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有的学者认为陈子昂受其家风影响,好《周易》、《老庄》,喜求仙学道。实则,陈子昂虽说“: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游”,但他在释褐之前、之后及两次从军之时,都未能真正意义上地去实践。倒是在陈子昂登第之后释褐之前(公元682-684年)与继母忧解官居蜀守制(公元691-693年)期间,与佛教走得很近,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佛教思想。其实,陈子昂真正隐居避世、求仙学道,探讨《周易》《、老庄》则是在他归田之后。所以,如若分析陈子昂的宗教思想应该不同时期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另外,还要考察清楚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佛典与南朝文学》以《维摩诘经》、《法华经》、大乘《大般涅檗经》三部佛典的译传和文学性、佛典对南朝文学创作及丈论的影响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了丈学、丈献学、宗教学、阐释学、文艺学等方法,详致考察了佛教佛典对南朝诗丈、小说、以及文学理论的影响的本原状况,成为佛教与中国丈学之关系研究中的新创获。  相似文献   

3.
汉代以来,吴兴地区世有楚王项羽神庙,现存史书和吴兴地方志多有记载。梁简文帝所撰之《吴兴楚王神庙碑》本是一篇祭祀项羽神的碑文,然而,关于碑文的碑主为谁,明、清之际却产生了很大争议,迄无定论。通过考证,笔者认为《吴兴楚王神庙碑》之碑主应为楚王项羽。项羽为中国民间俗神之一,其生平事迹与佛教本无关联。但是,若从佛教中国化的角度加以考察,则完全可以确定项羽为《吴兴楚王神庙碑》之碑主。项羽等本土俗神在齐梁之际融入佛教的过程,更足以说明此时的佛教呈现出民间化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
宗教与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历来都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周群教授《宗教与文学》一书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佛教与文学的关系又是该书关注的重点。其中,作者对僧人的文学创作、佛教对中国古典文论和文学体裁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三个问题的分析最见功力。  相似文献   

5.
试论佛教论争对刘勰折衷方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东晋南朝佛教论争的考察,试图说明自东晋慧远以折衷之法调和佛儒关系后,佛教论争中折衷方法的大量实践,为刘勰以折衷论提供了一份可鉴之资。而刘勰深广的佛学背景,使其在《心雕龙》中吸取这一方法资源成为可能。最后结合刘勰《灭惑论》和《心雕龙》的具体创作,论证刘勰折衷方法在实践上主要借鉴了佛教论争。  相似文献   

6.
《仁王经》是唐代流行的密教经典之一,因其大力弘扬的护国思想而为帝王所重,其在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生活中影响很大。《仁王经》在唐土的传译与流布,使其护国思想侵润朝野上下,渐次形成《仁王经》信仰。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史上的地论师形成于南北朝中后期,尤其活跃于东魏、北齐年间的邺城地区,专门研究《十地经论》。本文考察地论师的师承关系,梳理其中的五大僧团,分析他们的佛学知识结构,借以揭示当时中国北方的佛学思想传统。地论师在嵩洛、邺城、并州和长安之间流动,其佛学思想得以传播,同时又吸收了其他佛学传统。以特定经典的诠释为纽带,不同师承关系的僧团相互交流,形成地方性的思想传统。这种松散的学派为此后的中国佛教宗派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南朝齐梁之际著名诗人刘孝绰与佛教渊源甚深。对其家庭环境、个人仕履、交游和时代氛围等加以考察可以得知,佛教影响着刘孝绰的诗歌创作。刘孝绰诗作中的流光水月、反景、声响等意象,形象地体现了无常观、大乘中道观与佛禅之寂境等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学者颜之推由于身仕四朝而颇受争议,其思想本自儒家,绍传儒业,在乱世中援佛入儒,并为了全身安命与家族利益,融合实用主义的人生观和中庸的儒家处事态度,尚实务用,终位居黄门侍郎,他将这种极其矛盾而痛苦的心灵磨砺和宦海沉浮的复杂的人生阅历,全都真诚地留在《颜氏家训》和《观我生赋》等书文中,以期"整齐门内,提撕子孙"。而颜氏后人也以此为圭臬,践行了颜之推及颜氏一门的儒雅文化家风,使得颜氏一门在隋唐时期群星闪烁,名家辈出,渐至鼎盛。  相似文献   

10.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汉语言文字产生深刻的影响,给汉语词汇系统起到了扩充作用。在考察《汉语大词典》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道×"一组词语同时兼具有关道教和佛教意义的一种现象。这并不纯粹是汉语言发展过程中词汇一词多义产生的结果,也是佛教在汉地传入初期对道教黄老学说依附而给汉语留下来的产物。本文集中考察《汉语大词典》中这一组特殊的词语并对其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1.
沈约天监初年重拾佛教信仰,其实是为了迎合梁武帝推尊佛教的策略。天监六年群臣对《神灭论》进行围剿,是武帝公开以政治权力为后盾,提高佛教地位的行为。尚书令沈约作为朝臣之首,在武帝弘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究竟慈悲论》《六道相续作佛义》等佛教论文与梁武帝对佛义的理解极为相似。另外,沈约晚年的忏悔、舍身、千僧会、八关斋等行为,皆直接或间接受意于武帝。然而沈约对佛教的信仰具有很大的投机成分,诚心不足,是以在临终前露出破绽,激化了其与武帝之间的矛盾。沈约天监年间的崇佛行为及其遭遇,须结合梁武帝方能看得分明,亦可借此观察梁代士人的宗教信仰及其所处的政治实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玄怪录》中的入冥小说以及敦煌遗书中的《唐太宗入冥记》和《黄仕强传》等,来说明佛教地狱观念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地狱”已经成为当时文人笔下一种创作题材;唐代民间的地狱观念已经和佛典中的地狱概念有所不同,进一步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创作中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佛教不同宗派思想入手,探讨《聊斋》创作与佛教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耿世民先生是著名的回鹘文研究专家,对西域敦煌出土的回鹘文佛教文献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为国际学术界所推重。他率先刊布了中国收藏的众多回鹘文文献,如《弥勒会见记》、《十业道譬喻蔓经》、《八十华严》、《大白莲社经》、《阿毗达磨俱舍论》等,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突厥学界对回鹘文文献进行全面研究的工作。同时,他还以回鹘文佛教文献为基础,系统论述了佛教在回鹘中的传播及影响,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被称作中国突厥学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所表现的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 ,其中所有的佛教故事、人物、境界等都与道教全真道有关 ,都是道化了的佛教。只有从全真道的角度 ,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和把握《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不懂佛学” ,“没看过佛经” ,而是有意站在全真教的角度合一三教 ,独标文化  相似文献   

16.
灰姑娘型故事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民间故事之一。1812年出版的《格林童话》中收录的《灰姑娘》,我国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的《叶限》皆源于此故事,二者在情节上十分相似。但是在故事原型的传播过程中,由于故事叙述者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民族个性等的不同,导致《灰姑娘》和《叶限》存在着种种细节的差异。而这些差异隐藏着基督教和佛教元素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概观犍陀罗美术与大乘佛教,费切尔列举的“舍卫城神变”场景中的8件犍陀罗雕像,与初期主要的大乘经典《大品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中所说佛陀的“大光明(放光)神变”关系颇深。通过详细考察犍陀罗阿弥陀三尊像和犍陀罗莲花型大构图雕塑,阿弥陀佛信仰的源流可以追溯至犍陀罗时期,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的祖型可能是犍陀罗的莲池型与笈多王朝的“舍卫城神变”图像在中亚融合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佛教和道教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红楼梦》就体现出了佛教的“空无”观念和道教的“崇阴”思想,佛与道建构了《红楼梦》的整个宗教文化。我们通过对《红楼梦》具体情节中所蕴涵的宗教文化的简要分析,揭示出佛、道的对立与统一使小说所表现的宗教思想文化远远超越了其各自所能表达的范畴,也体现了作者最终的宗教导向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世说新语》记载了很多僧人的故事,从他们与名士清谈、交游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佛理研究的深入以及佛教在当时的传播情况。以《世说新语》为基础,去考察当时僧人的文化素养,与名士交游的情况等等,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佛教在上层社会的传播提供了很多材料,从中可以具体地感受到当时佛理与玄理相互渗透、僧人与名士共入一流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受《世说新语》的影响颇深.其作品大量使用《世说新语》典故,94首作品中有15首用了《世说》典故,总共用了26条.运用《世说新语》典故,增强了其文学表现力.此外李清照的心态与魏晋风度中追求自然、率性任真、坚持气节、注重个人意识等方面都有契合之处.从《世说新语》的角度考察《易安集》对我们理解李清照的作品、经历和情感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