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对《边城》的读解为发端,在闽析《边城》的结构、人物命运关系及发展流程的同时,对人物、情节、结构作统一的把握,进而透视沈从文的创作美学思想、创作理想、创作情结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中心展开研究,通过解读沈从文其人和《边城》的创作背景、景物描绘以及人物塑造所包含和体现的丰富的乡土文化意蕴,深入挖掘、阐释沈从文创作中的乡土文化情怀和《边城》的乡土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边城》中人物与他们生存环境的同一性,是沈从文小说创作表现的着重点,主要表现为小说中人物与和谐生存环境相融相契的生命自然状态。《边城》人物和他们所生存的环境又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即环境和人物的矛盾性,主要表现为人物在微妙的生存环境挤压下的生命无常状态。《边城》中人物与生存环境的同一性和矛盾性,体现了《边城》一个有长久生命力的命题:理想人性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经典的对白构成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要说《边城》中最能够触动人心,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部分,还是要属《边城》中每一个鲜活的人物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人物美。无论是重义轻利的淳朴美,还是祖孙互守的人性美,坚守爱情的痴情美都无时无刻不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灵魂。本文以《边城》中若干人物的刻画出发,发掘其中表现出的人物美,以期对《边城》有更为深刻形象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正>《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由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与优美的文字而富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因此被编选入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一、《边城》的文学价值(一)《边城》的人文价值1.对人性的关注与赞美在《边城》中,对人性的关注与赞美是其呈现出的主题之一。沈从文在谈及其创作动机时就曾表示"表现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中无论是刻画的人物、社会风俗  相似文献   

6.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和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作家的创作,向来以书写“湘西”世界中富涵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物与故事而著称,其叙事核心实为人物的人格。代表作《边城》即以人物的人格塑造,展示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此为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解码。  相似文献   

7.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转型时期的代表作,作者以主体投入的方式来思考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探索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可能的生存方式,试图从《边城》内涵的独特民俗、人性、神三方面,阐述《边城》中蕴含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沈从文生命体验入手对《边城》意蕴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整体性观照。通过对《边城》情感结构形式的分析探寻《边城》情感基调即忧郁、忧愁的色调:通过对《边城》所营造的桃源梦境的抒情话语分析阐明了《边城》中桃源梦境的具体内容和现实依据,揭示了桃源梦境是沈从文生命体验的诗意凝结;通过对《边城》中爱情、婚恋故事叙述的分析,揭示了《边城》中桃源梦境与作者忧郁情感及对现实、历史精神的感悟的多重艺术视境融会所形成的象征性意义簇群,从而在艺术整体性把握中实现了对《边城》,意蕴的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9.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萌芽于20世纪,在五四运动中达到高潮,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沈从文作为30年代田园牧歌型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构建了一个浪漫、乡土、田园、抒情的世界,本文将试图透过其代表作《边城》解析沈从文的浪漫主义精神追求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0.
1933年冬,沈从文怀着“乡下人”对理想人性重构的巨大忧患,怀着对农人和兵士不可言说的温爱,以“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的姿态开始动手创作《边城》。他希望通过《边城》给那些“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一种勇气同信心”(《边城·题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通过探究《边城》的诗化世界、诗化人性和诗化语言三个层面所呈现的美学特点,揭示《边城》创作中展现的诗化风格:细致、真实、风韵、美丽。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边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城》是沈从文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共有二十一章,在一九三四年生活书店和开明书店的初版本前面有个作者的短序。《边城》是沈从文理想主义创作艺术的一个典范,它有意描写普通的百姓和士兵的健康、天然的生活。他们身处边境僻乡,被潺潺的流水,成林的翠竹和富有诗意的彩云所包围。作品是部悲剧,人物的行动经常是十分固执的,但没有一个居心不良或道德败坏。人物的行为常常在倒叙中以点画形式出现在迷迷糊糊的梦境和回忆里,寻求现实主义的批评家因此认  相似文献   

13.
陈桂霞 《英语广场》2020,(26):32-35
《边城》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有很强的影响力。本文从生态叙事视角分析《边城》中作者对自然山水、人物以及故事的浓淡着墨及其所表达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发现在众多《边城》课例中,突出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内容上没有充分把握其艺术价值,如过多纠结于故事情节的梳理,没有体会到《边城》的抒情式叙事风格,作者有意淡化故事情节、模糊人物复杂性等;再如欣赏仅停留在感受美,而没有感受到美丽背后的忧愁。二是对主题理解有些封闭,没有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理念及文学史的发展进行动态的、多维度的探究和把握。本文旨在这两方面有所开拓。一、抒情的叙事  相似文献   

15.
李静 《考试周刊》2009,(30):16-16
在沈从文的文学艺术世界里,水富有独特的艺术蕴藉。《边城》里的水,烘托着人物的心理活动,暗示着人事的悲剧结果.也联结紧凑着小说的结构。边城乃至于湘西的水,哺育了湘西人的生命.长养了他们的知识、智慧和爱心。对那些湘西山水世界里的人.沈从文倾注了无尽的感动和欣赏。以水来知人。以人来知愁,更以愁来知人,或许这是走近《边城》,走近湘西人。走近沈从文的一条小径。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边城》,不仅语言清新脱俗、人物朴实形象,而且结构严谨、叙事流畅,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它所隐含的思 想锋芒,几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在《边城》中对词语修辞手段的选择和运用,不仅凸显了湘西的地域色彩,而且在刻画人物、表现习俗、描绘情景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现从修辞学的角度,归纳出《边城》中最主要的用词规律,了解修辞方法和技巧,更好地欣赏原著,作为今天写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边城》的阅读过程体现为对一个不完整句子的追寻、建构与完成。《边城》不完整谓语结构的内部冲突揭橥了《边城》文本的深层意蕴,一种现代社会人性与道德理性对自然人性的压抑,以及由此形成的现代人类生存的永恒困境和现代人性交往的深刻紧张。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沈从文研究小组在校电教室召开了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中文科八四、八五、八六级的部分师生和部分校友等三十多人出席了讨论会。讨论会历时四个小时。师生欢聚一堂,各抒已见,充分体现我校学术活动浓厚的民主与自由空气。这次讨论会的中心内容是沈从文的创作题材,创作思想及其代表作。中文科教师童秉国就《边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了探讨。他认为,《边城》是一郡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边城》所描写的环境不是现实主义的典型环境,而创作主体意识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边城》是作家虚拟的充满人情美的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的作品。中文科八四级  相似文献   

20.
<正>1933年冬,沈从文怀着"乡下人"对理想人性重构的巨大忧患,怀着对农人和兵士不可言说的温爱,以"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的姿态开始动手创作《边城》。他希望通过《边城》给那些"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