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社会,博物馆为提升全民素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馆员在教育活动设计或者展览设计的过程中有必要了解观众的参观需求以及参观偏好。因此,为了体现“以观众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作者从“观众”的视角,对一次博物馆的参观体验进行观察和反思。本次探索发现,由于观众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面对同一件展品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这种差异性提醒博物馆馆员在与观众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需要了解观众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偏好。并且,这种参观视角的多样性也为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创意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调研博物馆观众的参观目的与感受,对改善博物馆的展示、教育和服务工作有重要意义。以为期半年的实地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对西安市三家一级博物馆的主流观众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这三家博物馆主流观众的自然信息、参观目的及参观感受有较大差异。博物馆应根据观众尤其是主流观众的参观目的和参观感受,结合馆内实际,不断调整展陈、教育、服务等工作。  相似文献   

3.
对观众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对观众的描述性研究、心理及行为特点研究、观众参观体验的长期影响三大板块,其中观众心理及行为特点研究具体包括了观众参观行为的动机需求和认知规律两方面内容。以上内容依次回答了"谁参观博物馆"、"为什么参观博物馆"、"如何参观博物馆"、"长期影响怎样"的问题。该方法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是一个从探求观众的表征特性到其参观内在能力的研究过程。  相似文献   

4.
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是指前来博物馆参观并接受博物馆服务的所有人民。目标观众(target visitor)是指博物馆期望来馆参观的人,是博物馆教育服务的重要对象。研究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对于自然博物馆展览设计、展示方式及教育成效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文献及访谈方法,得出自然博物馆的目标观众是学生及亲手家庭,潜在观众为教师。从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的参观行为、参观过程及参观效果三个方面入手,针对目标观众的取向提出自然博物馆在展览设计、教育活动等工作上应充分考虑目标观众的兴趣、期望。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观众参观博物馆也是在参观动机的作用下进行的。参观动机是推动观众进行参观的直接原因,它对参观者的参观行为起到了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而且它直接影响参观活动的效果,因而研究和分析观众的参观动机,并试图寻求应对性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博物馆而言,宣教和陈列工作对观众的参观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宣教作为博物馆形象的第一窗口,是影响观众参观动机中外部诱因的第一要素,只有明晰观众的参观动机进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才能使宣教工作富有生命力,实现馆方同参观者双赢的目的,进而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陈列是博物馆工作有目的行为的产物,博物馆工作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势必影响到陈列的价值取向和目的。作指出,我国博物馆工作在组织陈列时表现出三种价值取向,即“突出物价值”、“突出知识价值”和“关注观众需求”。不同价值取向对陈列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有明显影响,并影响到观众参观行为、参观体验、陈列效益和博物馆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7.
观众在博物馆中如何学习、学习效果如何评量等问题长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观众对话作为参观学习的体现,是探究博物馆学习过程的重要材料。基于此,苏·艾伦采用社会文化视角,透过参观过程中的观众对话寻找学习的证据。本文主要目的是介绍该研究的研究问题、研究发现、方法论框架、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国内博物馆观众研究领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其作用在于促进大众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并且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关于博物馆观众及其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因为研究博物馆观众行为有利于了解观众的构成,掌握不同观众的参观偏好;并且优化博物馆的陈列和安排,提高观众在博物馆的满意度,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参观博物馆。博物馆展览教育工作开展越顺利,我国的博物馆及历史文化事业就会发展越长久。本文以鸦片战争博物馆为例,对博物馆观众行为进行了阐述、研究。  相似文献   

9.
注意是人类进行信息加工的前提条件。由于观众注意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博物馆要实现其教育和信息传播功能,就必须根据观众注意的特性进行管理。针对大多数观众参观博物馆是无意注意行为这一现象,博物馆从展前的信息组织开始,就必须据此合理规划展览的内容和形式;在展览预展期,博物馆应结合驻足人数、时间以及参观效果访谈三方面因素进行观众注意评量,并根据结果实时调整展览设计;开展后,应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完善观众注意力管理,从而实现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与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10.
实地参观是博物馆学习中的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形式。到科技博物馆实地参观,被许多中小学作为校内科学课学习的补充。美国研究人员以纽约市8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007—2012年学生去科技博物馆参观的情况和学生们在州级标准化测试中科学科目成绩数据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实地参观体验对于8年级学生的科学课成绩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对西班牙裔学生和享受免费午餐的学生有更大影响。这一基于观众调查和大量数据分析的研究内容、数据分析过程及其研究结果等,对我国的相关研究及博物馆实践都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鉴传播学理论和国外有关博物馆观众研究的成果,以博物馆观众对博物馆的"使用与满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s)为中心,将博物馆观众的参观过程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研究和探讨各阶段中影响观众满足类型和满足程度的各种因素,并指出观众使用博物馆的能力、动机、心理预期等各不相同,参观博物馆的具体过程、行为等也存在较大差异,从博物馆获得的满足也因人而异;观众在接触和使用博物馆的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既受博物馆方面的因素影响,也受到观众自身面临的社会、个人和心理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与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性质来说,博物馆是一个给人以乐趣、教育和亨受的场所.不同内容的博物馆展览可以给人以不同的乐趣、教育和亨受,而不同年龄和学历的观众则可以从中获得不同的收益.但是,最近在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和经济效益方面,出现了一个新动向.本文将根据不列颠群岛的情况,着重谈谈博物馆在旅游业中所占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对目前其它国家中的一些已成为本国经济主要来源的博物馆来说,可能有着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观众研究逐渐成为博物馆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作为博物馆运行评估中的重要内容,科学准确地获得观众意见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常态化工作。当前,关于家庭观众的行为和特点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在案例的丰富性、问题意识和研究深度上仍有所欠缺。本研究以常州博物馆所属少儿自然博物馆为案例,采用跟踪观察及个别访谈的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对目的地选择(即家庭观众如何选择博物馆或展览)、展项或活动的使用、亲子关系在参观学习中的互动性(行为与表现)以及博物馆空间的影响等四个议题做了分析,所得结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比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展示是沟通博物馆藏品与观众的桥梁,在以观众为导向的博物馆展示理念下,研究观众的参观行为成为现代博物馆规划决策的基础。来自异国他乡的顶级展览是否吸引国内的观众?他们愿意花费多久来参观展览?他们的参观动线如何?这些问题是中国大陆博物馆学者尚少涉足的领域。"深海奇珍"(The Deep)展是由法国BLOOM非营利组织创办人克莱儿?诺维安(Claire Nouvian)女士所策划的国际巡回展,是法国深海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台湾完成展览后,在中国大陆首站上海,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展览。文章以该展览为例,用个别追踪法观察观众参观该展览的行为,以评价展览的教育目标达成程度。研究显示,相对于模型、标本、照片,图文版的吸引力极低。如果规划设计未能充分考虑适合展览地民众的认知程度、参观习惯,再好的展览也只能成为"专业人员"自娱自乐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陈列语言是沟通观众和展览的重要媒介。如何合理利用陈列语言,将实物与多媒体互动设备、情境再现、活态演示等非语言表达方式联动起来,向观众有效传递信息,是博物馆进行陈列语言设计的重要思考点。本文以认知负荷理论为基础,阐明不合理的陈列语言设计会引起观众内在和外在认知负荷的增加,导致其学习效果下降。对此提出陈列语言设计要利用逐步呈现信息、展品样例、整合的信息源、多通道、嵌入支架的展示方法,降低观众的内在和外在认知负荷,有效地增加相关认知负荷,从而减轻观众参观过程中所需的认知努力,提升展览传播效果,促进观众学习。  相似文献   

16.
跟踪观察法和个人意义映射是目前西方博物馆学习研究者常用的调查方法。前者侧重记录观众的参观行为,后者记录观众在博物馆参观前后的智识变化。本文在分析两种方法的内容、目的、特点以及在博物馆学习研究中的应用范式的同时,依据山东大学博物馆学习项目组在山东博物馆展厅实施的调查,介绍这两种方法的操作流程、数据整理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陈列讲解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将陈列讲解效果置于博物馆教育的背景中考察,讲解效果是讲解活动过程的有机成份,是由构成讲解活动的陈列、环境、现众、讲解员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交流而产生的结果;讲解活动是运动的、发展的、受构成因素制约的和可控制的过程;讲解效果受到博物馆工作宗旨、陈列目的、观众参观期望及参观目的、讲解员工作目的等条件的制约;讲解效果是可测度的,是不同质的,有着不同的程度;积极效果是博物馆工作者和观众所努力追求的,通过博物馆讲解工作者和观众的努力可获得预期的积极效果;积极的讲解效果对实现博物馆工作目的起着保障作用。文中还讨论了获得积极讲解效果的条件和方法,讲解工作者的主现能动性的对积极讲解效果的获得,对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实现、对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欧美博物馆观众人数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如何留住核心观众成为西方博物馆界的当务之急。而我国博物馆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凸显出观众结构问题的隐忧。“经常性观众”成为探讨这些问题的重要基础性概念。为此,我们在界定“经常性观众”概念和爬梳其研究传承的基础上,针对南京博物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和钱学森图书馆的来馆观众开展定量研究,围绕经常性观众的构成情况、影响变量以及变量与经常性观众的关系进行频次和交叉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博物馆绝大多数观众是非经常性观众,据此提出针对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观众的不同策略;主张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将非经常性观众变成经常性观众,并以此作为长期目标,促使参观博物馆渐成日常。否则一旦“博物馆热潮”消退,将会不断失去观众,从而对博物馆的未来发展造成灾难性打击。  相似文献   

19.
江西是著名的瓷省,景德镇是闻名中外的瓷都。《江西名窑名瓷》展览是江西省博物馆一个重要的基本陈列。此次问卷调查选取《江西名窑名瓷》展,旨在于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江西省博物馆基本陈列的观众情况、观众需求,以便更好地开展博物馆社会教育。本文主要对此次问卷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内容主要包括观众基本资料分析、观众参观情况分析、观众参与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情况分析。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展陈受到社会发展、社会审美、社会教育、信息传播、博物馆与公众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关注观众学习需求"和"提供公平学习机会"已成为博物馆的基本共识,"支持观众学习"成为博物馆展陈的重要任务。展陈内容多采用依据事件或主题的"专题"形式,内容表述形成多种风格。博物馆展陈艺术提出整体环境营造理念,创造表达展陈主题的艺术风格,营造吸引观众参观的视觉效果。博物馆展陈将积极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和管理"大流量观众"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