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白居易对《霓裳羽衣》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霓裳羽衣》是唐代宫廷大型乐舞之一,融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白居易在多首诗歌中表达了对此舞的关爱。其长诗《霓裳羽衣歌》是迄今为止人们所看到的关于这一乐舞最为详实的史料。它是诗也是乐,是舞也是歌。以往的学术界只关注其中的乐舞表演,而对于白居易为挽救它濒临灭绝的命运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2.
《乐记&;#183;乐象篇》中说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无论诗、歌或舞,都是由人的内心出发的,内心所指,然后才表露于外。艺术形象本于人的内心,然后才有乐舞的外在表现。舞蹈是一种美的教育,通过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浸透人们心田,感染着人们的思想、品质、情感。  相似文献   

3.
汉代是中国舞蹈繁荣的时代。汉代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传世的舞蹈文献和文物都很丰富。两汉诗赋中也有不少篇章写到舞蹈,甚至还有专门描写舞蹈的著作,如东汉傅毅的《舞赋》、《淮南子》等。本文对汉代乐舞的历史背景作简要概述、对《舞赋》和《淮南子》的乐舞美学思想所反映的汉代舞蹈形式的多样性进行分析,重点从舞之形式、情之表达以及技之高超角度来阐述,总结汉代乐舞美学思想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杜甫乐舞诗对白居易影响很深,白居易乐舞诗在学习杜诗时也体现出不同之处。他们都描摹乐舞、反映现实;感时伤世、寄寓感慨;即事名篇、自创新题。杜甫崇雅鄙俗,用粗笔勾勒乐舞,其乐舞诗中充满悲情。白居易用工笔细描宫廷乐舞与俗乐俗舞,崇雅兼爱俗,诗中感情以乐为主。  相似文献   

5.
夏春 《现代语文》2007,(8):18-18
傅毅的《舞赋》是我国最早的一篇专门描写舞蹈的古代辞赋。赋中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古代舞蹈的完整场面,是乐舞赋中的名篇之一。  相似文献   

6.
诗、乐、舞的交融缔造了中国诗歌这朵奇葩。无论是《诗经》还是《九歌》,无论是《乐府诗集》还是唐诗,无一不打上了乐舞诗的烙印。乐舞诗的发展渐渐走出祭祀的束缚,奔向更广阔的天地,因之,娱乐性得以更多的彰显。  相似文献   

7.
"乐""舞"相融     
远古及周初,诗歌、舞蹈、音乐三者结合在一起,一般称乐,亦称乐舞.<诗>序曰: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乐记·乐象篇>中也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可见,音乐与舞蹈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历经五千年沧桑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谱写了伟大而辉煌的篇章。中国文艺史上,文学与音乐最早结缘。诗歌同音乐舞蹈有着共同的美学特征,诗歌的音乐美,是诗歌突出的美学特征;音乐舞蹈不仅要求形象美,而且要创造出诗的意境,要有诗味。把音乐舞蹈作为描写对象的诗出现很早。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吟咏乐舞的篇章。魏晋以来,随着音乐、舞蹈的发展,乐舞诗创作蔚然成风。下面,我们分别从《诗经·陈风·宛丘》和曹丕的《善哉行》两首诗的分析中,看其乐舞的美学特性及乐舞的发展、变迁。一选自《诗经·陈风·宛丘…  相似文献   

9.
诗、乐、舞是先秦古典美学的三大概念,有"诗、乐、舞三位一体"之说。其时,诗理论已得到长足发展,乐舞依附于诗,呈现出不同的乐舞观。儒家思想强调尽善尽美,认为合乎礼的乐舞才是好的乐舞;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乐舞有自身的规律,乐舞表演时应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达到纯熟至自由的境界;墨家思想强调非乐,认为只有当民众具有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之后,才能谈论欣赏乐舞表演。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的歌与舞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颂》诗歌与舞相应而不相兼,歌者自歌,舞者自舞;《雅》诗歌与舞关系亦密,且与宴者可以既歌又舞,但属于自娱性舞蹈;《风》诗则缺乏歌与舞相兼的证据。“诗三百篇”不都是舞辞,只有《颂》诗中有舞词。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兰陵王可谓"战神"。《兰陵王入阵曲》成就了兰陵王的英名,它在民间广泛传唱。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廷舞曲。唐朝时期盛行,又称《代面》、《大面》。此舞是带有简单情节的男子独舞,称之健舞,后来一度被唐玄宗禁演。宋时失传。至今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坐落着高大的兰陵王墓碑。以兰陵王乐舞表演时的面具为线索,进而对《兰陵王入阵曲》舞蹈进行溯源,借以论述《兰陵王入阵曲》具有的与原始乐舞不可分割的集中特点。  相似文献   

12.
诗歌、音乐、舞蹈在古代是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墨子·公孟》篇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诗可诵、可弦、可歌、可舞.诗、乐、舞三者的性质及其关系是: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师乙》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正义·诗大序》  相似文献   

13.
《春江花月夜》亦诗亦乐亦舞,它以"孤篇横绝全唐"的态势,浸润着中正平和、轻微淡远的诗乐意境,洋溢着空灵纯美的诗情画意。论文将从"诗歌音乐性质"、"诗乐舞联系"、"诗歌抒情韵律"及"诗歌意境丰富音乐想象"出发,试图展现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进而推及诗歌音乐性的相融与解读。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有不少与舞蹈有关的诗,本文把这些舞蹈诗分成表演性舞蹈诗、宗教祭祀舞蹈诗、民间乐舞诗三类.在分析这三类舞蹈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民俗阐释,并对其民俗价值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孟子对孔门诗教意义的生发,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然而人们却往往忽略了诗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背景,那就是孔子至孟子时,《诗》正经历着由与乐舞结合走向分离的过程。把这一背景纳入考量范围就会发现,在《诗》学巨变过程中,孟子在《诗》的政教意义的最终赋予上具有其他诸子难以企及的贡献。孔子之时,诗乐舞尚未分离,《诗》教即是乐教,换而言之,孔子并没有赋予《诗》之文本以独立的政治教化意义;而《诗》三百脱离乐舞之后、其独立教化意义的赋予则多赖孟子之力。而这正是孟子于《诗》教发展的最大贡献,汉人解《诗》无不脱离乐舞而单从《诗》之文本入手,从这一角度上来讲,汉代诗学的经学化进程正是赖此而开;汉代乃至后世的《诗》的经学化阐释路径,也主要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相似文献   

16.
唐代舞蹈序列,可简略分述为:宫廷乐舞、霓裳羽衣舞及同类、宗教祭祀舞、健舞与软舞和歌舞戏.唐代舞蹈是在雄厚的民间舞蹈基础之上,在充分吸纳古今中外舞蹈艺术精髓之中,加以艺术凝练创新而成就的盛世舞蹈.雄浑庄严的早唐舞蹈,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灵动飘逸的盛唐舞蹈,具有鲜明的浪漫色彩;繁华似锦的中晚唐乐舞,回归现实主义.回溯唐代舞蹈世界,展望新时期中华民族舞蹈的复兴.  相似文献   

17.
南阳是我国发现汉画像艺术的地区之一,汉画像数量最多,是研究汉代的重要资料。本文对南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几种乐舞形式——建鼓舞、长袖舞、盘鼓舞进行了探讨,讲述它们各自的舞蹈艺术特点,分析了汉代乐舞繁荣的原因。通过研究汉画像石中的乐舞形象,进一步说明汉代乐舞对后世当今舞蹈艺术的重大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纵观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历程,舞蹈,从最初被赋予政治功能具有教化作用的大周,到普遍兴盛快速发展的汉代,再到乐舞文化空前繁荣,人人善舞,以舞为荣的盛唐,一路蓬勃发展的乐舞在宋代出现了转折。如果说,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的鼎盛期,那么,宋代就是中国古代舞蹈的转折点。从整体上看,民间俗乐舞蹈空前兴盛、宫廷雅乐舞蹈趋于衰落这样的"雅俗之争"形成了宋代乐舞"盛衰兼具"的时代特征。舞蹈与戏曲的融合为后来的戏曲表演艺术做了积极的贡献,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丰富了舞蹈表现形式,增添了舞蹈动作元素,使得民间俗乐舞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拓枝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宫廷舞蹈,其发端于唐代,与高丽的莲花台舞蹈非常相似,有着极高的审美及娱乐价值。同时,唐代拓枝舞作为由西域传入的舞蹈,还成为当时世人赞美并模仿的对象,从侧面反映了西域乐舞对中原文化的浸润。  相似文献   

20.
王娟 《现代语文》2006,(11):80-81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戏曲用它特有的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化,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由演员装扮人物;在一定场合当众作故事表演;通过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感染观众。①而戏曲在故事表演当中,通过歌舞动作表现人物的某种情绪,来体现戏曲“唱、念、做、打”的艺术特点。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道:“戏曲,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此种说法,抓住了戏曲的基本特征。戏曲的舞蹈美贯穿在戏曲表演体系中被人们习称的“做”和“打”这两种功法之中。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都是舞蹈化了的,戏曲舞台上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舞蹈艺术的形象。戏曲舞蹈需要演员调动起自身肌体和精神的一切因素,实现美化和舞蹈化,而且服饰、道具等,也都参加了美化和舞蹈化的创造。戏曲演员手中拿的、头上戴的、腰上系的……都可以形成舞蹈化的身段组合,如羽扇舞、团扇舞、折扇舞、闭扇舞、双扇舞、方巾舞、马鞭舞、船桨舞、水旗舞等等,还有舞帽翅、舞鸾带、舞甩发、舞红绸等,任何一种生活用具一经纳入戏曲舞台而成为道具时,就会产生出精彩的舞姿,构成富有表现力的戏曲舞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