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1 毫秒
1.
在考虑非期望产出基础上,运用SBM-GML模型对2008—2018年中国沿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水养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进一步研究滩涂养殖对海水养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海水养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0.90~1.15之间波动,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生产率区域间差异显著,呈现地区不平...  相似文献   

2.
采用马尔奎斯特指数、耦合协调度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对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份创新溢出能力及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来看,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从空间维度来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3)从耦合协...  相似文献   

3.
许瑶  纪建悦  许玉洁 《资源科学》2020,42(11):2158-2169
提高养殖海域利用效率是实现海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探究养殖海域利用效率的空间非均衡性及成因,对养殖海域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对2008—2017年中国10个沿海地区养殖海域利用效率进行测度,综合采用核密度估计、GINI系数、对数离差均值、Theil指数、重心—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空间非均衡性及空间格局,并进一步对空间非均衡格局成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①中国沿海地区养殖海域平均利用效率为69.85%,且利用效率在时序和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②中国养殖海域利用效率的重心呈现出“先向南—后向北—再向南”的变化格局,南部沿海养殖海域利用效率整体上有所提升。③利用效率空间非均衡格局成因主要包括养殖人员培训水平、推广机构密度、推广人员学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据此,从深挖低效率地区养殖海域利用效率潜力、制定地方特色的养殖海域开发利用政策、完善海水养殖推广体系三方面提出改善中国养殖海域利用效率空间非均衡格局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9—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面板数据,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对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借助ArcGIS可视化工具对其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GMM动态面板模型检验绿色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时序上呈现"低效率大差异"向"高效率小差异"的时间演进趋势,省域"高效率"省份占比逐渐增大;空间上呈现"东中西"阶梯式递减和"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T型绿色创新格局基本形成,省域"低效率"省份主要来自中、西部;研发强度、产业规模和劳动者素质对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也有促进作用但并不显著,政府支持、市场竞争均与绿色创新效率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绿色发展将成为中国未来农业增长的重点内容,衡量农业绿色生产率有利于正确判断当前绿色发展的阶段特征。本文引入碳排放交易理论,将考虑了碳排放成本的农业绿色GDP作为产出,将农业生产中的氮磷流失作为一种要素投入,运用参数随机前沿函数模型(SFA)测算并分析了中国农业2000—2015年的省(市、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变化指数,并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农业GTFP年均下降0.14%,主要因2008/2009年前绿色技术的"退步"造成;从时间趋势和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波动性特征以及地区之间的梯度性特征。此外,农业TFP变化指数优于GTFP变化指数,年均增长0.02%,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驱动,但传统技术效率处于年均下降状态。改变重产出的研发理念、加强农业绿色技术研发,进而提高传统投入要素的技术效率水平是中国未来提高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邓宗兵  李莉萍  王炬  曹宇芙 《资源科学》2022,44(5):1009-1021
探究不同技术水平下工业生态效率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是实现协同建设工业生态文明的基本前提。本文在考虑地区技术异质性的基础上,基于共同前沿理论,运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度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市、区)工业生态效率和区域间技术差距,并从无效率根源和外部环境两个维度检验了工业生态效率损失根源和外部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共同前沿下的中国工业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值由2008年的0.589上升至2018年的0.603,依然存在一定的改善空间。②中国地区工业技术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表现为内陆经济区明显低于沿海经济区,其中5个内陆经济区与全国最优技术水平存在30.0%以上的技术差距。③无效率分解发现,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区为高管理无效低技术无效型,其余经济区及全国为低管理无效高技术无效型;30个省(市、区)无效率类型各异,但主要由技术无效率所致。④经济水平、环境规制、产业集聚对全国工业生态效率提升有促进作用,而能源结构、外商投资有抑制作用;环境因素对八大经济区的影响方向和程度明显不同,其中北部沿海区“波特假说”成立、长江中游和西南区“污染天堂假说”成立。本文可为探寻工业生态效率提升路径提供新视角,为协同建设工业生态文明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化肥施用技术效率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萍萍  韩一军  张益 《资源科学》2020,42(9):1764-1776
中国化肥不合理的施用和农业绿色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探索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施用技术效率的演变及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1991—2017年28个省(市、区)的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各省(市、区)的化肥施用技术效率测算。发现:①过去近30年里中国农业化肥施用技术效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2015—2017年各地区的化肥施用技术效率的均值要明显高于1998—2014年间以及1991—1997年间的效率均值;从区域差异来看,东部地区的化肥施用技术效率要明显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②通过Moran’s I指数分析发现,中国各省市化肥施用技术效率存在空间相关关系,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空间相关关系越来越强烈;③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化肥施用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发现,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对化肥施用技术效率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收入水平产生了正向的溢出效应,而城镇化率则产生了负向的溢出效应。未来,各地区在化肥施用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本地区的化肥施用情况,更应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交流,以促进化肥施用技术效率的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8.
我国各省市技术创新效率差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技术创新过程的线性模型,构造了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的两阶段模型,并运用DEA方法对2000—2008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研究开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进行了评价,建立了各省(市、区)两阶段效率的矩阵分布图,利用矩阵图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模型和静态面板模型,测算科技金融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度并对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1)科技金融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差别明显,耦合度均值由东到西逐渐递减;(2)政府投入力度、金融机构贷款力度、技术创新能力、地区产...  相似文献   

10.
运用超效率DEA视窗模型对我国沿海11个省(区、市)2006—2012年海洋科技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进而综合Malmquist指数与聚类分析深入挖掘效率变化的区域差异及原因。研究发现:全国层面上,海洋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规模的优化;区域层面上,各省(区、市)的海洋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变化可分为积累带动型、应用带动型和低增长型三类;驱动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但效率下降则主要源于海洋科技知识积累和改进不够。  相似文献   

11.
运用SBM-DEA超效率模型、Getis-Ord Gi*指数、面板Tobit回归模型,在绿色技术创新视域下分析2004—2016年除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空间分类特征和冷热点区域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采用2008-2017年中国沿海10个省份的数据,通过SBM-GML模型对海水养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从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变化和规模技术变化4个方面进行分解,并通过FGLS模型系统地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我国海水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主要由纯技术变化驱动,规模技术效率变化和...  相似文献   

13.
在生态位理论框架下,以我国30个省市2002年-2018年面板数据作为实证分析对象,研究各省市生态位发展进程,并构建STIRPAT模型测算双向FDI对工业用水量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各省市生态位程度并不相同,北京等6省市为高生态位地区,河南等11省市为低生态位地区.双向FDI在不同生态位地区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IFDI促进了低生态位地区工业用水量的增加,而对中、高生态位地区的工业用水量表现为抑制作用;OFDI促进了中、低生态位地区工业用水量的增加,但在高生态位地区中表现为抑制作用.各地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双向FDI结构布局,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14.
赵林  曹乃刚  韩增林  高晓彤 《资源科学》2021,43(10):1933-1946
厘清绿色经济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可为推进区域协同绿色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通过构建绿色经济效率评价体系,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EBM模型对2000—2018年中国省域绿色经济效率进行了测度,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特征与关联网络效应,借助二次指派程序方法识别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2000—2018年中国绿色经济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S”型变化趋势,空间上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地区间不均衡特征。②中国绿色经济效率逐渐呈现出以京津、长三角为极核的复杂网络结构形态,省际间空间关联性日益提升,网络结构的稳定性逐渐增强,但整体网络仍存在较为森严的等级结构,网络结构尚待进一步优化。③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位于关联网络的中心位置,并兼具“中介”和“桥梁”功能;西北和东北地区处在关联网络的边缘位置;江西、重庆、甘肃和贵州在关联网络中具有“承东启西、贯南通北”的纽带功能。④绿色经济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地理空间邻近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空间关联强度具有正向效应,科技创新差异对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抑制作用,资源禀赋和对外开放差异的正向效应趋于减弱。优化绿色经济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对于提高区域绿色经济效率和缩小绿色发展的区域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我国船舶工业在绿色创新方面良性发展,从绿色船舶市场拉动、绿色船舶技术进步以及政府管制三方面解释影响我国船舶工业绿色创新系统演化的驱动因素;运用哈肯模型,对2008—2015年我国船舶工业绿色创新系统演化的关键因素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分析该系统的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船舶工业绿色创新系统演化的关键因素由2008—2011年的绿色船舶市场拉动转变为2012—2015年的绿色船舶技术进步,船舶工业绿色创新系统进入演化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包括科技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效率评价体系,采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区、市)财政科技支出效率进行测度。研究表明:全国整体财政科技支出效率未实现DEA相对完全有效;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干预度对提高财政科技支出效率具有正向作用,而对外开放水平、财政分权度不利于财政科技支出效率的提高;剔除外界环境和随机干扰因素后,多数省(区、市)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上升,规模效率下降,全国整体及各省(区、市)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没有达到最优规模;中国财政科技支出效率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7.
摘要:绿色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与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结合点。运用SBM模型测算2008-2018年全国内地28省市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构建以高技术产业集聚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创新质量对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国内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在研究期内稳步提升,但尚有较大提升空间;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绿色创新效率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创新质量对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企业规模、劳动者素质、政府行为对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外开放显著抑制绿色创新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8.
科技进步是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而农业碳排放则是其评价的核心指标之一。基于泛长三角4个省(市)26个研究区域(“25地级市+上海”)面板数据,通过SBM模型和系数法,测算2009—2018年该研究区域的碳排放量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利用ARDL模型分析科技进步、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碳排放关系。研究发现,农业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抑制效应,但效果不显著,且长短期视角下科学技术发展呈现不同效果;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碳排放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且短期视角下农业碳排放当期量会对未来3年碳排放强度产生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农资产品投入减量增效、政策制定加大倾斜和绿色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来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减少农业碳排放,顺利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