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马克思关于工业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指出: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时,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认定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某些国家超越卡夫丁峡谷成为可能;并根据历史的主动性同历史的必然性相结合的原理,提出了把革命引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的基本纲领和策略。马克思的这个理论,已从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以及其它国家革命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发展。这一研究成果对我们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以前关注最多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一条道路 ,他晚年致力于东方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研究 ,提出了东方落后国家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这一理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使东方落后国家先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 ;并且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早期的研究中认为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的必然发展途径,但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进入上升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已经不具备了,与此同时东方社会由于资本的扩张导致原先封闭的状态被打破,被迫参与到世界市场和分工中来,并且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革命战争,这让马克思开始重新审视东方社会,认为俄国、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由于国情的特殊性,可以成功跨越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知识体系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多样性。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提出要加速资本主义发展从而缩短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阵痛,列宁更是从理论到实践实现社会主义的第一人,不仅成功实现了苏俄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且提出了许多捍卫社会主义革命果实,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开创性理论成果,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设想,是根据19世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提出来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没有成为现实,历史条件就发生了变化。到帝国主义阶段,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使得一国革命取得胜利成为可能。列宁发现并运用这一规律,在俄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有一批不发达的国家,通过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这些国家也必将起来革命并取得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些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情况如此,与此相适应,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形式,与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所得出的基本原理相比较,也必然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根据列宁的论述,我认为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阐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认为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冲击下,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召唤下合乎历史必然性的跨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不仅闪耀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光辉,而且为这一理论注入了时代性的特点,填补了像中国这样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通过人民革命,夺取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在建设过程中,吸取资本主义的肯定性成果,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的"跨越峡谷"理论第一次指明了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列宁关于落后国家无产阶级争取民主革命领导权的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论,指引俄国、中国等一些国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第一步目标;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市场经济思想、科教兴国战略和自主发展原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上述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必将指引中国实现第二步目标,从而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完全胜利.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了世界各国历史过程之后,曾经提出某些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他们提出的这一设想没有变成现实。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首先在俄国成功地解决了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在总结俄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落后民族和国家“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列宁的“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跨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仅提出落后民族和国家“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而且全面、具体地提出了如何实现“非资本主义发展”的方法和步骤问题,从而把“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变成了指导落后国家进行革命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列宁的“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国外不少论著着力阐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说它是“许多经济和社会落后的前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发展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过这种道路的可能性。列宁发展了依靠胜利了的无产阶级国家支持的从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想”。我国有的专著也写道:“列宁捍卫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并以“新结论和新原理来丰富这个理论”。有的还说“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人民“越过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我认为,这些论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极其丰富。深刻思考邓小平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必然性问题,涉及到多方面、多学科,但最重要的是必须以科学和历史的态度,清醒地对待具有世界性的两个客观事实:一个是,在历史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都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这些国家都是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通过革命的手段,跳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另一个是,进入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逐渐从危机和战争中复苏…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第一次突破了历史形态发展顺序,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和享受资本主义一切积极成果的大胆设想。这个理论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和内在的联系。学习重温马克思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有着深刻的启迪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早年和晚年分别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进行了深层研究,并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预言。从世界历史体系看,人类社会是按照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而个别东方国家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是对五大社会形态理论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2.
在对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理解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究。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再次验证了社会革命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必然性。落后国家的率先跨越本身是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自我否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落后国家不仅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也能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一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是产生在垄断前的资本主义时代,并且是建立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之上的。当时,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至少在几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同时才能取得胜利。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不可能立即建立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革命转变时期或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相似文献   

14.
“晚年马克思”新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四大笔记,即古代与东方社会笔记、研究西方社会主义道路的《哥这纲领批判》笔记、追溯资本主义与世界市场起源的世界历史笔记、关于俄国发展与东方社会主义道路的笔记,展现了晚年马克思的理论空间,标志着《资本论》研究的深化扩展和直接继续,它启示我们立足于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高度,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跨世纪发展的重要生长点、:社会主义道路的民族特色论;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的彼此兼容论;东方落后国家汲取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世界市场中介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现实社会状况以及未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对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为后来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了一定理论准备,是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合理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渊源,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普遍性和主观选择性、特殊性,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历经资本主义步入社会主义的同时,承认条件允许的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步入社会主义。我国选择了第二条步入社会主义的路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历经曲折后,经由改革开放与经济市场的转型,走上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切都可以从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中获得解释,也在实践上丰富了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进程和全球共产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做出精辟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构想。列宁立足于俄国实际 ,探索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深刻阐述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考察和分析经济全球化进程 ,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列宁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继承与研究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本文从列宁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入手,确认列宁的探索就是在俄国寻求一条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列宁的探索在理论上、实践上以及方法论上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列宁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当然继承者。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越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的唯一选择。 一、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认为,先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在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他们又提出,无产阶级要不停顿地把民主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俄国革命的实践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革命转变的理论,。他认为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民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主革命“非资本主义前途”的问题,是共产国际在中国大革命时期提出的。它对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处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鉴于史学界对此问题研究不多,本文拟作些探析。“非资本主义前途”问题的理论来源及其含义经济落后的前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革命发展学说的重要观点之一。 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在回答关于人类和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时指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但对不同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