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灵娟 《文教资料》2014,(12):19-20
雅典是西方文明的发源,作为世界上最早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自由与民主是它的标签,雅典人素来以智慧和勇敢自诩。然而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这样一个城邦竟然“容不下”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审判”及“苏格拉底之死”不仅是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而且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桩公案。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已然无法回到当时的情境之中发掘真相,只能依靠为数不多的史料及后世流传下来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辞”探寻历史真相。在众多题为《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柏拉图的作品。本文主要根据对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的解读,详细分析“苏格拉底之死”这一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对孔子哲学抱有偏见,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孔子不是一位哲学家。事实上,孔子的哲学范畴“仁’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范畴“善”互有同异。如果说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极其重要人物的话,那么,孔子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是任何历史人物都无法相比的。黑格尔对孔子哲学的偏见主要缘于他对中国汉语文及孔子哲学的不了解。  相似文献   

3.
刘维卿 《文教资料》2009,(30):97-98
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是历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然而现有研究很少从苏格拉底之死的历史背景出发来探讨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所以本文紧紧抓住苏格拉底之死的历史背景来探究这一问题。这个历史背景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  相似文献   

4.
苏格拉底哲学是哲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内容,它的研究价值在于苏格拉底哲学内容本身。该文从对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基本的哲学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出发,确认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详细论述了苏格拉底哲学本体的转向、道德哲学和他的诘问艺术。通过对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论述来说明它在哲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标明为什么苏格拉底哲学会成为古希腊哲学史的分水岭。文中最后一部分主要对苏格拉底哲学思想进行了评价。也具体通过事实来说明。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对于现实生活上的指导上也是宝贵的一笔财富。  相似文献   

5.
读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看到苏格拉底为了信念而自杀时,不禁考虑,如果是自己面对同样的选择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带着对苏格拉底"舍生取义"的丝丝疑问,看了一些论述死亡的书,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完成这篇拙文.  相似文献   

6.
我是教师     
我是教师。 我的职业诞生于世界上第一个有疑问的孩子提问的那一刻。 在许许多多的地方,我的形象无比多样: 我是苏格拉底,激励雅典的青年通过质疑探求新的真理; 我是安妮·沙利文,把宇宙的秘密放进海伦·凯勒的手中和心里;  相似文献   

7.
苏格拉底之死在西方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容易引起广泛争论的话题,对他的审判存在若干不同方式的理解。对这一悲剧性的历史事件的再次解读,我们不难从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苏格拉底与公民社会所理解和倡导的正义观念产生严重分歧,以致引发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这一无法消解的二元对立,必须通过苏格拉底的死来终结。  相似文献   

8.
学生不争气     
每一位老师都希望教出好学生,就像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龙成风一样。历史上景令人羡慕的老师是谁呢?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没写过一个字,却成为大哲学家,就靠他教出的一位好学生:柏拉图。柏拉图的《对话录》把老师苏格拉底的思想用文字表达和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9.
青楼文化是历史的真实,古典文学作品是古代社会真实生活的反映,是无法更改的历史必然。高中生今天不了解,明天说不定会了解;教材上不涉猎,课外说不定会涉猎。如果我们没有勇气正面去讲给学生听,吱吱唔唔,反而会欲盖弥彰,更加激发学生的好奇感。  相似文献   

10.
(1)辩证法一词在哲学史上的含义及其具体表现形式最初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那里, “辩证法”是指为了辩驳对方的论断而运用的一种对话的方式或方法。苏格拉底在攻击智者派以及一般人的通常意识时,并不简单直接地否定对方的论点,而是“采取虚心领教的态度,好象他想要向别人就当时所讨论的问题,求得一些更深切的启示似的。根据这种意向,他向对方发出种种疑问,把与他谈话的人引导到他们  相似文献   

11.
"现代心灵"始终处于怀疑和矛盾的焦虑情绪之中,对一切现实的表象产生怀疑,对什么是真实产生了疑问。伍尔夫和其他一部分作家采用"意识流小说"的形式,通过描写那些对意识主体来说是真正真实的意识内容,来表现这个表象的真实无法确定的世界。伍尔夫认为一个人的感觉和情绪对这个意识主体而言是真实的存在,与此同时,他所感觉到的这个世界是否真实却是不确定的。因此作家始终处于一种对真实感到难以把握的焦虑之中。  相似文献   

12.
吴愚 《文教资料》2008,(28):229-231
电影观众是期待一部影片真实于某种不成文的成规,而不是真实于真实的世界.虽然涉及艺术的"成规"无法像科学定理那样给出精确的参数,可是看清楚一些事实无疑可以减少一些无谓的牺牲.本文就尝试阐述笔者所理解的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若干事实,比如:严格意义上的或着说是理想意义上的"历史真实"并不存在:"艺术真实"又受到诸多局限.在事实表述时,我们要把握好叙述历史的分寸,而在电影创作中,我们尊重用影片来做判断、提供一种表述历史视角的电影作者,我们也认为虚构的、专心于精彩叙事的电影同样也忠实于电影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会饮》中阿尔喀比亚德的讲话往往被理解为对苏格拉底的赞美,以及柏拉图借阿尔喀比亚德之口,为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辩护。但是,从"讽寓"的角度来分析,阿尔喀比亚德真实的意图则隐藏在表面的赞美之中,实为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与苏格拉底人生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与苏格拉底人生观之比较郑支农现代人生活于物质极其丰富的社会,却常处于一种莫名的真空和机械的忙碌当中,而浑然不觉。日益功利的生活已使人们的精神渐渐变得困顿而迷惆。“历史是真理的火把。”笔者试图从孔子与苏格拉底这两位中西历史上的圣人的人生观比较研究入...  相似文献   

15.
陈锋 《培训与研究》2001,18(2):37-39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中西方历史上的两位圣人,本文把苏格拉底以至善为本的人生境界观和孔子以仁、义、礼、中庸、内省等为核心内容的人生境界观作些比较,以揭示中西方人生境界观的异同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晨 《云南教育》2010,(13):28-31
世界杯比赛在南非如火如荼地上演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国家,他们可以在一届奥运会上拿走51枚金牌,但却无法组织起一支能够打入世界杯的足球队。”来自法新社的疑问,也是所有中国球迷的疑问。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不是纯历史著作,因而文学作品内容上的“真实”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有很大程度的差异,意即文学作品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虚假性,但读者不能因其虚假而否定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更不能把文学作品当作考证历史的可靠依据,因为文学作品允许在反映现实生活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虚构——它“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虚构不是作者有意哗众取宠,故弄玄虚,而是作者有意让读者对自己作品的某些“非真实的真实”产生疑问,从而在释疑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写作意图,达成与自己心灵沟通、情感共鸣的一个方面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中,不失时…  相似文献   

18.
成功源自渴望成功的强烈动力。拿破仑·希尔写道:只要有强烈成功的念头,理想就会变成现实。一个年轻人询问苏格拉底取得成功的秘诀。苏格拉底让年轻人第二天早  相似文献   

19.
教师德育专业化是一个由时代发展提出的新命题。提出这一命题的理由,有以下三个维度。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的教师主要有“经验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两种类型。从苏格拉底、孔子时代到近代师范教育、教师教育产生的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所有的教师,无论是杰出者如孔子、孟子、苏格拉底,还是一般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经验型教师”。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由于涉及国家、事件、历史人物较多,在课堂教学中单靠教材内容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所需。并且教材内容并不全面,学生无法从中了解真实的历史事件。所以教师需要通过不同途径寻找相关史料,提升历史学习乐趣,使学生了解更多真实历史。本文深入分析历史教学当中史料的重要作用,阐述其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