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强调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只注意知识的讲解,很少注意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每篇课文都有许多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结合点,教师该如何针对课文特点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相似文献   

2.
基于语文教学“语言是基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与文学是情感交流的媒介”这个特点,语文教学必须注意语言的应用和学习,通过教师课堂板书的严谨、规范和准确与学生语言文字书写能力的培养;教师课文诵读的音准、断句、流利与学生普通话语言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课文赏析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与学生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课堂口头语言的应用、示范与学生口头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师生教学双方的互动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欣赏能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课教学设计以"读、悟、内化"为线索,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朗读感悟语言的魅力,通过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4.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的朗读、品味、分析;引导学生把握、领会语文内涵和语言形式,从而积淀和培养语言的感悟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意促进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思路,让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想感情的抒发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带领学生深入文章结构和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使学生对课文的结构、情感等有深入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朗读课文,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情感、态  相似文献   

6.
赵莉 《辅导员》2013,(16):82-83
<正>小学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也是贯穿语文教学中的主线。只有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作为长期奋斗在一线的语文教师,作为一位热爱朗诵的语文教师,我深知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感悟情感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希望借着朗读的翅膀带学生去感受世间的万物变化、冷暖人情。在课堂中让朗读促进学生感悟课文的情感,实现它的预期效果。学生真正将"读"与"悟"结合起来,经过了心灵的洗涤,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将"读"与  相似文献   

7.
阅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而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朗读,能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而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朗读,能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9.
朗读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通过朗读强化语感能力语言感受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永恒的课题。因此,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我们在书上常见到这个句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用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中“写”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想写得好,就得让学生勤于积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品味,灵活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呢?通过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在阅读中引导积累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因此,要特别重视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积累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也是贯穿语文教学中的主线.只有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作为长期奋斗在一线的语文教师,作为一位热爱朗诵的语文教师,我深知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感悟情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正>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课文饱含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朗  相似文献   

13.
高中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是英语阅读教学。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阅读理解能力题占60%,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应用语言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英语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课文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朗读可以使小学生对所学课文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朗读可以引导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朗读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教师的范读在教学中积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但是随着电教器材进入课堂,教师范读课文越来越少。很难见到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境。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强教师的范读。一、通过教师的朗读,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语感”,反映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握和运用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的阅读实践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它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检,对文章有所感悟和思考,并从中受到思想启迪,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这些都是教师的分析难以替代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同时在充分地朗读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所有这些,都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一个重要的方向——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必须重视朗读训练。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书声琅琅的课堂,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冯结莲 《广东教育》2007,(12):82-83
新课程标准里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因为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语言习惯,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来触动心灵,引起共鸣,成功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的极好理解.在此,笔者结合近两年来我校进行朗读教学专题实验的一些实践心得,和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朗读就是出声诵读,把无声文字转变成有声语言的阅读过程。在朗读期间,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互相结合,强化学生眼、耳、口、脑的并用能力,所以朗读也是一种有效的阅读训练方式。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朗读是教师常用的阅读方式之一,便于让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能力,使学生的阅读水平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教学,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有以下几点感悟:一、情境渲染,激发兴趣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