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泉普愿禅学命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即心即佛”是禅宗的重要禅学命题,马祖道一对这一命题自觉进行了论证,并成为他禅学思想的标帜。南泉普愿提出并详尽阐释了“心不是佛。智不是道”的禅学命题。这是对马祖道一“即心即佛”命题的修正与发展。旨在纠正“即心即佛”所带来的“错将妄心言是真心”的“认贼为子”之“相似般若”现象。南泉强调“大道无形,真理无对”。真正的“大道”非见闻知觉之心所能体认。在扬弃“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命题的基础上。南泉提出了“平常心是道”这一重要禅学命题。“即心即佛”、“心不是佛”和“平常心是道”这三个重要禅学命题。构成了南泉普愿较完整的禅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一生出入佛道,在“三教合一”的顶峰时代,从陆九渊“心”义出发,潜引佛道理论,融合佛道思想,正所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由此构筑了“此心即理”、“致良知”的心性学说。  相似文献   

3.
金庸的武侠小说风靡华人世界,不仅是因为其塑造的绚丽江湖,更是因为充溢其中的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佛家思想。金庸做为一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潜意识里就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文化进行参照思考,并将这些人生领悟蕴藏于作品之中,沿着由儒至道、由道入佛的轨迹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设置情节。这个衍变融合的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创作思想上,更是金庸做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思辨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儒、道、佛的传承,证明了文化守恒的理论.文章从儒、道、佛的缘起阐述文化能量的一种力“秩序规律”,又从儒、道、佛的内涵“理念说明”阐述文化能量的另一种力,进一步阐述此两种力相互作用转化为文化守恒的能量.并以人生三大问题: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为视角,解析儒、道、佛文化守恒的审美意义.儒学的“正心”说,开启人与社会的真挚之美.道学的“静心”说,拓宽了人与自然的恬淡之美.佛学的“养心”说,提升了人与自身的空明之美.  相似文献   

5.
张洁对中国女性的性爱理想、灵魂裂变探索了20余年。在《无字》中,以“故乡何事又重来”为精神线索,张洁苦苦追踪了三代女性灵魂的轨迹,分别为她们营造了三个精神家园和灵魂栖宿地:儒家、佛家、道家。但是,这个由儒佛道三原色的民族宗教之花环绕的灵魂故地,似乎也不能成为女主人公吴为实现爱情理想的殿堂。张洁站在世纪末的门槛上,面对在世俗化社会中“无为”理想的凋零,吟唱了一曲凄迷的悲歌。  相似文献   

6.
茶道与佛     
李睿 《华章》2012,(15)
“茶”是中国人发现、饮用并传播世界的文化产物.“道”是生活在东方的中国人几千年文化形成的根基.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搭配,形成了独有的中国“茶道”.而“佛”作为传入中国的异域文化,在强大的中国文化培植下产生了其新生的、特有的光彩.将它们综合起来考量会让人们站在不同角度重新考虑问题,让这一古老文化起到相应的作用并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7.
长沙景岑在我国佛教文化史上是位有着重要影响意义的人物,但是研究者甚少。从长沙景岑禅学命题看,其主要特点和影响有以下方面:强调佛身乃是人身,不离现实世界求佛,佛不在世外,人佛无异;深化了“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提出“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乃真修行;景岑继承了前辈的般若空的思想,并把这种般若空更进一步推到更高的境界——“无佛亦无人”,彻底扫除学人的一切念头。因此,本文认为景岑秉承师祖马祖道一的洪州禅学风范,继续慧能的“顿悟”宗风,在身体力行中使其得到发扬先大,推陈出新,使禅宗更进一步人性化、生活化、世俗化、大众化,本文对推进南泉普愿禅师佛学思想的学术研究,以及了解我国佛文化演变史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佛教和道教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红楼梦》就体现出了佛教的“空无”观念和道教的“崇阴”思想,佛与道建构了《红楼梦》的整个宗教文化。我们通过对《红楼梦》具体情节中所蕴涵的宗教文化的简要分析,揭示出佛、道的对立与统一使小说所表现的宗教思想文化远远超越了其各自所能表达的范畴,也体现了作者最终的宗教导向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在宋初“以儒为主,佛道为辅”政策的基础上,佛教虽强调自身参与教化的正当性,但这并不构成儒、佛对秩序重建主导权的“争夺”。在儒学大兴的背景下,庆历儒者在儒学之道的唯一性和排他性的基础上,否定佛教参与教化的正当性,这是北宋儒佛“争夺”秩序重建主导权的起点。契嵩应时而起,提出儒佛一贯理论,强调“道”的开放性和“心一迹异”的方法,消解了儒学之道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并明确倡导佛教方为教化之本。后来的儒者围绕“道”的开放性和“心—迹”关系的争论显示,“秩序重建”既是北宋儒、佛关系的主题之一,也是超越儒、佛关系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佛道二家的最高学理上对佛道关系作会通的理解,从“道与空”、“性与命”和“无生与无死”等几个方面,述说了佛道二家在其基本理论上表面对立而深层相通的情状与实质,以此说明佛道辩证相通的可能性与存在性。当然,文章也不讳言,任何比较都只具有相对意义,尤其依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对佛道这样两种不同哲学体系之间的比较,则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灵魂的依托与文学的启悟--贾平凹的佛道思想与文学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平凹将佛道文化融入作品,用一种科学的历史眼光,从积极的意义上深入挖掘、运用、发展,充分表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他不仅是将佛文化重新拉入正统文学的领头纤夫,而且为现实主义文学添注了新的内容,使其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辉。  相似文献   

12.
苏辙《老子解》是历代《道德经》注释本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注本。理解全书,关键在于理解书中的主题概念——一陛”。苏辙提出一陛”的目的在于阐释老子的“道”,但是它兼容了佛儒的思想,本质上超出了“道”的哲学范畴。融儒佛道三教思想为一体也是有宋代蜀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荷花既是佛门圣物,象征“出淤泥而不染”,同时又是道教标识,充满珍祥色彩。在佛教与道教的融合、互动过程中,荷花充当了“信使”的角色。佛、道并存之日既远,两者之间的攻讦辩难、渗透融合就一直是研治中国思想史的学者所致力的课题。在佛、道思想的动态关系背景之下,荷花的两重“身份”不再是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注荷花“身份”的微妙变化或可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佛、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祖道一是江湖禅宗江西禅系的缔造者。江西禅系在二三代间如火如荼,蔚为大宗,主要得力于马祖禅学革新上的巨大成功。其成功,一是完成了禅宗本体论由主观唯心论到客观唯心论的转化,使禅宗由六祖以前的“缘起性空”、“唯识无境”,一变而为心物、理事同一同真。二是用“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三位一体的禅法,缔构了以“直显心性”为宗旨的禅法体系,为禅宗提供了普及速成效应极强的明心见性武器。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中的佛与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如下几个问题:一、《水浒传》中的佛道描写,反映了“水浒”时代是怎样的社会宗教现实?二、大量的佛道描写对《水浒传》的结构、情节及人物刻画,有哪些影响和推助?三、透过《水浒传》中佛道人物的塑造,看《水浒传》的作者有怎样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尚虚倾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道、佛三家,在认知方法和价值取向上,都重内求,轻外知;重主观精神,轻客观世界;重道德完善与社会和谐,轻实事功利和自我存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李白号“青莲居士”为楔子,通过“青莲”在儒、道、佛三教中的特殊寓意,阐释李白“三教调和”文化思想的形成,展现李白多元文化思想中的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高贵情怀与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崇拜是白族的一种民族民间宗教信仰,其产生,形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它和白族的历史文化,艺术,哲学,村社生活,民族意识等密切相联。形成了一种具有农耕文化特征的,以村社和水系为纽带的民间宗教文化-自族本主文化。其核心是保万民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白族本主文化与白族其它文化一样,是一种多元的开放性文化,早期唐南诏时期,南王室即“不读非圣之书,尝学字人之术……阐三教(儒,佛,道)”,儒,道,佛在白族地区有着重大影响。本文试就白族本主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作粗略探析,试由此出发揭示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故乡何事又重来--论《无字》中女性的灵魂裂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洁对中国女性的性爱理想、灵魂裂变探索了 2 0余年。在《无字》中 ,以“故乡何事又重来”为精神线索 ,张洁苦苦追踪了三代女性灵魂裂变的轨迹 ,分别为她们营造了三个精神家园和灵魂栖宿地 :儒家、佛家、道家。但是 ,这个由儒佛道三原色的民族宗教之花环绕的灵魂故地 ,似乎也不能成为女主人公吴为实现爱情理想的殿堂。张洁站在世纪末的门槛上 ,面对在世俗化社会中“无为”理想的凋零 ,吟唱了一曲凄迷的悲歌  相似文献   

20.
邢慈静所生活的明代末期,上自皇室下至平民宗教信仰极盛,她自幼便濡染了浓厚的佛道思想,这一思想成为她大半生从精神上摆脱厄运的“法宝”。她晚年自刻的《芝兰室非非草》木板诗集,字里行间都散射着佛光道影,反映了其自出嫁至终老的佛道思想轨迹,让人看到了一个实践了佛家“出世”即“入世’的精深教义的女信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