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孙才志  马奇飞  赵良仕 《资源科学》2018,40(5):993-1005
通过对考虑社会发展指数的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研究,可以真实地掌握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实际变动情况。本文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模型,对2000—2014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呈现出在波动中缓慢下降的特点;现阶段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发展水平仍比较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地区差异显著,且水资源绿色效率的高低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社会发展指数对水资源绿色效率的高低具有重大影响;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技术进步变化指数表现为上升态势,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在研究期内均呈现缓慢下降的特点;总体而言,科技进步对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少数地区受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中国渔业增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DEA的马姆奎斯特指数法,测定了我国1999—2007年29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渔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指数、规模效率,并且对省际间渔业的经济趋同效应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渔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显著,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TFP的增长模式不同,沿海地区以技术进步为主,忽视了技术效率,内陆地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同时发展。TFP促使沿海和内陆各省渔业出现趋同趋势,而TFP的分解指数在全国、沿海和内陆省际间对趋同效应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运用呼伦贝尔乳制品业2003~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呼伦贝尔乳制品业增长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研究表明,2003~2007年,呼伦贝尔市乳制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较快,其中,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支撑着乳制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Malmquist指数分解的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两个部分,可以清晰地发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分别以6%和8.1%的速度上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和规模经济的增长保持惊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实证考察了高技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问题.采用1997—2015年中国各省份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通过Hicks Moorsteen TFP指数实证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问题,并将其完全分解为技术变化、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组合效率4个部分,分析了生产率及其动力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增长动力由技术进步逐渐转为技术及技术效率变化共同推动,组合效率出现了下滑;区域间产业发展存在差异.研究结论对全面认识高技术产业增长动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Sequential Malmquist指数方法评价中国29个省份1998—2012年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报酬变动,继而对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差异及收敛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其中,全部省份的高校科技创新均实现了技术进步,但高校科技创新纯技术效率则显著下降,且总体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在区域层面和省级层面均不同程度上存在空间分布差异;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σ指标值呈现波动下降态势,并且各指标值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最后,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析中国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的发展质量,具体选用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考虑了该产业也产出“三废”的现实情况,将其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的投入产出指标中进行综合评价。选取了我国19个省份的规模以上相关企业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2015年为分界线,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全要素生产率累积增长以趋缓的表现下降到2015的第一个低谷之后回升,在2018年进入第二个谷底,后期快速拉升;在区域分析中,区域指标作用差异性明显,东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表现突出,作为循环经济发展应有内容,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全要素率增长,单一改进力量的强势不利于统筹绿色发展,因协调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报酬因子之间的关系,发挥地区间的有机互补作用,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价格扭曲、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入要素相对价格来研究价格扭曲、资源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采用Cost-Malmquist指数模型将CM指数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纯技术变化和规模技术变化、分配效应和价格效应.研究发现:制约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首要因素是资源配置效率,价格扭曲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东部地区生产率增长率最高,受要素价格扭曲影响程度最大;市场化率的提高可以减少价格扭曲,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对外贸易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反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8.
采用2008—2017年中国沿海10个省份的数据,通过SBM-GML模型对海水养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从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变化和规模技术变化4个方面进行分解,并通过FGLS模型系统地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海水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主要由纯技术变化驱动,规模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技术变化的促进作用较小,纯技术效率变化具有抑制作用;海洋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显著负相关,海洋科教投入、渔民培训强度、技术推广强度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海水养殖产业发展和渔业开放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王斌会  张欣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3):107-116
以环境污染指数作为非期望产出,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我国30个省份2000年至2018年工业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并将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进行分解,进一步分析出工业技术进步的投入要素偏向性与产出偏向性,从中探索其变动与区域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我国工业TFP持续增长,但增长幅度逐渐下降;TFP增长主要依靠工业技术进步,工业产业效率有待改善;东部地区技术进步偏向于使用资本要素,中西部地区偏向于使用劳动要素;TC变动与MATC变动一致,规模技术进步为拉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其次是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最后是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东部和中部地区技术进步偏向于促进期望产出,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加重了环境污染.最终结合实证分析给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吴慧香 《科研管理》2015,36(7):64-69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1999-2009年间我国内地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波动较大,增长主导因素由技术进步转变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重,国家政策和文化体制改革是导致相关波动和转变的主要原因。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全要素生产率增幅低于中西部地区,文化投资差异是导致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潘丹  应瑞瑶 《资源科学》2013,35(7):1329-1338
传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很少统筹兼顾资源和环境约束,无法反映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真实绩效.本文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将水资源和农业面源污染因素纳入传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测算分析了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1998-2009年30个省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成分.研究结果表明:①是否考虑资源环境约束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核算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并可能导致政策误判;②考虑资源环境约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低于传统不考虑资源环境约束的测算结果,我国的农业经济呈现出以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③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面临着农业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2.
赵良仕  孙才志  邹玮 《资源科学》2013,35(11):2224-2231
基于1997-2010年中国31个省市的水足迹强度的计算,本文分析水足迹强度差异与劳均GDP差异之间的关系,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各省市劳均GDP差异收敛性和水足迹强度差异收敛性进行实证估计。研究显示:①1997-2010年中国各省市水足迹强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中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明显提高;②中国各省市劳均GDP存在β收敛,在空间滞后效应和空间误差效应假定下,劳均GDP收敛速度变慢;③中国各省市水足迹强度是收敛的,随着各地区劳均GDP差异的缩小,水足迹强度差异也在缩小,但收敛速度慢于劳均GDP的收敛速度;④在空间滞后效应和空间误差效应假定下,水足迹强度下降速度和劳均GDP增长速度的差异在缩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要素价格-成本权衡-能源效率变化”的逻辑链条,基于成本视角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数,识别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数变化的影响因素,利用随机核估计法探究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变化的分布形态与动态演化特征。实证结果表明:较低的技术水平、粗放式的能源利用以及偏离最优要素组合的要素替代成为制约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中国区域能源效率不高集中表现在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和能源配置效率持续偏低两个层面,且后者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区域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数变动的关键因素;市场化进程加快、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等使得我国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出现显著跳跃性增长;落后地区能源利用效率追赶领先地区较为困难,而随要素市场化改革,要素价格扭曲程度改善,要素组合引致的配置效率得以提升,领先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其追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可见较技术进步,短期内市场化改革决定的要素配置效率对区域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数提升更有效。  相似文献   

14.
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浩  王青  宋阳  李广军  李连德 《资源科学》2008,30(2):192-198
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是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决策依据。本文从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为例,运用能值分析方法从能值流量、资源投入产出、资源消耗、环境压力、综合指数五个方面构建了循环经济评价能值指标体系,详细分析了辽宁省1990年-2005年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结果表明:辽宁省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地资源,需要购买的能值总量较少,资源基础相对雄厚,总能值用量中74%以上来自不可更新资源消耗,且逐年上升。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虽然废弃物能值增长幅度滞后于总能值用量与GDP增长幅度,说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污染排放治理工作成效显著,但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惯性作用,使废弃物总量持续增加状况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下降。因此,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要立足于不可更新资源的合理使用,降低废弃物排放,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区研发创新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以1998-2006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研发面板数据为分析样本,应用DEA的方法,实证测评了各地区研发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并就技术效率的收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主要的研究发现有:中国地区研发创新的技术效率整体较低,且其原因主要是纯技术效率不佳所致;考察期内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这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而效率改善的作用并不明显;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收敛趋势,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的学习与追赶效应已初步显现。本文结论为国家及地方创新工程建设的效率改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将资源和环境纳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中,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析2001—2012年中国30个省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成分,考察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趋势,其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从区域差异来看,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东部地区农业创新者表现最为突出,中西部地区表现不太理想,面临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人力资本的功能和资本的经济属性,将人力资本结构划分为促进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本、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和提高资源充分利用的政府人力资本。采用超效率SBM-GML指数模型测算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地级市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三种人力资本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各自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2)在全域空间上,资源转换型人力资本和资源利用型人力资本显著促进本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资源配置型人力资本则表现出抑制作用;(3)在区域和人口规模不同的城市,三种人力资本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出异质性特征。最后给出从三种人力资本结构角度,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利用ISP生产率指数法,将环境和矿产资源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体系,并从要素效率的角度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以1.16%的速度增长,技术变化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次,从细分行业来看,技术变化仍然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不少行业在各要素效率方面都存在远离有效前沿面的情况,行业要素效率分化严重.最后,基于实证结论,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环境约束下粮食安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慧玲  卢锦培 《资源科学》2014,36(10):2149-2156
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对中国30个省市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做出了测算。研究发现中国从1997-2010年以来,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得益于生产技术和效率的进步,但其背后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进一步对各个省市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发现粮食产量占比高的省份粮食生产率呈现出不断进步的状态,粮食产量占比中等的省份却相反,粮食产量占比低的省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步或退步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最后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