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影音乐的关注也逐渐加大,谭盾和詹姆斯·霍纳都是配乐大师,而且都强调了在电影配乐中的民族性。分析对比两位大师电影配乐中的民族性旨在为中国电影配乐提供一定的借鉴,更多的在电影配乐种融入本民族内涵,宣传本民族的文化,让中国文化走的更远。  相似文献   

2.
一部完美的电影作品,不仅仅是剧情和演员的表演,在电影作品中电影配乐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电影配乐不仅仅只是出现在电影作品的主题曲或者片尾曲,更是在电影情节中为了烘托电影的气氛,使观众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进入到角色中去,电影配乐能够将一部电影的魅力散发到极致。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电影的发展越来越快,对电影配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电影配乐在电影产生的作用也开始被人们所重视。本文主要讨论的就是电影配乐在电影中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电影《末代皇帝》中电影音乐创作的分析,剖析中国电影声音创作民族化与国外电影声音创作理念的交融过程。影片基于中国历史背景及人物故事,加入西方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理念和拍摄技法。影片音乐大气磅礴,优美豪放。运用中国民族乐器配器体现出中国音乐细腻、委婉的神韵,与带有史诗美感的西方交响乐融会贯通,完成了一次东西方文化碰撞后的完美交融。  相似文献   

4.
电影配乐在电影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对电影《第五元素》的配乐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阐述了配乐对这部电影起到的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烘托剧情气氛等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静雯 《华章》2007,(5):119
谈到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可以作为经典的似乎还是外国电影,虽然西方音乐被用于中国电影配乐有不少生搬硬套的现象,但仍有很多作品制作出了完美的结合.西方古典音乐能与中国电影相和谐,从深层心理分析,是因为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共同的,普遍的,稳定的,音乐作为一种纯艺术形式可以被创作者自由的选择.古典交响音乐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被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和对命运的感叹,与一切艺术作品中歌颂人性的永恒主题有着心理结构上的对应,因此,尽管电影的内容千变万化,但是艺术的情感内容选择的表现形式是共同的,因此古典音乐适合中国电影音乐创作是有深层理论根源的.  相似文献   

6.
在台湾岛内称之为"校园民谣"的台湾校园歌曲,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这一政治思潮转型期,曾经对大陆乃至整个亚洲地区华语歌曲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歌词从"风"雅"颂"三方面彰显了中国文化元素;歌曲在编配上,运用民族乐器加上西洋管弦乐器衬底的创作手法,既表现出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又体现出中国文化交融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电影《卧虎藏龙》的音乐由著名作曲家谭盾执笔构设,随着电影票房所开创的佳绩以及国际主要电影奖项的获得,其电影配乐也逐渐风靡开来。谭盾在此影片的配乐改变了他传统的古典音乐创作风格,这种多元化的音乐创作对影片的剧情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并且也向观影者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以此为案例对电影配乐对戏剧发展的表述作用与电影中凸显的人文精神是如何通过音乐予以暗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台湾岛内称之为"校园民谣"的台湾校园歌曲,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这一政治思潮转型期,曾经对大陆乃至整个亚洲地区华语歌曲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歌词从"风""雅""颂"三方面彰显了中国文化元素;歌曲在编配上,运用民族乐器加上西洋管弦乐器衬底的创作手法,既表现出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又体现出中国文化交融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17,(3):53-56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中评价文学艺术时采用了"礼"和"文"的标准,即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这种评价差异性是由乐府是否配乐性决定的。配乐的诗歌往往具有政治色彩,被运用到各种政治外交场合,如祭祀、宴飨、飨军;而不配乐的诗歌一般运用在非正式场合。对于配乐的诗歌评价的标准要比不配乐的诗歌更为严苛。  相似文献   

10.
音频技术的逐步发展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在电影音乐的配乐当中音频技术的运用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于那些具有时代特征,体现独立特色,具有想象和科幻的电影来说,离开了电脑音频数码技术和电脑视频科学技术,根本没法完成影视创造工作。电脑音乐的发展和音频技术的运用,对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影响,也从很大的方面促进了音乐的发展和电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民族乐器及其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拓进和发展,形成了今日的吹奏、弹拨、拉弦、打击等绚丽多彩的局面,成为世界民族音乐林中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振兴、弘扬民族乐器音乐和提高对高雅艺术的认识已愈来愈为社会所重视,学习民族乐器也逐渐为学校和家庭所青睐。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学校把文化强校的落脚点放在"民乐工程"艺术教育上,民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人类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12.
当今影视剧作品中常常融入许多中国乐器元素,在这些众多乐器里,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典范,因其清新悦耳的音色、古色古香的形制、行云流水的表现力以及特有的音画美感等,经常受到各大导演们的青睐,使其被普遍的运用到影视剧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影视剧插曲、背景配乐和主题曲中,古筝音乐所具有的民族特性更好的渲染了影视画面,成为最能体现中国民族元素的音乐形式,同时在影视剧配乐中运用古筝元素,能够更好的向人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中国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赵季平被誉为"最具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和西部特色的作曲家"。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音乐体裁包括艺术歌曲、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民族管弦乐、电影、和电视剧配乐。本文将以交响组曲《乔家大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部作品的乐章结构、主题核心动机、配器等的分析,探索作品的创作特征及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提升文化软实力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意义,于是纷纷开展对文化软实力理论的研究,制定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文化软实力"思想研究。邓小平虽然没有提出并明确使用"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但在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却运用了丰富的"文化软实力"思想。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国影视事业的发展壮大可谓惊世骇俗,电影从一开始的出现兴起,到现在的无法替代,都令我们每个人惊叹不已。在电影中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这是许多电影制片人和音乐制作人一直都在研究的问题。本文就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表现和其在电影配乐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对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配乐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电影音乐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应运而生,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达手段。近几年来,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武侠电影的结合,正逐渐成为电影中配乐的重要构成元素,从而引起了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广泛关注。《十面埋伏》、《卧虎藏龙》、《英雄》等一系列武侠电影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深化了对人物的刻画,营造了具有审美情趣的武侠场面。旋律的描述,氛围的渲染使音乐形象更为丰满,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反响,符合当代大众文化与复兴民族传统的审美潮流。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中国电影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发展民族电影"已经在理论上成为共识.但由于中国电影长期坚持精英文化立场,甚少关注中国电影和通俗文化的渊源关系.因此梳理考察通俗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将有助于改变中国电影在创作题材架构上的不平衡,纠正中国电影在认识理论上对通俗文化传统的疏远轻视.本论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考察通俗文化和中国电影的关系,再从文化层面梳理通俗文化在中国电影中的形态和地位,进而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对通俗文化资源进行更新和现代性超越.  相似文献   

18.
"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条宝贵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自觉坚持和运用,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重要结论,是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真谛的科学揭示,也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不同于过去倾向于"政治史观"、"艺术史观"或者"文化史观"的史学范式,本文主要从传播史观出发,对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历程进行阐释,以媒介生态整体理论之视维来观照中国电影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性与规律,强调将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资源、外部环境之间的相辅相成、共进共演的互动关系,力图全景式地描绘中国电影120年来的传播生态图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电影4.0"这一概念,指出华莱坞电影新时代正在到来,并结合华莱坞电影的发展现状,提出"文化中国"的全球战略,在全球化语境中进一步构建华莱坞电影的主体意识,在日益多样化、多元化、多极化的世界电影格局中进一步勾勒华莱坞电影的未来版图。  相似文献   

20.
在高师民族乐器教学中,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高师扬琴教学,但是在传统的高师民族乐器教学对技能的传授过于重视,忽视了音乐及民族乐器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重视如何弘扬中国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技能的教学和乐器、音乐等的文化内涵的教学,只有在对各个民族的音乐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通过音乐将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音乐传达中才不失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