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以"功名富贵"为中心,采用了单点突出、定向发展的方法来刻画全书的主要人物。书中人物在对待功名富贵的向心或离心的变化中,受到一次次的检验,人物性格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有序的演进。这种人物的刻画方法与"功名富贵是全书的第一着眼处"的构思紧密相关;与"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结构形式互为关联;也是夸张、讽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符永懿 《考试周刊》2012,(49):25-27
人物形象赏析是小说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人物形象体现了某一类型的人物特征,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主题,折射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形态。作者在结合学生的现时小说鉴赏水平、遵循阅读认知规律、秉承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的三重思考下,着重用借助描写技巧析人物、联系社会背景懂人物、个性化探究评人物这"三块砖"帮学生搭建起人物鉴赏之桥,引领学生得以信步闲赏书中人。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大量采录他人之作,甚至连结构设置也多有取资,不过它不是简单抄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通盘考虑了《金瓶梅》全书的情节安排、人物设置之后,根据需要进行移植和改造,"王招宣府"的故事、人物便是一个例证。书中不论是潘金莲还是林氏母子的故事,完全是兰陵笑笑生的"首创"。  相似文献   

4.
王玥琳 《文教资料》2014,(36):89-91
《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作为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书中两个主人公——"列文"和"聂赫柳朵夫",正是托尔斯泰本人精神世界的倒影,被文学评论家称为"自传性人物"。本文将选择这一切入点,浅析其所反映出的托尔斯泰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5.
著名学者、诗人吴宓先生在自己的《日记》里记述了对《三国演义》的一系列看法:他认为该书是"真正的历史小说",书中人物、情节都是"典型";他提出,"正统"有二义,即"本义之正统"与"人为之正统";他强调,"艺术真实"源于"普遍永恒之道德观"。我们在吴宓先生的《日记》里看到了最真实的"吴宓"。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人物的名号和《红楼梦》前八十回文字,以及脂砚斋批语等材料进行考索推测,指出高鹗续书中黛玉的结局明显不合作者原意。黛玉应是相思成病,因婚姻无人作主,前途无望,投水殉情,自我解脱;时间在"二宝"结婚之前。  相似文献   

7.
刘澍 《考试周刊》2011,(82):52-53
新学期开始了,学生一拿到《外国小说欣赏》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可不多久便失望地合上书:"不好看!"什么样的书"好看"?"好看"的标准是什么?我就这个问题和一些学生谈过,他们的回答出奇一致:"情节曲折、吸引人的,人物有个性的。"  相似文献   

8.
朋友在日志里推荐这部电影,说,去看,还有书,"那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看了书,也看了电影,有些真情实感只有文字能真切地传达出来,改编为影视作品后,总是不能确切地表达出书中人物、情感的神韵,要么过了,要么不足。  相似文献   

9.
高金和 《英语辅导》2014,(1):188-190
威廉·巴勒斯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代表作《裸体午餐》中,成功地使用了剪裁法和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毒品世界。本文从内容简介、创作手法、作品评价三个方面加以探讨,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裸体午餐》一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海外华人女作家赵淑侠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成书的长篇小说《赛金花》,虽以赛金花的一生为主要写作对象,但从中发现,作者已将自己的爱国情怀融入其中。无论是主人公赛金花,还是书中其他一些重要人物,在他们心中都有着一份情,一份爱国情。这也是作者自身想要表达的一份情。该文从"爱国"这一角度出发,以故事中的人物为线索,探究作者在《赛金花》这部作品中传达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中,潘金莲、潘巧云与阎婆惜三个女性都因红杏出墙,最终惨死在男性刀下,留下了"淫妇"的骂名。在和男性交往中,三人虽性格不一,表现各异,但在根本上都处于被观看和审视的弱者地位。除了书中的男性人物,在她们背后,叙事者那带有偏见的目光更笼罩了一切,并潜入文本,通过强行干预的叙事行为导致了"淫妇"形象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不仅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而且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山鼻祖,是书分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体,生动地描绘了历史人物的活动与统览历史事件。其中,孔子之登入世家,向来颇多争议。无论是后世注家及相关学者之说,还是司马迁本人之说,其"世家"与《史记》"世家"本身均存在矛盾;登孔子于"世家",既因孔子在"当代"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更凸显了司马迁对这一重视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杂花生树     
小容 《八小时以外》2014,(12):117-117
《杂花生树》这本小书,是叶兆言发表在《收获》、《作家》上的部分同类作品的合集:《周氏兄弟》、《阅读吴宓》、《江南女子》等,共九篇文章,都是较长的读书随笔。叶兆言的"陈旧人物"系列尤其深受读者欢迎。他在读吴宓、鲁迅这样"陈旧人物"的时候,与一般读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些人物都曾在他祖父、父辈生活中出现过——叶兆言出身文化名门,祖父是叶圣陶,父亲叶至诚也是编剧和作家。文化名门之后,书读多了,事看多了,笔下就氤氲起沉静的士子气。写人记事,力求还原历史,往往发人之所不发,言人之所讳言。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书里书外的生命息息相通呢?一句话,那就是入境。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进行情境的创设和"入境"的铺垫、引导及点拨,对学生心灵智慧进行启迪,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情感与思维向纵深发展,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相似文献   

15.
历来认为白鹿洞得名是因为其创始人李渤蓄养一白鹿,人称白鹿先生,而白鹿洞的地形四面环山,回合似洞,故名白鹿洞。在道教系统中,白鹿常与神仙相伴,多为神仙坐骑,而"洞"则指神仙真人居住之所,李渤是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曾撰《真系》一书,为道教上清系排列谱系,自拟为第十四代传人。所以,李渤取名"白鹿洞"完全是出于其个人的道教信仰。  相似文献   

16.
在对《红楼梦》人物塑造的阐释中,东观主人较早地提出了"补笔"和"特写"两种方法。认为人物描写离不开"补笔",适当的"补笔"有利于刻画人物性格;而且为了突出某个人物,有时需要着意描写——"特写"。这既丰富了《红楼梦》评点之人物论,也发展了明末清初以来关于人物塑造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17.
明代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和巩珍的《西洋番国志》被称之为"西洋三书",是作者跟随郑和下西洋亲身经历的记述。《镜花缘》作为一部涉海小说其部分内容与"西洋三书"有些相似。通过对"西洋三书"中暹罗妇女执事与《镜花缘》中女儿国"女尊男卑";"西洋三书"中天方等国"风俗好善"与《镜花缘》中君子国"惟善为宝";以及两者海盗现象,商品贸易的对比印证,可见"西洋三书"虽然记载了异国一些良好社会风俗,但仍将之归为"夫圣化所及,非前代之可比"是天朝教化所及而然,而《镜花缘》作者则将自己对天朝现实的失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投射到海外超现实的殊方异域中。《镜花缘》对社会风俗的思考显然比"西洋三书"更为深刻和厚重。  相似文献   

18.
《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之间存有不可分离的联系性和"固有的统一性",主要人物呈"对称性"格局分布。这种格局,使诗中人物形成了"同族对比"和"异族对比",实现了良好的对比效果。要正确认识《孔雀东南飞》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需要注意人物形象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9.
刘臻 《语文知识》2010,(4):28-30
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单向度的人》一书向来被视为对现代技术文明进行彻底批判的理论著作之一。本文试图以该书对人的自由的关注为视角,通过"单向度"与"双向度"、"虚假需要"和"真实需要"的双重比较,阐明马尔库塞所理解的"自由"以及自由失落的根源和表现,并对马尔库塞所给出的两种冲破技术异化,抵达人性自由的可能作简要的分析和解读,更进一步指出其缺陷及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吴衍 《湖南教育》2011,(8):52-53
"替代父母关系"是当代现象学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范梅南提出的教育学概念,是他对于师生关系的一种新的理解视角。范梅南在他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写道: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in loco parentis relation)被作为探求教育学理解和洞察的源泉,这种理解和洞察整体地关注专业教育者和儿童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