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同属哲理古诗,编者根据诗意及含义上的联系,将其编排在一起,学生可以根据其中一首古诗理解另一首.我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带领学生展开了探寻比较.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选用了《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两首哲理诗。2010年1月,我校特级教师王树华老师就该课进行了公开教学。他对古诗的独特理解及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使我们受益匪浅。现撷取其中教学片断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3.
古诗虽然意象丰富,意境深刻,但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怎样在古诗教学中把握循序渐进这个原则呢?我校范如刚老师精心准备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l] 师:(出示挂图)仔细看图,说说插图画了什么内容? 生:陆游在冬天的夜里教他的儿子子聿读书. 师:还画了什么? 生:翠竹、苍松. 师:你认为翠竹和苍松有什么特点? 生:坚强,有韧劲. 生:坚韧不拔. 师:读书需要怎样的韧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 [点评]插图形象生动、画面精美,易于引起学生兴趣,利用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的紧密相关性,运用探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也渗透了课文的思想内涵.由于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变得跃跃欲试了.  相似文献   

4.
写下文题,突然想起语文书中的两首古诗: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和朱熹的《观书有感》。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人抒发的是读书的感受,可我觉得,这何尝不是说我们习作教学的努力方向呢?只有引导学生坚持阅读,获得“源头活水”,才能使其在习作时言之有物,言之得法;而又只有在实践练笔中感悟体会。才能真正明了自己写作的长处与短处,使写作水平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5.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此诗为理学家朱熹的名作,借半亩方塘的清澈如明镜,比喻读书获得的体验,揭示出读书有得时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的境界。这首诗借景寓理,内涵丰富,引发许多人生的思考。古诗教学是重在情还是重在理,这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就《观书有感》而言,景物为情理所在,也是理趣的根基,为此我抓住情理,学用结合,进行了巧妙的引导和设计。“一疑”:巧悟内涵,学用结合 疑问是求知的钥匙,也是根本。在诗中,诗人朱熹的一句发问,开启了思考之旅。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经典的句子所蕴含的哲理?我先从学生的疑问讲起。师:你有什么疑问?生:我想知道题目明明是《观书有感》,但是为什么没有写到读书?围绕“观书”这一个可感的行为,我让学生思考:活水流入方塘与读书有没有共通之处?使池水清澈与读书使人变得聪明有没有相通之处?请举出相关的例子。通过具体的事例,学生发现,诗人朱熹的思维角度新颖有趣,将池水的清澈与读书结合起来,实在是妙不可言。读书代表将活水引入池塘,不断更新,而池水之清澈则代表将人从愚蠢变为明智的过程,这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需要努力。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高二语文课本(第一学期试验本)中选有四首宋诗,分别是陆游的《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冬夜读书示子聿》和朱熹的《鹅湖寺和陆子寿》《偶题》(不随流水觅溪源)。编者在课文提示中说:“富于理趣,是这四首诗的特点。”可见,编者选择这四首诗,是为了打开一扇窗子,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的理趣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中心校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观摩了该校一位骨干教师执教的哲理性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苏教版)的教研课。以下是这位教师执教这篇古诗的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8.
一、关注课题,以疑导学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百花园中的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请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聿"的写法,中间的悬针竖要挺拔有力。师:谁知道"示"的意思?生:就是启示、教导。师:读课题,你从题目中能获得哪些信息?生:题目告诉我们陆游和儿子在冬天的夜晚读书。生:陆游还用读书获得的感悟教导儿子子聿。  相似文献   

9.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苏教版语文课本中选录了许多古代名家诗篇。这些诗词豉表达爱国思想(如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或描写优美景色(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或谈做学问的道理(如宋代文人朱熹的《观书有感》、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相似文献   

10.
沈文田 《语文知识》2003,(10):39-40
朱熹《观书有感》一诗,语词浅白,形象自然,是一首凝聚着作者多年读书心得的哲理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相似文献   

11.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以方塘作比,巧妙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全诗语言浅近,形象自然,是凝聚作者多年读书心得的哲理诗。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中心校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观摩了该校一位骨干教师执教的哲理性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苏教版)的教研课.  相似文献   

13.
<正>《观书有感》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此诗为理学家朱熹的名作,借半亩方塘的清澈如明镜,比喻读书获得的体验,揭示出读书有得时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的境界。这首诗借景寓理,内涵丰富,引发许多人生的思考。古诗教学是重在情还是重在理,这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就《观书有感》而言,景物为情理所在,也是理趣的根基,为此我抓住情理,学用结合,进行了巧妙的引导和设计。"一疑":巧悟内涵,学用结合  相似文献   

14.
到2007年7月,我教书39年了。积39年之体验,我觉得学生作文能力不过关,主要原因不在文内,而在文外。下面就此谈一点认识和做法。一“文外功”一词大概源于陆游的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汝果欲  相似文献   

15.
一、背景分析1.文本解读《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名篇。诗句不仅描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揭示了“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2.学习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只有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二、案例描述师: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写的只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学生吃惊,仔细读古诗。有二十几位学生举手。)师:举手的同学请到前面来,我们举行一个小小辩论会。为…  相似文献   

16.
《观书有感》这首七绝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哲理诗”的代表之作。诗人观书有感,借物喻人,用源源不断的活水使得方塘清澈如许作喻,告诉我们要想心智变得更加开阔,更加敏锐,也需要不断地读书思考,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全诗通俗易懂,却寓意深刻。  相似文献   

17.
这首诗既写得清新自然,又略带禅机,富有哲理情趣。然而,有的论有感于这首被人们广为传诵,奉为经典佳作的诗篇,“作于何时何地,缘何而作,一直令人费解,学人言之不详,颇多歧见”,因而在“登游三清山,观瞻三清宫”之后,撰说是“对其有了新的发现”,认定“朱熹这首《读书有感》诗(《朱公集》卷二为《观书有感》,该数处皆为《读书有感》,不知据何版  相似文献   

18.
目前,大部分学校教学设施先进、教学条件良好.但教学质量却不高,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宋代大诗人在《冬夜读书示子发聿》中告诉了我们原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自去躬行实践。可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是我们教学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古诗《元日》是一首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的好诗。对这首诗的教学,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这首诗特有的意蕴展开教学。在教学中,要把握学段目标,定基点;要探寻学生能力的生长点,确定内容取舍;要以生为本,重诗意的建构。这样才能让学生感悟诗韵,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0.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摘抄学生:费炜国摘抄寄语:这句诗告诉我,要多读书,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让自己的思想永葆鲜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