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韩英 《红领巾》2005,(3):68-70
加入WT0后,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银行业面临最严峻的挑战.个人银行业务作为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经营业绩和生存空间.在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产品创新浪潮的推动下,学习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经验,在产品、服务、销售渠道等各个方面进行大胆创新,逐步推出符合中国市场需要的个人银行业务服务,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与西方主要国家的全能银行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创新、特别是金融产品创新上还存在很大差距,严重制约着我国银行的竞争力。将来参与国内外资银行竞争和参与世界银行竞争,不要说标准和技术,单是从服务和产品层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要结合金融产品定价机制认真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经营状况,通过国内外金融产品创新比较,探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竞争优势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3.
金融创新是银行提升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金融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取胜。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金融创新的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我国金融创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个人财富的积累也随之水涨船高,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有别于传统金融服务的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渠道及非金融渠道服务,由此我国的私人银行应运而生。国内多家商业银行相继推出私人银行业务,发行财富卡和私人银行卡等产品,全面涉水私人银行领域。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的金融模式给银行的存贷业务和个人理财业务带来了比较大的冲击。文章以互联网个人理财产品作为切入点,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结合商业银行现阶段实行的转型路径,综合得出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下借助互联网往精细化、个性化的理财产品网络销售平台转型,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给自身个人理财业务的冲击应该将银行业务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加强自身业务建设,引进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银行电商发展还应该建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改变经营模式;在银行应该借助互联网开展营销,整合线上线下营销平台。  相似文献   

6.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再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日益发展 ,全球商业银行业的变革与调整进程正在加快 ,我国银行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同时 ,加入世贸组织也将对我国银行体制产生重大影响。然而 ,中国商业银行业的整体素质在很多方面还无法适应金融全球化的要求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因此 ,国内银行业就必须通过深化金融改革 ,进一步推进银行体系的重组与再造 ,充实资本实力 ,创新金融工具 ,培育现代银行业务体系 ,完善银行服务功能 ,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从而跟上金融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商业银行推出的金融产品很受欢迎,因此金融产品就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重点。商业银行为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都十分重视金融产品的创新,以此来提高金融产品的影响力,并赢得更多客户的信任。不过,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难题,需要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应对。本文就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兴衰成败。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面临的种种难题,从如何树立创新理念、提高创新产品的科技含量、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和强化金融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工具和产品创新的效率还比较低。该文就商业银行提高金融创新效率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应将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作为管理手段,将现代金融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技术手段,二者结合,共同提高金融创新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与西方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蓬勃发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则明显不足,这其中的原因不在于我国分业的经营制度,金融市场不发达等外部因素,而主要是在于银行业过去发展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形式。旧的发展模式在金融不断深化、银行业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强的今天,日益显现出其内在的局限性,严重地影响了银行业的经营效益和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所以,应该尽快强化我国银行机构的市场主体地位,健全内部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和银行业务同质化严重的当前阶段,银行要想做大做强,很重要的一点或者说能快速提升业务质效的途径,便是核心竞争力的获得。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由一般商业银行服务向差异化商业银行服务转变。  相似文献   

12.
创新与监管是银行经营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为银行业务创新和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支持银行业务创新和发展,是新的监管框架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监管经历了一个从严格抑制金融创新到积极鼓励金融创新的过程.鼓励创新的银行监管框架包括激励相容的银行监管、注重成本-收益权衡的银行监管、混业监管与功能监管、问责制与"阳光监管".中国存在巨大的创新需求,应该建立起鼓励银行创新的监管框架,包括最大限度地放松管制、确立激励相容的监管理念和机制、变合规性监管为禁止性监管、为功能监管创造条件、构造银行业良性有效发展的生长机制以及坚持以风险为本的监管.  相似文献   

13.
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势在必行。现阶段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过程中,所创新的金融产品本身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保证金融产品创新顺利进行,并从总体上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金融改革创新的动因和形式,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从公司治理制度、组织结构、内控制度、金融产品、会计核算、人事制度、考核制度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15.
正互联网金融持续发酵,推动银行业持续进行金融服务的创新,直销银行便是在国内互联网金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产物。今年来,以上海银行和民生银行为代表的少数几家商业银行在国内率先上线直销银行业务,尝试提供差异化服务。近日,上海银行在线直销银行——"上行快线"针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规模发展迅速,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间接金融模式受到了极大冲击。根据商业银行2012—2019年相关财务数据,分析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客户结构、收入结构产生的影响;结合13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与宏观影响因素,建立实证模型,研究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脱媒的深化会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金融脱媒已经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产生影响,但金融脱媒的发展仍不充分。  相似文献   

17.
2007年,中资商业银行在本土推出了私人银行业务,为潜在高净值客户提供一系列服务.2009年7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一文件首度正式提及"私人银行",并为私人银行产品投资二级市场和股权投资保留了一定空间.随着2012年"十二五"的落幕,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高峰期,同时也给私人银行的发展带来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和动力.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相比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私人银行服务,我国的私人银行发展仍处于"起航"阶段,一方面需要成熟的理论来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政府、从业者、监管机构等相关人士的共同推动.本文从外部认知、业务定位、模式选择、产品同质化、监管不完善、人才缺乏和海外市场空白说明了中资银行在开展私人银行业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性.  相似文献   

18.
当代金融创新对金融与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金融业作为现代产业要符合本国国情,商业银行要按照市场和客户的需要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效率,其出路就在于创新。创新是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金融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9.
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央行几次连续降息,我国传统银行业务存贷患差大幅降低,获利空间逐步缩小。这就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调整业务结构,大力发展非利息收入的金融产品和个人银行业务。如今,个人银行业务已经成为银行业的新宠,并逐步成为银行业的竞争焦点。章针对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现状,就存在的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零售银行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呈现出金融产品多元化、综合化,业务处理规模化、集中化,服务渠道自动化、网络化,客户服务优质化、精细化,网点设计人性化、市场化的趋势与特征.近年来,零售银行业务在国内得到了迅猛发展,但相比于国际先进银行,我们仍有很大的差距,这需要国内银行深入把握规律,从思想观念、品牌建设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提升零售业务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