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俄罗斯音乐具有很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旋律与和声是其民族性语言的集大成果。它独特的和声体现在广泛地运用自然调式,尤其是自然小调的使用。自然小调中的变格进行、变格终止和正格进行。还有各式各样的中古调式的运用,包括交替调式的平行大小调,这些和声进行、和弦结构与各种调式音阶支撑俄罗斯音乐的和声领域,并展现多彩的俄罗斯民族性音乐。  相似文献   

2.
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d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是一部代表性的钢琴室内乐杰作.作品中运用了传统结构及变化思维,结合现代特征的高叠和弦、非三度和弦、变音和弦等和声技法运用,融入了"半音音阶"以及教会"调式和声"素材,不仅发掘出钢琴乐器的丰富音响与变化色彩,还强化了钢琴在室内乐作品中的形象性、具象性特点,推动钢琴在"室内乐"中扮演着多样性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创作中的民族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里格的《抒情小品》为分析19世纪民族乐派的作品提供了一本范例,它在调式、音阶与和声的运用等方面独具特色,是北欧民族乐派的代表作。本文仅就《抒情小品》在音乐风格上的民族性特点作一些分析。一、民间调式、音阶的运用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大小调式仍然是欧洲专业音乐所采  相似文献   

4.
在民族化的钢琴曲创作中,通过有机运用五声纵合性的和声手法,就能够发挥出与西洋音乐和声手法体系相似的和声功能,从而帮助歌曲来确立或转换调式,明确或模糊调性.有鉴于此,本文将结合我国著名钢琴作曲家的经典创作案例,来探析在民族化钢琴曲创作领域五声性和声进行手法中的调式调性变换方法及其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巴赫<371首四声部众赞歌>中的和声处理体现了调式调性与和声调性两种调性体系的结合,即:众赞歌旋律是教会调式体系的,而和声却是大小调体系的,这两种体系的结合是<371>的最大特色.巴赫运用功能和声处理众赞歌旋律的主要手法是,将教会调式的特性音和Ⅶ级音处理为大小调体系的其他音级,将教会调式的主音在功能和声中处理为同调结合和异调结合.  相似文献   

6.
半音化和声作为浪漫主义音乐重要的风格特征及表现手法,在格里格的创作中得以大量运用及充分发展。文章从调式、和弦以及线型几个角度对格里格艺术歌曲的半音化和声进行分析,探讨半音化和声手法及其所展现出来的音乐特色。通过分析表明:该作品的半音化和声手法形式多样、构思巧妙,所产生的音响新颖、色彩绚丽,体现出格里格鲜明的个性化的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7.
主题调式转换技法在巴赫的复调作品以及古典奏鸣曲式作品中有广泛的运用,其应用方式一般为关系大小调之间的调式转换。以赋格曲中展开部与呈示部单一主题的调式对比所使用的调式转换技法为基础,分析我国作曲家、理论家在民族调式赋格曲创作中应用调式转换规律于五声性调式音阶的技巧,同时把复调作品的调式转换技法应用于主调音乐创作中,使民族调式的器乐曲主题,可以进行单一材料不同调式调性的对比处理,对于使用民歌主题改编或使用单一材料进行民族调式语言的创作,其调式转换技巧的使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音乐浪漫主义后期以前,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大多都是建立在大小调的和声功能系统上来进行创作的。其实从贝多芬中后期的作品中就可以发现,在那时的和声理论就已经得到了发展。直到浪漫主义中后期,作曲家热衷于突破传统和声理论,半音化和声连接不协和和声(例如四度叠置和弦)得到了广泛地使用。到了20世纪,音乐家的创作手法甚至可以认为超越了传统,不过使用和声概念来创作的作曲家也不在少数(例如拉威尔),但是和声连接已几乎脱离开了大小调体系。笔者在创作中发现,调式系统的使用与发展是有一定原因的,并且和声的连接会影响到调式的效果。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调式及和声的思维,会使作曲技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对王西麟先生的音乐作品室内乐《八重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论证其现代作曲技法在作品中的运用。主要包括七个方面:1.非周期时值的混合与变拍子的运用、2.中心音组控制技术的运用、3.现代节奏的运用、4.十二音和弦的运用、5.半音化平行和声进行、6.节拍错位手法的运用、7.速度对位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五声纵合性结构,是把中国五声调式中横向的调式音列以及旋律音调纵向结合,所形成的和声形态。本文对芝达林创作的《中国北方民歌合唱曲集》中的四首作品中所包含的五声纵合性和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李遇秋手风琴作品的民族特征体现在很多方面,本文仅从调式与和声两个方面论述了李遇秋创作的风格特点。李遇秋对中国民族的调式、和声有很深刻的研究,对西洋的调式、和声亦有着清晰的了解,因此,他的手风琴作品的调式与和声的运用上总有着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12.
佳美兰音乐于19世纪末传入欧洲,不同于传统的演奏方式和音响效果令音乐界耳目一新。其"核心曲调"的运用、缓急法速度的处理、三个音响分层的手法、五声音阶的调式基础以及循环曲式的构成,对德彪西钢琴作品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演奏方式大大丰富了德彪西音乐语言和创作手法,开启了欧洲古典音乐的另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13.
纵合化是中国作曲家探索与尝试和声技法民族化时常用的一种和声手法,本文主要以王建中钢琴改编作品为对象,通过分析各类不同形态的纵合化和弦在其作品中的运用,来展现出这些纵合化和弦对作品意境营造的作用以及作曲家对和声技法民族化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长笛、中提琴与竖琴奏鸣曲》是德彪西创作晚期阶段的精品之作,本文从调式综合手法与调性布局思维、五声性动机的呈示与发展手法等方面对该作品和声技法进行提炼总结,并将德彪西的美学思维与其和声技法相结合,进而审视德彪西和声技法对现代和声技法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调包括主音和调式两个要素,识别乐段的调关键在于识别调式。而识别调式,在多数情况下仅仅依据音阶的结构是不够的。因为有很多调式,它们的音阶结构完全相同,这时还需要以旋律的进行特点为依据来区分调式的两大类别,若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调式体系,则要依据对偏音用法的合理性的分析,才能识出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中国近现代一些民族风格室内乐作品的综合考察,从其带有民族风格的和声构成材料入手,列举了两种和声材料在性质和特征方面的异同,随后分析了这些民族风格室内乐作品中色彩性和声的进行手法,探索其运用规律,并加以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17.
简要概述德彪西、巴托克、兴德米特的和声特点与主要和声技术手法。他们的和声风格非常契合于我国民族调式风格的演进;旋律调式近似,影响着民族调式和声的发展。他们都有传统大小调功能和声的基础,但又不受其束缚,各自以其独有的方式,创立了现代和声技巧。  相似文献   

18.
《乌苏里船歌》原本是一首黑龙江赫哲族民族特色的声乐曲,是生活在黑龙江的赫哲族人在劳动中逐渐产生的民歌曲调,是赫哲族的文化象征和标志,后来经过改编成为了钢琴独奏曲。此曲将中国民族调式与西方音乐创作手法相结合,既保留原有曲调的风格,又在和声和织体上进行改编和创新。本文将对钢琴作品《乌苏里船歌》进行全面分析,包括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演奏技巧和调式调性,从而进一步实现对曲子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9.
乐队歌曲《舍赫拉查德》(Shéhérazade)是拉威尔的早期作品,总共有三首歌曲组成,分别为《亚细亚》(Asie)、《魔笛》(La flǖte enchantée)、《陌生的人》(L'indifférent).本文将从和声分析的角度,对作品在调式与调性运用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总结拉威尔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调式与调性运用方面的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德彪西《水中倒影》的和声语言进行分析,可看出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独特的和声技法对该作品调式调性的影响,以及该作品与传统和声语言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