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博士生导师盂广均研究员和沈英研究馆员率博士生撰写的《信息资源管理导论》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图书情报领域获得中国科学院出版基金资助的第一本专著。该书立足于网络环境,突出资源特色,从学科集成和综合的角度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信息资源管理(IRM)的概念及发展、信息资源管理的学科体系、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信息资源的过程管理、信息资源的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的宏观政策管理以及信息经济与信息社会等内容,对于我国信息资源管理教育和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均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该书可作…  相似文献   

2.
洪伟达  王政 《新世纪图书馆》2009,(6):101-102,100
论文是<信息资源管理政策与法规>一书的书评,认为该书受众定位清晰、针对性强,内容具有横向的扩展性、纵向的延伸性,研究视域广阔、视角集中,开拓了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作为回应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教育模式变革,跨学科人才培养是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保持活力的重要源泉。首先,在梳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契机和实践模式的基础上,解析信息资源管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逻辑。其次,从知识生产框架和潜在空间领域的角度分析信息资源管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再次,分析信息资源管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路径:优化培养方案,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关注学生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创新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介绍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素质结构,提出了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从分析国内外信息资源管理实践与理论的起源入手,对近年来建立在信息资源概念基础上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等相关学科的集成趋势与特点进行探讨;认为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概念具有集成相关学科领域知识而形成一个上位学科群的巨大包容力,开展信息资源管理教育十分必要。在对国内外信息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研究后,从5个方面分析我国信息资源管理教育应关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辅助教学被称为"第四次教育革命",它是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所必需的现代化手段.本文介绍了我国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况与进展,指出了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不足之处,探讨了发展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认为《信息经济学》一书在国内首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首次将信息资源管理纳入信息经济学研究范围,结合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并极富中国特色。同时,认为该书应更充分地阐述信息资源管理的问题,并可参照economics和management的体系来构建信息经济学的内容与结构  相似文献   

8.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演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论述了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起源,探讨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兴起,研究了电子政务时代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具有很强的合理性,是仔细斟酌之后实现的多年之愿,更名可以给学科带来一系列优势。但毋庸置疑的是,更名不能改变本学科在建设和发展中的既存问题,因此更名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学科改革,正本清源。[方法/过程]在介绍一级学科更名的背景及借鉴国外高校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经验的必要性基础上,通过分析、总结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四所国外世界TOP高校的硕士学位培养特点,同时深入学习该领域排名世界第一的英国谢菲尔德信息学院在硕士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特色,为更名后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参考。[结果/结论]基于国外经验,认为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如下建议:第一,找准学科定位,明确学科目标,形成学科特色;第二,丰富该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夯实研究生教育;第三,培育满足信息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勇担时代大任;第四,与相关行业或领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学科创新;第五,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教育认证标准;第六,加强我国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英文期刊建设。通过6点针对性的建议,为学科未来的改革指明方向与目标。  相似文献   

10.
《图书情报知识》2005,(1):F004-F004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作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一直承担我国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重大研究项目。2004年11月17日至19日,该中心在武汉大学召开了“第三届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学术研讨会”,专题之一是学术研讨,在邱均平教授所作的主旨报告引领下拉开了帷幕,经过一天半四个时段二十位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使我们对内容分析法缘何成为信息世纪之初图书情报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从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信息人才的高度,论述了加强“军事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必要性、重要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外军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训的基本做法与经验,总结回顾了我军“军事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2.
我国信息资源管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磊 《图书馆》1997,(3):31-34
文章分析了影响我国信息资源管理高层次教育的社会需求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信息资源管理高层次应用人才的教育模式和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统计数据,评述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内容。认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应以网络信息生命周期各环节管理为核心,加以技术、经济、人文三维管理,构成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四维结构。  相似文献   

14.
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进展及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涉足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领域至今,其间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繁荣阶段,已步入了比较成熟的时期。未来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趋势将从信息资源管理学理论研究和信息资源管理教育研究转向其它方面,特别是在信息系统与信息网络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15.
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复合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有机结合的产物。本文针对目前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滞后于实际发展的情况,从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出发,探讨了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目标及对策,旨在建立一个完善的复合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文献学导论》一书反映了我国文献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该书作者站在历史高度,充分吸收和借鉴已有文献滂的研究成果;紧跟时代,倾心关注文献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放眼未来,指点文献学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7.
《当代图书馆》2005,(2):79-80
顺应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本学科申报应着重探讨图书馆、情报学、档案学三协调发展及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理论与方法,构建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理论体系框架,探索图书馆、情报学、档案学学科一体化的途径。献情报学要顺应网络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关注原有学科结构和成分的重大变化,重新思考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加强知识管理等问题的研究,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我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战的研究,迫切需要一批军事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本文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当前我军军事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信息资源管理是人类信息基础环境变迁和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有着独特的兴起和发展历程。从一个研究领域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信息资源管理的演变过程深深地嵌入到图书情报学理论构建、学科建设、专业教育改革和事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信息资源管理在西方国家的兴起与在我国的萌发(1970—1990年);(2)我国图书情报学界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先行探索(1990—2000年);(3)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的蓬勃发展(2000—2010年);(4)数智时代的信息资源管理(2010—2022年),并对每一阶段的代表性理论观点进行分析,探讨不同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应加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理论大厦的建设,并对其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指出评价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主要标准是构建出专属于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抽象规律,阐述了抽象规律应具备的特点,以期为信息资源管理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参考文献53。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意义]推动档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迈向数字转型,是档案学专业进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后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和实现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方法 /过程]运用文献研究法、政策分析法解析一级学科更名对档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主要影响,研究档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数字转型的时代需求与机遇、现实基础和条件、实践策略与路径。[结果 /结论 ]档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辅相成,在开展全域性数字化改革转型的数字时代,一级学科更名对于档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而言机遇大于挑战,亟需通过明确学科建设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充实课程建设体系、加强教材资源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等举措实现对档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与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