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的教育技术是在实用主义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产生与发展的.通过对美国著名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享有“美国技术哲学之父”之称的杜威的技术哲学思想的探究,从其“技术是对工具使用的探究”“技术负荷多元价值”“技术背负伦理责任”等观点出发,理解美国教育技术的实用主义文化烙印,发现其教育技术概念演变呈现出“立足经验,追求实效,关注伦理道德实践”的特点,在文化理解的角度为我国有选择地借鉴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数字技术赋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挚画崭新图景,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之源。在数字化的进程中,人与技术的关系历经从“代具”到“复本”再到“他者”的演变,一定程度上对既定的伦理规则产生冲击。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风险表征为主体失格、关系失序和认知失衡,技术在服务教育教学的同时,也正以“异己的力量”存在着。本文基于本源性视角,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伦理应然,将人本回归、技术向善和秩序重建相统一,以期为两者的健康融合与良性发展觅求镜鉴。  相似文献   

3.
教育公平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目标——辨析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教育公平从社会正义、平等、自由、人权的价值中产生,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发展目标。我国教育理论界过于关注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之争,是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泛化的结果,也与我国“财政视角”的教育改革路径有关。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应当具体分析,其冲突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平与效率是高度一致的,但在入学机会问题上,主要是公平、公正的制度和政策设计问题,与效率无关。  相似文献   

4.
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引擎,也是破解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路径。然而,教育数字化在推动教育公平的过程中,也衍生出了一种新型教育歧视——教育数字歧视。教育数字歧视指教育数字化过程中非主观意识造成的对受教育者的不公平对待,以及区别、排斥或限制其平等受教育权的行为,是一种因数字技术产生的“设计缺陷”。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正面临资源、文化、群体等方面的诸多教育数字歧视问题,教育数字歧视仍处于规制失序的状态,主要原因在于:对受教育者数字教育平等权的权利界定不清、政策观照不足以及规制保障不强,导致教育数字化过程缺乏关于人的价值和教育公平的价值指导,出现了技术反噬教育公平的情形。因此,应适时嵌入制度规则,以数字教育平等权丰富平等受教育权内涵,加强政策对平等受教育权的保障,适时立法强化数字教育歧视规制的可操作性与责任,既防止技术理性世俗化的公正性偏离,也防止价值理性理想化的形而上架空,在技术之上、价值之下、制度之中,为教育数字歧视提供规制路径。  相似文献   

5.
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我国基本教育政策,已经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关注。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关注和研究教育公平问题是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本文在阐述信息技术与教育公平关系的基础上,对“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构建”和“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城乡共享”两项相关研究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高中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取向与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的价值取向逐步从效率转向公平,精英发展阶段“效率优先”,而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阶段“公平优先”。高中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是现阶段我国高中教育的价值选择。公平配置高中教育资源,要以区域内教育有限均衡发展为目标,明确省级政府在高中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主要责任,同时,确保弱势群体利益最大化,公共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并给予其补偿。  相似文献   

7.
视觉文化对代,无数新的视觉形式和视觉技术,深刻地塑造着我们对于生活世界的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走向和思想观念,并进而影响到当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流变。在此背景下.视觉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出既融合又分离的趋势:在教育技术的新化形态上呈融合趋势.但在教育技术的智能型态上却呈分离趋势。融合表现在物质载体、符号载体、信息资源等方面.而分离则表现在社会环境、传播内容、教育价值等方面。如何调和视觉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既融合又分离的矛盾,就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命题。  相似文献   

8.
教育技术在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及重塑教育生态等方面均能为其提供多维度、多领域的助力,并赋予各类教育主体改善之新动能。教育技术赋能体现了技术赋能教育和教育反赋技术的双向统一,存在于教学、服务、评价、治理、科研等五大领域,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思维、应用、器物等形态的革新。以“双减”改革为例,当前教育技术赋能“双减”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赋能主体、治理难度、教育公平、价值追求等方面的问题,可采取提升理念认知、完善规则体系、促进协同行动和教育公平等方面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治理现代化转型带来重要契机。然而,技术失控的威胁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隐忧。教育治理的理论家与实干者对大数据技术失控的隐忧挥之不去。本研究援引兰登·温纳的技术自主理论,以“技术漂迁”与“反向适应”两个概念描述教育治理过程中大数据技术失控的表征:技术过程不可见、技术结果难预料和技术重塑教育治理目标。究其原因,“显现的社会复杂性”与“隐藏的电子复杂性”、个人心理构成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状态三种机制,导致技术脱离人类控制。面对大数据技术失控,人们不仅需要推动现有技术进步,寻求新的技术形式,还需探索技术与教育治理理念的深度结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技术的历史同源性特点使得课堂教学具有了技术品性的特质。从技术的视角考察课堂教学,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出现了工具理性遮蔽了价值理性、教学意义的式微与跌落、对教育技术价值认识不当等问题。教育技术发展的应然取向是关注工具理性的同时。更关乎其价值理性;应用过程应展现应然的人文属性;从“前景”走向“背景”,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1.
厘清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实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本前提,也是技术时代讲好教育故事的必然选择。历史地看,技术与教育的双向互动,呈现出“傲慢”与“偏见”的相互博弈,技术对教育大致经历了从“沉睡”到“觉醒”再到“扩张”的阶段性旅程,教育对技术则进行了从“无视”到“接纳”再到“迷失”的即时性回应。基于此,文章从场域冲突的视角,分析了技术“傲慢”与教育“偏见”的成因:“技术意向性”与“教育对象性”的结构冲突、“形而下之器”与“形而上之道”的惯习冲突、“技术成事”与“教育成人”的权力冲突。由此,造成了主体性消解、创新性束缚、生命性遮蔽等问题。为更好促成两者的深度融合,需要在“载道于器”层面上把握技术辅助教育的功能定位,在“以道御器”层面上把握教育主导技术的育人核心,在“道器相长”层面上把握教育协同技术的相向而行。  相似文献   

12.
为每个学生提供其需要的、适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公平。随着教育公平理念的深入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研究正转向如何实现技术赋能下“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立足于差异教学理念,依托大数据分析、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针对“学困生增多”“辍学率居高不下”“择校热”等社会现象,从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多元评价三方面进行了信息技术背景下差异教学促进教育公平的策略探究。  相似文献   

13.
探寻教育数字化转型质的规定性是有效推进转型实践的认识基础。信息技术整合提升了信息分享效率,但客观上带来了技术与教育主体(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分离,不能实现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汇集融合。作为理论范式的教育“技术整合”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一个通过技术与课程的“物物整合”,革新教学内容呈现,注重知识推送,促进学生知识获取,从而提升工业化“教育生产”效率的过程。“技术整合”范式在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与价值论四个维度都存在限度,难以满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创造需求。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指向是“人机融合”,这一新范式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一个通过教育主体与机器的“人机融合”,利用人机协同,汇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促进学生心智成长,从而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的过程。这一范式遵循了现代教育理念,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基于“人机融合”理念:(1)通过整体流程再造,实现教育全系统数智驱动;(2)通过新型能力建设,实现教育人机一体化;(3)通过系统优化创新,实现价值体系的重构;(4)通过组织专项研发,实现技术的教育性提升。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职学生资助政策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其价值取向历经从社会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向、从注重数量到关注质量的转变、从效率优先到教育公平的回归的演进路径,彰显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追求充足、致力保障”的基本特征。展望未来,我国中职学生资助政策应以保障相对贫困学生教育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以促进学生学业发展为重要价值取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取向,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职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创新、改进与完善,促进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中 ,出现了无限推崇技术的势头 ,一大批研究者和实践者漠视教育与技术的辩证关系 ,无形中形成了“技术至上主义” ,影响了教育技术的整体健康发展。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技术与教育以及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积极而有效地开发利用技术本身潜在的教育价值 ,形成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技术至上”思潮的“教育工程”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纵观教育技术的三次跃迁都是媒体技术在起着关键性的支撑作用。从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从直观教具到音像媒体,从程序教学机到计算机教学系统,我们均可找到教育技术发展的线索——媒体技术的发展。近代以来,除了常规媒体之外,逐步出现了幻灯、投影、电声、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媒体,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一步一步丰富了受教育者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一度把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推上了新的台阶。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极大缩小了学习者所受到的限制,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时空局限,把诸多“不可能”演变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技术哲学视野下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需要两个前提条件,即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教育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形态"的判断,技术哲学为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在技术哲学的视野下运用演绎逻辑的方法,从教育技术本质观、认识观、价值观、实践观和审美观等维度,可以勾勒一幅较为完整的教育技术理论图景:从关系思维的认识角度审视教育技术,认为教育技术本质上是生成的,教育和技术相通相融;应克服单一的价值取向,守护"手段"和"目的"相结合的教育技术价值观,摒弃"效率至上"的审美取向,形成教育技术的艺术化审美观;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还应践行本土化实践观,塑造教育技术的中国魂。  相似文献   

18.
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教育公平不同于教育平等,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合理性原则,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通过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来促进教育公平,是走向真正高水平教育公平的唯一正确的路径选择,但不能因此否认教育自身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推进教育公平的责任和作用,也不能因此低估教育和教育公平对于推进社会公平的意义和价值。教育效率是指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贡献率。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主次关系。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两个可以独立的、同等重要的教育追求或者教育目标。现代教育应该坚持“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并重”的原则,通过教育公平提升教育效率应该且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技术将文字、语音、图像、动画等可视听信息融为一体,形成友好的人机界面,易于被人们所接受。本文就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融合进行了探讨,目的是扬长避短、有效融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内外应用于教育实践已有40余年,具有数字化、动态性、趣味性等特征,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教育公平、提高教学效率等优势。“双减”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质增效为重点,对于教师而言,运用智能技术可以为个性化作业布置进行基础学情分析,引入智能作业批改技术可以提高效率、减轻工作负担;对于学生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打造作业互助社区;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打造校内整体智能作业系统可以促进实现作业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