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首先在于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既不能一问三不知 ,也不能包办代替 ,而应该“随机应变” ,不妨来个“顺水推舟” ,把学生的思维推上一个“台阶” ,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案例一 :在“观察蚯蚓”的实验课中 ,学生正在按照教师的要求 ,非常好奇、非常兴奋地观察着蚯蚓。突然 ,一位学生提出问题 :“老师 ,我观察的蚯蚓怎么没有环带 ?”听到后 ,我心里一震 ,备课时我并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我立即到这位学生的实验桌前观看 ,果然如她所说那只蚯蚓没有环带。看来这位学生…  相似文献   

2.
(1)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教学过程要真正成为学生“要我学”的过程,那么,学生面对所要认识的物体或现象必须提出“我要研究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这一机会。 比如教师可在教学引入中经常让学生说一说:“关于这一方面,你想知道些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来促使学生提问。这种经常性的练习,使学生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课堂上我们是主人,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我们最想知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课堂上有时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清清楚楚地提出一个问题,请某位学生回答时,被问者会茫然不知所措;追问起来,他们并不一定不会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连题都没听清或甚至没听见。这种情况有的老师通常称之为“心不在焉”、“走神儿”,也有老师戏称为“走思(私)”。笔者在刚参加教学工作时,认为这是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上课不注意听讲造成的。因此往往对此提出批评,提醒他们要集中精力听讲。经过一段时间后,笔者逐渐发现,这种现象不单单发生在所谓“后进生”身上,很多品学兼优的学生也出现过类似情况,而且多半发生在下午或体育课后的课上…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堂普通的数学课,内容是《年、月、日》。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把2月份定为平月呢?把1月份定为平月不是好记一些吗?”授课教师回忆道——当时这一问题难住了我和其他同学,我说:“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也很难!现在老师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这个问题留待你们课后去研究,看谁最先能找到答案告诉老师。”第二天有十余位学生兴致勃勃地找到我,急不可待地告诉我问题的答案。该教师描述的教学场景在最近两年常见,一点都不新鲜,这可算作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对问题延时处理”。通过教师假设自己“不知”来鼓励学生去求知,本无可厚非,但是该教师面  相似文献   

5.
我认为虽然班主任是学生的老师,是长辈,但在人格上和学生是平等的。所以,教师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敞开心扉,心情舒畅地教与学。班主任这个“芝麻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  相似文献   

6.
一、建立和谐 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 中, 教师应以和 蔼可亲的态度来 对待学生, 使学 生在听课的过程 中, 敢于回答教 师提出的问题, 勇于向教师提出 疑难问题。也许 学生所提出的问 题与所学的知识 没有什么关系, 但教师仍应做到 正面直视、态度 和蔼, 并给予明 确的答复。例如: 在一次课堂上, 学生在我讲完课 后问:“老师,你 为什么要当老师?”这个问题恐 怕连我自己也没 有透彻地分析过。面对学生的提问,我知道,我既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又要给学生满意的答复,而不是空讲一些大道理。因此,我是这样回答的:“…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教师要有耐心,认真地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1)不管学生提问题好与坏,不泼凉水,应予激励,并努力维护这种积极性.(2)对较难或无法回答的问题,教师要冷静对待.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学生爱提问题 ,有些问题无意之中“考”了老师一把 ;有些问题则是学生故意出难题 ,想试探老师的智力、学问等。无论学生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考”问 ,教师都应该认真对待 ,机敏地巧答 ,否则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形象 ,降低在学生中的威信。如何答好学生的“试题”呢 ?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供被“考问”时参考。一、反弹法1、暂避反弹法。有个小学生看课外读物时 ,发现有一个字不认识 ,就当众问老师。老师看看这个字也不认识。如果直说不认识 ,会立刻在学生中失去信任。于是对学生说 :“您会查字典吗 ?”学生点点头。老师说 :“你先查查看 ,如…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节品德课,我竟突发奇想地想要学生也当一回老师。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学生时,他们兴奋不已,竟也高兴地答应了,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接着,学生们都自告奋勇地推荐自己。当小老师选定之后,这位“老师”一本正经地说:“老师!不,是袁慧同学,你要坐好来。等会儿要检查学习效果。”我没有吭声,认真照着学生的要求坐好,心想着,看你还有什么花招。可没有想到,精彩的还在后头呢!这位小老师上起课来竟然也像模像样,还有板书呢!他接连问了好几个问题,其他学生们也很积极地回答,那劲头可真让我开了眼界,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后来,小老师将一个问题抛向了我:“袁慧同学,学完这一课之后,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张海迪的什么精神?”听到提问后,我马上站起来回答说:“我们要学习张海迪在病魔面前不低头,坚强不屈,奋发向上的精神。”“回答得很好!”小老师表扬了我。本以为可以坐下,但这位小老师又冷不防地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那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做到像张海迪一样呢?”我看着这位小老师,只见他正得意地看着我,仿佛又在说:“老师,你不能回答吗?”好啊,得理不饶人了。于是我就将计就计,沿着学生打开的思路,给了学生一个正面的回答:“在我的生活中,的确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  相似文献   

10.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11.
区别对待学生的撒谎傅乃青对待学生的撒谎,教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探究其原因与性质,要有的放矢地区别对待。一天,一个男生把教室里的一个塑料水桶弄裂了,当老师问是谁弄坏了水桶的时候,这个男生摇摇头嚷道:“不是我!”又有一天,这个男生把同学的一支新钢...  相似文献   

12.
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存在对老师表面上顺从或不做任何反应,内心却不服或对立的一种现象。这是从心理上对老师的对抗,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对老师沉默;有的是逢场作戏,来回周旋;有的是不露声色,怨恨绵长,积怨在心;有的是我行我素,目中无人;有的是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等。产生这种心理对抗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我们要认真对待,对症下药,我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一、情感投入情感是一种催化剂,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信心和上进心。情感投入能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情感投入首先是尊重学生。严格教育的前提应当是真诚尊重。马卡连柯说过:“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包含了对这个人的尊重”。莱奥帕尔迪说:“正如轻蔑比仇恨更令人生气,尊重也比仁慈更受人欢迎。与被爱相比,人们通常更希望被尊重。”由此可见,离开了尊重,就谈不上消除学生的“心理对抗”。二、因人施教消除学生的心理对抗,单靠情感投入是不够的。“心理对抗”在学生心理上较长时间具有稳定性,要打破这个稳定性,必须要有一个动态转化期。在这个转化期,教育者实施教育手段是否妥当,直接决定了转化效果的优劣。产生心理对抗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个...  相似文献   

13.
善意的谎言     
肖扬萍 《湖北教育》2006,(12):63-63
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要尊重师长,可对于老师的教诲总有些“问题学生”置若罔闻、我行我素。难怪有老师抱怨:我为学生付出了一切,可他们依旧不听话,不懂得尊重老师。笔者曾担任多年的班主任,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一个学生叫张毅(化名),是一个“问题学生”,就在我对他失望的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会向老师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在预料之中 ,有的则在预料之外 ;有的问题有回答的必要 ,有的则无讨论价值。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呢?我以为原则上得给学生一个“说法”。这个“说法”角度可以灵活 ,内容可有详有略 ,但必须真诚 ,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 ,从而保持并加强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对于虽然有价值 ,但只要学生认真读读书或稍动动脑筋就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不要责怪学生“读书不细”或“不动脑筋” ,而要用激励性的话语引导他们去再读、再想。只要他们读出来或想出来了结果 ,自己就会认识到遇事多想的重…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因担心答不对问题而挨老师批评,因而不敢大胆地举手发言。针对这种启而不发的情况,教师必须尽量做到多肯定、多鼓励,少否定、少批评,让学生树立信心,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目的。对待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能简单地用“对”或“不对”来评判,评判应注意因人而异,如果是很少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即使他答错了,教师也要给予鼓励。老师一鼓励,学生便会信心倍增,有了信心,便有了兴趣。让学生模仿文章中人物的对话、动作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人物对话,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  相似文献   

16.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拿着数学问题问老师:“老师,这个题目怎么解?”我们的老师很少听到这样的话:“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不同的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回想一下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一刻不停地讲,学生在台下鸦雀无声,一动不动地听。当然,也有不少教师喜欢课堂提问,但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就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完全符合教师的设计为止。  相似文献   

17.
一、你的评价准确吗?例1:有位教师上《四季》一课,学生读完课文后,老师问:“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老师听了以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这个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到底在哪儿?会游泳就是聪明吗?[反思]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的评价语缺乏针对性、准确性,就像一顶高帽子,戴在谁的头上都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一味地夸奖学生真棒、真聪明,可学生到底聪明在哪儿?教师不明白,学生也不明白。其实,案例中的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在他不仅说出…  相似文献   

18.
钟滨 《江西教育》2002,(12):19-20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感“启引质疑,共同释疑”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一、引导质疑首先,教师要启发诱导,培养学生“敢问”。要学生敢问,不是十分困难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支持他们的这种热情,哪怕在无意中,也不要给他们泼凉水。对肯于动脑,积极问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教师都应认真地、善意地对待。要知道学生的语文能力存在着差异,因而提问的水准也参差不齐。其次,教师要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善问”。“敢问”不难,“善问”却是不容易的,这与学生理解教材的深浅、知…  相似文献   

19.
凌丽蓉 《湖南教育》2005,(16):30-31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向学生热情地传递知识、价值观和各种行为要求时,学生不仅毫无兴趣,而且还出现厌学甚至直接反对的抗拒行为。遇到这种情况,师生之间往往会造成需求与目标之间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作为教师,心中常常感到不平衡,会对学生讲这样的话:“我都是为你好!”你们要听话!”你怎么这样对待学习?”有的甚至还粗鲁些:“你这笨蛋!”而学生的回应常常是:“老师真啰嗦!”老师真凶!”真没意思!”讨厌!”不想见到你!”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当然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老师与学生缺乏应有的沟通。一项研究表…  相似文献   

20.
“师情”,即教师对学生的感情。这是我生造的一个词。能否通行,有待检验。为什么要生造出这个词呢?直接的动因是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据说教师要“像母亲那般慈爱”、“像父亲那样严格”、“像哥哥姐姐那样亲切”、“像朋友那样平等”、“像奶奶那样耐心”。如说教师不但要平等地对待学生,还要关爱学生,对学生亲切、耐心、严格要求,自然无可非议。只是要求教师像父母对待子女、兄姐对待弟妹、奶奶对待孙子、朋友对待朋友那样对待学生,做得到吗?如果做不到,岂不是废话。更值得考虑的是,如果做得到,情形又将如何,那就对么?据说老师“像母亲那般慈爱”,有人早就做到了。是耶非耶,还得视其实情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