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2000-2008年中国大陆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应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实证测评了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的相对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研究显示,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技术效率存在差异,且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研发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均有所增长,多数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率高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技术效率在考察期内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技术产业生产率增长来源:技术进步还是技术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了1996-2009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通过对高技术产业2002年前后各效率变化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深层因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实证结果表明:(1)2002年后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率的快速下降.同时技术效率变化取代技术进步成为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导因素.(2)高技术产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转变,但技术创新能力差,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是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3.
唐建荣  杜聪  李晓静 《软科学》2016,(11):10-14
基于2005~2013年中国物流产业省际面板数据和资源因素约束条件,采用GML指数方法,对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源泉、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进行实证分析,并判别了技术创新者。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5%,远低于传统增长速率6.5%;技术进步是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动力不足;各地区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差异较大;技术创新者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最后,提出了提升物流业经济增长质量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北京高技术产业高投入的资源转化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来源是发展中亟待回答的问题。基于因子分析与DEA模型的二步法实证研究1996—2010年间北京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其中基于文献研究和因子分析降维建立指标,基于DEA的Malmquist和C2R模型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二步法的可行性。在全国各地区的样本中,北京自1999年一直为DEA有效,15年间平均增长0.2%,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来源是技术进步;并对东部无效率的地区进行原因分析,以及提出提升北京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Malmquist-DEA的中国能源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构建1999-2010年中国29个省区市能源产业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应用Malmquist-DEA方法,对中国能源产业的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增长来源、差异与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各地区能源产业平均的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技术进步是生产率提高的决定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于技术进步的依赖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中国能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而不是技术效率.此外,各地区的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但不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技术进步既存在条件收敛,也存在着绝对发散.因此,我国各省份能源产业的生产率将不能实现最终趋同.  相似文献   

6.
我国煤炭行业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2001-2006年煤炭行业面板数据(panel data),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煤炭行业增长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煤炭行业16家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有逐年好转趋势但总体效率水平仍然较低,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投入拥挤问题,集约式生产应该是煤炭产业的重点发展趋势;2001-2006年中国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6.2%,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且在不同时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也存在较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利用ISP生产率指数法,将环境和矿产资源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体系,并从要素效率的角度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以1.16%的速度增长,技术变化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次,从细分行业来看,技术变化仍然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不少行业在各要素效率方面都存在远离有效前沿面的情况,行业要素效率分化严重.最后,基于实证结论,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利用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2003—2012年高技术产业进行动态变化研究,并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两部分。结论表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TFP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并且发展不稳定;珠三角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高于长三角地区,两大区域的规模效率无明显增长,因此两大区域在提高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9.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高技术产业集聚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中国2001—201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高技术产业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在考虑异方差以及内生性等问题后,采用GLS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一个正向影响,但其作用效果并不是很大,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具体来说东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西部和东北地区则是产生负向的影响,而在东部地区两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其次运用门槛回归模型,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最后就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0—2011年中国造纸产业数据和山东、广东、浙江、江苏、河南的省际数据,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造纸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造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2)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技术效率改善的贡献很小;(3)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具有区域差异性,江苏、山东增长较快,河南、浙江、广东增长较慢,其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退步,因此产业技术利用水平和规模效益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1.
赵良仕  孙才志 《资源科学》2013,35(6):1229-1237
基于省际水足迹和灰色水足迹等的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通过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8年-2010年中国31个省、区、直辖市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变化.研究发现:①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高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②非期望产出情况下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明显具有正的空间集聚现象,且非常显著;③中国31个省、区、直辖市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出现恶化,波动变化都很小.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Sequential Malmquist指数方法评价中国29个省份1998—2012年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报酬变动,继而对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差异及收敛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其中,全部省份的高校科技创新均实现了技术进步,但高校科技创新纯技术效率则显著下降,且总体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在区域层面和省级层面均不同程度上存在空间分布差异;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σ指标值呈现波动下降态势,并且各指标值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最后,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分析了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序演进及地区差异的基本特征,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技术来源的四种渠道与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一定的增长,主要动力为技术进步;企业的自主研发活动、国外技术引进及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研发活动对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国内技术购买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相比较而言,国外技术引进对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生产率与效率理论,运用中国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效率和总量增长模式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造成我国高技术产业TFP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技术效率,且随着时间的变化TFP和技术进步的变化率有下降的趋势;同时各个行业的技术效率、TFP及其构成的增长率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3-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并实证检验了智能化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Malmquist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在研究期内年均增长8.2%,且技术进步贡献了主要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增长最快,其次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实证结果表明:智能化显著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智能化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增长的方式实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智能化对制造业技术效率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智能化显著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对西部地区促进作用更大,但对东部地区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季凯文 《科研管理》2016,37(7):145-153
本文以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考虑环境因素的三阶段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生物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真实增长特征及行业差异。研究发现,宏观经济的快速扩张、政府补贴的增加以及过于集中的股权结构,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更为显著且主要由技术效率推动,技术水平呈现退步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样本差异分化明显,各子行业发展相对均衡,而子行业内部良莠不齐。为此,政府应优化外部环境、促进技术创新、强化分类指导,以便更为有效地提升生物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于中国科技创新投入高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的典型事实,从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发展的视角,探讨如何破解科技创新困境的问题。首先分析了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相互作用的协同机理,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的协同效应,并探讨了两者协同效应的行业差异。研究发现:单独自主研发创新、合作研发创新、非研发创新均没有提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三者与人力资本的协同互动具有显著促进效应,这说明实现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发展,是破解中国科技创新困境、“研发—生产率悖论”以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存在行业差异,高技术行业中两者的协同效应不明显,这可能与高技术行业需要更高的人力资本与之协同有关。本文的发现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对中国走出科技创新困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政策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本文对高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定量测算。在分析影响因素时,不仅考虑了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与发展投入因素,而且还综合考虑了政策、开放、国外技术扩散等因素,在研究与发展投入中分析了高技术产业企业R&D以及公共部门R&D的作用;并利用1995~2003年数据对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1997-2005年中国27个省市区生产性服务业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本文利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考察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原因、地区差异与变动趋势.研究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仍表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但下降的速度在逐年放缓;分析期内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原因不同,前期为技术进步,后期为技术效率;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速度要远低于中西部地区;相对而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使用Malmquist方法测算2003—2008年间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并对国内研发投入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国内研发投入的增长对技术效率的增长产生比较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国内研发投入的增长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和技术进步产生不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