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扬子江形势论略》是目前发现的陈独秀存世的最早文字.该文虽然借鉴了《刍议》和《续禀》,但这种“借鉴”不是照搬,而是巧妙地消化了这两篇“白人所论”,用文学化的语言转述了枯燥的军事文字,提高了可读性,有利于中国士人的阅读和接受.该文不仅表明陈独秀对《时务报》等维新报刊的精读态度,也预示了陈独秀对西方知识的接受态度,体现了陈独秀深厚的选学功底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2.
《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无疑是巴金小说创作中写得最为成功的女性形象之一,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五四时代新女性”在四十年代作为“职业新女性”的新内涵。透过曾树生的悲剧命运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在那个黑暗时代下人们生存的艰难。  相似文献   

3.
五四前期,陈独秀主张以科学代宗教,五四后期他转而倡导西方基督教,主张以西方基督教文化来补救中国儒家文化的偏弊。陈独秀思想主张的这一转变,主要原因是其文化观中“科学”与“信仰”的紧张冲突所致。  相似文献   

4.
五四前期,陈独秀主张以科学代宗教,五四后期他转而倡导西方基督教,主张以西方基督教化来补救中国儒家化的偏弊。陈独秀思想主张的这一转变,主要原因是其化观中“科学”与“信仰”的紧张冲突所致。  相似文献   

5.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 3 0年代 ,陈独秀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代人 ,在学术与思想的关系上 ,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分裂到相对统一的过程。从陈独秀发表的《孔子与中国》一文看 ,其晚年思想发展的大趋势是向“五四”新文化基本理念回归 ,并有所提升与发展变化。他在学术与思想的内在关系上 ,虽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样对立、分裂 ,却仍未达到事实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先生为《新青年》所写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那篇文章的时候,他说《新青年》犯了两大“罪案”。第一是拥护“赛先生”(science科学);第二是拥护“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可是那时的陈独秀对“科学”和“民主”的定义却不甚了了。所以一般人对这两个名词便也很容易加以曲解。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代汪静之在关于《蕙的风》的一场争议中引起全国瞩目,但在30年代后几乎淡出视野。1957年他的诗集经删改后重版。长期以来,读者和研究者所见的已非汪静之本来面貌。最近出版的《汪静之文集》搜集了久已绝版的文献和初次面世的作者手稿,对《蕙的风》和《寂寞的国》则恢复了其“五四”时代初版的原貌。本文讨论的是汪静之作品的解读史、汪静之删改作品的历史语境以及我们恢复汪静之作品原貌的理由。而汪静之的解读史同时也见证了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曲折轨迹。  相似文献   

8.
20年代初,在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留学日本的郁达夫,满怀创造的激情,在短篇小说《沉沦》的创作中,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精神分析学,做了热情的借鉴与大胆的尝试。作品描写了一个“五四”时代的青年“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以及由此而生的变态性心理。作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和《新青年》(一卷称《青年杂志》)有着不同的启蒙策略,由此也导致了启蒙言说方式的变迁:由面对广大底层民众知识启蒙时代的“训喻”式宣传转向了面对“新青年”思想伦理觉悟的“论争”批判式,其文字表述形式也由《安徽俗话报》时期浅近通俗的“白话”回归《新青年》时代的“文言”。  相似文献   

10.
《名作欣赏》(1996.6)刊登了张效民同志《在酒楼上懈读)一文(以下简称(解读》。该文将“作品的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界定为“五四高潮至落潮期”,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这样,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对作品内涵与题旨的理解,为此,笔者对(解读)提出质疑。(解读卜‘文中多处涉及作品历史背景,如:“吕纬甫回忆他们当年的态度和行动:‘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刊中的“拔”误为“拨”)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确实,这一对友人在五四高潮中,是时代的弄潮儿……”又如:“一个五…  相似文献   

11.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30年代,陈独秀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代人,在学术与思想的关系上,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分裂相相对统一的过程,从陈独秀发表的《孔子与中国》一文看,其晚年思想发展的大趋势是向“五四”新文化基本理念回归,并有所提升与发展变化,他在学术与思想的内在关系上,虽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样对立,分裂,却仍未达到事实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中文自学指导》2009,(4):F0002-F0002
新发现的陈独秀1921年1月9日致《新青年》同人函,1通2页,钢笔所书,收信人为胡适(适之)、高一涵、张祖训(慰慈)、李大钊(守常)、陶孟和、鲁迅(豫才)、周作人(启明)、王星拱(撷五)和钱玄同九人,是研究“五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新文化杂志《新青年》的珍贵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3.
"归来"还是"离去",一直是现代女性生存之母题,"五四"新女性知识分子受到来自西方启蒙主义、自由平等思想以及"五四"过后特定时代氛围中"无政府主义"等思想文化和社会实验运动所促成的特殊生活观念情境的影响,她们积极摆脱封建专制家庭与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投入到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理想事业之中。《伤逝》中的新女性子君,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回到封建父权家庭,失去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人生理想的机会。在这一对知识分子爱情悲剧的背后,隐藏着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互相矛盾冲突、水火不容的生存现实。  相似文献   

14.
钱玄同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大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之一.他发表的反对旧礼教,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化,赞助新文学的言论很多.“五四”以来许多记述新文化运动史实的文章,都是把钱玄同和陈独秀、胡适连称的.自从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四卷四期),《汉文革命之讨论》(五卷五期),《罗马字与新青年》(五卷六期)等文章,提出废除汉字改用音标文字的问题,他毕生就以很大精力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拟订许多步骤切实的计划,做了许多深入浅出的研  相似文献   

15.
在晚清,使“天下”转为“国家”和“民族”的过程构成了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大部分篇章。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青年陈独秀最初主张以思想文化的启蒙来解决中国问题;而在构建“国家”(state)、“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nationalism)、“爱国主义”(patriotism)等思想概念中,却接受和消化了西方词汇及其概念思想,并渐渐从一位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变成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最终形成以“马克思的阶级战争说”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研究陈独秀的早期思想,特别是晚清来自西方政治词汇及其概念系统对其早期思想形成之影响,对于全面把握陈的早期思想和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的教育思想试析许成人陈独秀(1880-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安庆)人。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打出“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开展了以反对封建思想文化为目标的新文化运动。1917年...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前夕,也就是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一九年初,胡适、陈独秀等人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发起了一场文学革命。因为时间距离五四运动很近,所以又称五四文学革命。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陈独秀在当时提出了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学革命”的口号,随即就有几个人起来响应。由此,后来就有人把它誉为那是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倡导的五四新化运动,可以说是近代中国一场震古铄今,振聋发聩的思想运动和启蒙运动,它对蒙昧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对孔家店和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轰击,使广大青年从沿袭几千年的孔子之道的严重束缚下解剖出来,难怪当时人们称陈独秀及其主编的《新青年》为青年的“良师益友”。不管陈独秀后来怎样,对于五四时期的陈独秀我们必须肯定。我们应该用化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民族的眼光,世界的眼光来看陈独秀。陈独秀不愧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革命家,启蒙运动领袖,杰出的民主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巴金长篇小说《寒夜》中曾树生形象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曾树生形象是“五四”新女性形象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仅针对这一典型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形成原因做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创办、主编《新青年》杂志,提倡“民主”、“科学”;在“文学革命”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在与封建复古派不妥协的斗争中,在新文学的创作实践上等方面所作了的突出贡献,肯定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