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探索自适应学习的发展,发现自适应学习蕴含了学习主体的个体适应、学习过程的情境性、学习同伴的交互性、学习支持服务的全程性等基本内涵.解构自适应学习要素可以发现,自适应学习的结构元素包含人、学习场域、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考察自适应学习过程,自适应学习可以分为准备情况对接、学习行为调控和自我提升几个过程.同时,提出了促进自适应学习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泛在学习环境以普适技术和无处不在的环境支撑,实现随时随地随心学习,极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碎片化、非线性化以及去中心化等特点也导致深度学习目标偏移,浅层学习泛滥。文章拟回应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深层学习这一时代诉求,对学习者深度学习空间进行场域解释。从泛在学习环境下大学生深度学习场域的建构基础与方法论分析给出生态系统场域解释,继而对生态系统中的场域支撑和保障追求进行详细探讨:以开放性问题促使学习有效发生,以个性化资源重建营造探索空间,以对话为特征开展实质交互,以元认知评价疏通探索之路,以深度示范为场域建构的重要保障,最终为实现沉浸式深度学习而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成为网络学习空间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然而移动学习效果的提升面临着复杂移动情境下空间化学习的自适应挑战。文章以云计算支持下的网络学习空间(即学习云空间)为背景,分析了移动学习的自适应因素,提出了一个基于情境感知的移动学习自适应模型,并探讨了移动学习的自适应实现机制及其应用策略。研究依托iStudy的移动学习自适应系统进行应用实践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更有利于提高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两种风格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场依存型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同知识类型学习中均使用该系统,其学习成绩没有差异;两种风格学生均认为该系统更加便捷适用,场依存型学生认为该系统更有利于促进学习。研究为促进移动学习的自适应和个性化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当前还面临着协同不够、壁垒众多等问题。根据场域理论,终身学习场域由权力场、学习者场、教育场、经济场等多元子场域构成。我国的终身学习场域,经历了从“众星捧月”的单极自主模式,到“珠联璧合”的多元合作模式,再到“群星璀璨”的生态协同模式的变迁。推进终身学习体系的协同治理,需要理清复杂关系下的逻辑关系和制约因素,统筹协调,构建生态协同的场域关系构型;激活动力,优化资本转译的场域利益机制;交互耦合,推进教育资源的场域资本增值;监督评估,强化良性发展的场域结构规则;拓展平台,增益多元主体的场域协同空间。  相似文献   

5.
课堂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域,规约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对话学习以平等对话为前提,以文化智力为依据,以工具性学习为必要构成,以创造意义为目标。课堂教学须秉承对话建构认知观念,倡导生成性思维,营造学习共同体,谋求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以重建课堂文化,使课堂成为倾听学生声音的场域,促使学生智慧生成的场域,学会对话与交往的场域,关照学生生命养成的场域。  相似文献   

6.
先进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使得各类教学资源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其灵活、便捷、有序、高效的运用。根据场域学习与空间资源的相关研究,从高职场域学习的吸引力、活跃力、驱动力与拓展力等方面系统分析场域学习的技术投入、技术呈现、技术管理与技术成效等要求。从物理空间、信息空间、技术空间、资源空间等多维度解析高职教学的空间资源。通过技术赋能,注重物理空间、信息空间、技术空间、资源空间等各类空间教学资源与场域学习的教学设计,提出高职教学资源设计途径,提升资源质量。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等第四代技术将为教育赋能,并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虚拟智能情境化学习的技术支撑。探讨智能情境化场域的本体论——内涵与学习特征,包括学习理念与内容、学习模式与环境及学习评价。其中,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强调经济资本、学术资本的共融兑换与提升,注重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性、客观性联结的职业知识的掌握并形成可迁移能力。其后,探讨智能情境化学习场域的认识论——其何以用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包括有利于形成自主学习的惯习、提高学习的感性与理性水平、促进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创新,并指出有关智能学习的潜在危机。最后,探索技能型人才的智能情境化场域构建——包括面向未来教育的学习场域整体构想与情境功能构建;针对自主式、泛在学习、技能学习的智能情境化教材、课程与评价体系构建;构建“人文教育+现实环境”的智能情境化场域,消解工具理性、促进身心健康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提出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首次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栏目,是实施“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有效载体。以该单元为例,教师在实施“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时应立足语文学科,拓宽学习场域,综合运用知识,融合提升素养。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育》2018,(3):35-41
教育领域中深度学习的发生需要特定场域下教师的深度教学和学生的沉浸式投入。课堂作为教与学活动的主要场域,担负着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实现的双重使命。课堂学习共同体因其具有挑战性的共同愿景,民主平等的文化氛围,智识共享的行为方式和获得发展的价值追求而成为落实深度学习的最优路径。通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在共同愿景导引下,于平等协商的氛围中,推进学习的进阶和知识的迁移运用,以实现深度学习的内在诉求。  相似文献   

10.
以研究大学生在新的社会场域条件下的学习适应的特征为目的,通过《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广东某高校的34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专业、性别和家庭社区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得出结论:大学生学习适应与所处的社会场域和社会关系有一定的关系,整合并优化各种社会场域因素,有利于学生学习适应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以技术促进学习为出发点,以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为目标,梳理影响深度学习的要素关系,解析具有大数据特色的深度学习场域模型,并基于此模型提出深度学习活动设计的实践思路与应用原则,以“WEB应用技术”课程为例,介绍基于深度学习场域模型的课程教学实践,最后从问卷后测分析、访谈情况分析及过程性学习数据分析三个层面探索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劳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具备沉浸性、具身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其价值观的培育是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须依托于具体的实际场域或学习场域。学校运用场域学习理论构建“农业园—学校园—家庭园—社会园”“四位一体”的中学劳动育人体系,通过农业场馆的具身体验、学校场域的文化浸润、家庭场景的言传身教、社会场所的劳动实践,贯彻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融入生态文明观念,确立劳动情感,树立劳动精神,为中学劳动教育提供参考,帮助学生打通个体生长路径,涵育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13.
智慧学习社区的兴起,激起了教学场域的虚拟化重构。智慧学习社区通过信息技术构建了虚拟映射场域,进而强调了以价值的视角重新审视学习体验的必要性。通过梳理历时演进与共时共生的智慧学习社区的技术景观,拓展了智慧学习社区体验场域的特性,包括贯通与涌动的传播特性、自在的本体特性,以及虚实融生的时空特性所共同形成的具有独特形态的生态系统,进而研究挖掘信息技术对社会存在感、共情感、认同感等学习体验所产生的支持与影响,并由此推演出智慧学习社区的社区共享价值、社区共创价值与社区共荣价值。  相似文献   

14.
教师学习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学习场域的构建需要突破认知主义范式.通过主动融入和场域更新等途径,培育和而不同、自主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此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习领域"生成的最重要场所。因为教育教学目的及学生实然状态的区别,中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有别于普通教育的课堂,中职教育课堂中"学习场域"的生成具有其特殊性。从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目的、学生学习实态、教师工作状态、教学及学业评价模式运用、教学载体资源的使用及职教教学环境的创设六个方面入手,剖析中职课堂"学习场域"的生成障碍,以更好地促进中职课堂"学习场域"的生成,提升中职教育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大数据学习分析模型,能够深入探究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情境,发现学习规律,根据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能力为其提供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本研究综述了大数据的内涵及应用,从微观视角提出了大数据之“大”,不在于其表象的“大容量”,而在于分析数据的全面性和潜在的“大价值”。基于大数据分析,从数据与环境(What)、关益者(Who)、方法(How)和目标(Why)等4个维度构建个性化自适应在线学习分析模型。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习为例,从基于大数据个性化自适应的学习过程结构、学习过程可视化及学习效果实证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学生学习行为与知识掌握的数据分析,能够推荐合理的学习路径与恰当难度的学习资源,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及时准确的反馈,提供个性化服务干预,有利于促进教与学。  相似文献   

17.
在线学习方式进入普通教育领域,传统的教学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虚拟、实体混合学习成为理所当然的学习方式。但在实践中,实体与虚拟学习方式依旧割裂,协同效应没有充分发挥。运用场域理论,将虚拟和实体置于统摄的视角下,分析学习者和其他参与物的关系,通过融合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的要素,体现了整体性、建构性、对话性,塑造了虚实融合生活空间的学习场域而具有意义。本文结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实践,总结提出:虚实融合学习场域的形成需要把握课程存在与整体特征,需要明确整体任务,需要强调共同成长的建构性情境塑造,强化对话,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依托教材中的叙事性文本、说明文和综合性学习等,以实用为核心,以生活为场域,以表达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教师应以情境为中心,开展“语文味”实践活动;以活动为支架,设计驱动性实践任务;以评价为导向,实现表现性的学评增值,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生活所用相结合,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学习是一种个体性变量和社会性变量双向共时运作的实践活动。大学场域与学习惯习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构成了大学生学习实践的生成性动力机制。知识社会的到来使高等教育的认识论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导致建立在客观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科层型大学场域和常规性学习惯习受到了严重挑战。因此,大学不得不借助知识社会的变迁,重塑一种基于建构主义认识论的以大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旨归的学习型大学场域以及在本体论上与之相契合的反思性学习惯习。  相似文献   

20.
学校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场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是决定着学生发展的方向和质量。然而仔细审视学校教育下的课堂、学习、师生关系,我们会看到与教育的本质不一致的一面。而对话学习以平等对话为前提基础,以文化智力为基本依据,融合对话学习和工具性学习,主张以意义和关系的构建为目标。基于对话学习的基本理念,深刻认识学习的真正本义、课堂的场域寓意、发展的重要含义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蓝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