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中,"左"和"右"主要用来表示方位。而在古代,"左"和"右"除了表示方位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表示尊卑古人崇"右",以"右"为上,为贵,为尊。《廉颇蔺相列传》中"以相如功大,拜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左”和“右”主要用来表示方位。而在古代,“左”和“右”除了表示方位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在官职上。古代“尚右”,把右作为上位,比左的地位高。大家都知道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经过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盟两件事,蔺相如立了大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左”和“右”主要用来表示方位。而在古代,“左”和“右”除了表示方位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左右"一词作为古汉语中的常见词,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可分开运用。下面试释其用法。一、分开用时,有如下含义:1.表示方位我国一些主要山川大体上为东西走向,因而古代称山川之东为"左",山川之西为"右",即山东为山左,江东为江左;山西为山右,江西为江右。如《群英会蒋干中计》:"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叙礼毕,坐定,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此处"江东"即"江左"。另,左右为两旁之意,故道路之东称"道左",如《中山狼传》":引避道左。"  相似文献   

5.
左丞右丞左司右司左尹右尹左将军右将军左仆射右仆射……你知道这些中国古代官位中的左和右代表什么意思吗?左、右究竟哪个为大,哪个为尊,哪个为先,哪个为上呢?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记述,赵王以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文下注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又记,魏公子自迎夷门侯生,"从车骑,虚左。"文下注释为"左边的位子是上位"。同属战国末期,为何人们尚左、尚右观念不同,本文就古代"尚左、尚右"与"尊、卑"关系的变化略加考证。周时规定,天子面南而坐,诸侯朝天子,同姓从西面向北而上,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所处方位的不同即表示尊卑的不同,这是文言阅读中务必要掌握的一种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职右尊左卑例如“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史  相似文献   

8.
王贞虎 《小学时代》2014,(11):32-32
<正>你知道人有左撇子,可是你知道动物和植物也有"左撇子"吗?最近,科学家发现,猫、狗、猩猩、鹦鹉还有一些海洋动物都像人一样会惯用左"手"或右"手":大多数猫会用左前爪玩耍;寄居蟹的左钳更大;鹦鹉习惯用某一边的爪子捡拾物体;鱼在躲避天敌时也会有向左或向右的习惯;驼背鲸在进食时倾向用右颚;狗在放松的时候会向右摆尾巴,而焦虑不安的时候则会向左摆……  相似文献   

9.
正当人们意见不同时,不叫"相右",而叫"相左"。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意见相左"是说明观点不同的一个常用词语,这里的"左"是相违、相反的意思,这个意思的产生与左右的差异有关。比如,人的左右手就大有不同。一般人右手灵巧自如,做事情顺畅有力,不仅写字、拿筷子习惯用右手,平时提重物也是右手比较靠谱。相比之下,左手就笨拙多了,除了左撇子或者少数左右手差不多灵活的人,大部分人的左手都不能用来做写字、拿筷子这样较精巧的动作。既然右手方便,让自己觉得顺畅,而左手笨拙,让自己用起来不够舒心,古人就自然而然地用"右"来表示帮助、亲近,用"左"来表示  相似文献   

10.
“左”和“右”是古今汉语中常用的两个字,意思常常是相对的,又常常连用。“左”和“右”的本义分别是左手、右手。“左”和“右”常常分别表示左边和右边。因为君主往往向南而坐,所以“左”又指东面,“右”又指西面。例如“淮左名都”(姜夔《扬州慢》)中的“淮左”就是“淮水东面”。“左”和“右”都有帮助的意思,其中“左”指  相似文献   

11.
在古汉语中,“左”和“右”两字的用法和意义比较复杂。它们可以分开用,也可以合用,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当“左”和“右”分开用时,它们常有以下两个意义。首先是表尊卑。不过,表尊卑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就名位而言,古代尚右,往往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句中的“右”,即是  相似文献   

12.
“左”与“右”是人们经常用到的两个方位名词,但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用“左”用“右”大有讲究。周朝、秦朝、汉朝时,以“右”为尊,世家大族称“右族”,皇亲国戚称“右戚”,西周大学称“右学”,专记历史大事的史官称“右史”。那时右尊左卑还具体表现在居住的方位上,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普通平民则居市区之左,等级十分森严。像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中言及“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这里的“闾左”指的便是居住在里门左侧的平民。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亦写到,蔺相如完璧归赵后“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是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尚左与尚右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与右 ,原本是人们用以表示方位的名词。以人所设定的位置为中心 ,左与右的位置相对而言。在古代社会中 ,人们逐渐赋予左与右以丰富的社会性内容 ,形成了尚左或尚右的观念 ,成为用以反映社会中人或事物的上下、尊卑、高低、轻重差别的一种方式。古书中或云“人道尚左” ,或云“人道尚右” ,看似矛盾 ,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或不同领域所流行的观念。本文拟对该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以为引玉之砖。先秦时期的尚左与尚右观念在等级森严的先秦时代 ,人们把左与右的概念与等级制度相联系 ,用尚左或尚右的观念作为表示人与人之间政…  相似文献   

14.
比喻,可以变未知为已知,化平淡为生动,变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一章,许多知识比较抽象、深奥,学生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如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一些比喻,则能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下面举几例:(为了行文方便,将比喻用"--"表示,"--"左为本体,"--"右为喻体.)  相似文献   

15.
大家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自己的祖国是中国。但在古代,人们所说的"中国",并不是现在的"中国"。古代的"中国",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国"的代名词。在我国的古典文献中,"中国"一词主要有六种含义:  相似文献   

16.
"东西南北"是最基本的方位,但在汉语中,"东西"与"南北"不仅语用频率不对称,语义演化也相当不同:由于一则古人每天看见东边日出西边落,"东西"距离可直接感知,而"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南北距离则更依赖想象;二则古代建筑多坐北朝南,所谓比邻而居,往往是东西相邻,"东邻西舍"等于"左邻右舍",由此"东西"更易产生"邻近"义:三是古人座位习惯坐北朝南,最宜放置生活物品是座位两侧,也就是东西向,用"东西"代指东西两侧的物品也就很自然。于是,"东西"由"方位"演化出"近旁",由"近旁"(放物的位置)演化出"物品";而"南北"则演变出"远距"义。  相似文献   

17.
黄丹 《家教世界》2010,(12):49-49
知道吗,人的脸部左右大小其实是不等的。绝大多数人在讲话时,脸部肌肉的活动一边要比另一边更有力、更频繁。以活动右边肌肉群为主的称"右脸子",在人群中占75%左右;以活动左边肌肉群为主的称"左脸子",在人群中占24%左右。一些大音乐家,如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瓦格纳等都是"左脸子"。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左”、“右”可表尊卑,“左”与“右”究竟哪一边为尊,不能简单地用一句话来回答,因为在不同的时期和朝代,对左右何者为尊有着不同规定。周朝规定,天子面南而坐,诸侯朝于天子,则面向君王按尊卑顺序一字排开,官位高者在右边,官位低的就在左边,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右贵左贱的场面,这也许就是古代尚右的原  相似文献   

19.
左与右本是用来表示方位的,后来人们借左与右来表示某个或某些人的政治倾向和态度.右派是指政治上的保守派,而左派是政治上的激进派.左派和右派这些标记还成了革命运动内部思想意识偏向的衡量标准.我党历史上革命派内部的"左"倾表面上是非常革命和激进的,但实际上是一种脱离客观实际的冒险主义思想倾向,所以这不是一种真正的左,故而加引号.  相似文献   

20.
这件事过去已有二十多年了,如果不是现在当了老师,或许这件事在别人看来只会当做平时的笑谈。那是在我小学一年级一次体育课上,老师教我们辨认"左"和"右"。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左右",家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