曾发起抗议和营救活动。敌人对她威胁、利诱、欺骗,企图利用她的名望为国民党做事,都遭到拒绝。同时她积极寻找地下党组织,终于在…  相似文献   

17.
1979年后,丁玲试图为自己背负的历史问题平反,但遭遇了来自文学领导体制核心的周扬一方的强大阻力。1984年中央组织部颁发《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丁玲历史问题得到彻底平反。为了这个结果,丁玲做出了巨大努力,这些努力对“晚年丁玲”形象发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之后,在当时的五四文坛影响颇为深刻,莎菲这个蜗居在北京公寓中的女性写作者与她本人当时所处的地位和人生经验似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者的视角纷纷集中在丁玲本人作为写作者与小说文本中刻画的女性人物之间所隐含的种种耦合性上。鉴于此,以丁玲创作的外部环境因素为突破口探寻丁玲小说创作的深层脉络。  相似文献   

19.
丁玲,一九○四年出生在湖南临澧县一个没落的封建望族家庭。在丁玲四岁时,挥金如土的父亲就病逝了。留给母亲的是一笔笔还不清的债,年轻的寡母带着丁玲和多病的弟弟艰难度日。1918年,14岁的丁玲小学毕业了,妈妈亲自送她到桃源县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参加入学考试。学校规定,如果考取了就要交十元保证金,这个保证金要到毕业时才能退还。妈妈手里没有钱,就把家里留下的一个金戒指交给学校一位女管理员代卖代交,嘱咐如有剩余,就留给丁玲零用。考试结束了,丁玲夺得了第一名。那位女管理员给了丁玲三元多钱。丁玲小心地把钱放在小木箱里,藏在床底下,一直合不得花,直到寒假回家时,才用了几角钱作路费。后来丁玲转学到了省城长沙周南女子中学,这个  相似文献   

20.
丁玲和她的母亲北京第一师范周德耀丁玲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享誉中外的女作家,妇女中的佼佼者。丁玲的母亲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母亲,不是一个平凡的女性。”(丁玲《魍魉世界》)丁玲走上革命和文学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她母亲的影响。丁玲原名蒋冰之,1904年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