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古老文明,无数风流人物名垂青史。明朝的郑和.世称三保太监,云南昆阳人,公无1405年至1433年先后七次奉旨率船队出使西洋,历时28年,行程10万余里.史称三保太监七下西洋。  相似文献   

2.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30-232
中国航海家郑和(Zheng He,1371—1433)(邮票Zga),明朝宦官。本性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省昆阳(今并人晋宁)人。祖父与生父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洪武时入宫,称三宝太监。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随军到北平,人燕王朱棣藩邸。1404年(明永乐二年),以靖难之役立功,明成祖朱棣赐姓郑,始名郑和。后升为内官监太监。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至1433年(明宣德八年)的28年中,郑和七下西洋,从南京下关宝船厂出发,沿江、浙、闽、  相似文献   

3.
正麻将虽然块头小,却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娱乐工具,深受国人喜欢,在外国也有不少粉丝。不过,它是谁发明的呢?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人们一般认为麻将的发明者是郑和。郑和曾七次率船队出使西洋,船队常年在海上航行,水手们的生活难免枯燥乏味。因此,他发明了一种"竹牌"供消遣用,这种竹牌就是我国最早的麻将。  相似文献   

4.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是一部以郑和下西洋为题材的小说,描写了三宝太监郑和在金碧峰禅师、张天师的帮助下不畏险阻、一路降妖伏怪,寻访传国玉玺的故事。作为较早出现的一部主要由个人独立创作的作品,《西洋记》独特的创作方式很值得注意。小说采取虚实结合的创作方式,叙事体例上兼具"演义体"和"游记体"两种文体,内容上"遍取诸种,杂糅成书"。作者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显扬明王朝的声威,表达自己的天朝大国心态。此外,小说作者在顾虑自己民族尊严的同时,也能站在外夷的角度替他们思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古人财富     
郑和,原名马和,回族,1371年出生在云南。祖先是唐、宋时期来中国定居的阿拉伯人的后裔。1381年,明举兵30万进发尚处于元朝梁王手中的云南。马和在战乱中被裹挟到明营,并受到阉割。 1399年,创建了明朝的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发动兵变,于1402年夺取了皇太孙朱允 的帝位。马和因在战事中立功,被赐予“郑”姓,命为内宫监太监。郑和在宫中  相似文献   

6.
<正>610年前,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船队由郑和率领从中国江苏太仓刘家湾的港口启航。此后的28年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是文明礼仪之师,在中国航海史和对外开放交往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先驱性的意义。为何下西洋?环顾世界,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环游世界之壮举世人皆知。其实早在哥伦布环游世界70年前,中国人郑和就已率先环游世界,开启了一代  相似文献   

7.
从元朝末期的战乱开始,中原之地就再次陷入到了一个非常动荡的内乱环境中.南征北伐使得中土无暇顾及沿海发展,也缺少和外邦国度的交流往来.到明成祖朱棣掌权阶段,国力日渐恢复,休养生息之后,朱棣迫切渴望改变国家发展局面,壮大经济实力,促进文化传播.随着指南针技术、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等科技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明成祖朱棣沟通外域的决心.郑和下西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不管是时间、规模,还是在中国航海史上的影响,都是空前的.郑和下西洋不仅在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还是整个世界历史发生巨大转折时的重要事件,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并为全人类做出积极贡献的重要节点.这场空前绝后的航海给世界格局以及中土明朝的国际地位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红木别样红     
冯志舟 《百科知识》2012,(14):49-52
正600年前,明朝政府派郑和下西洋,他率领的船队归来时从东南亚带回一批质地坚硬、纹理绚烂的压舱"奇木"——红木。其后,宫廷的木匠们把郑和带回来的红木做成家具、工艺品供帝后们享用。此后,历经明清两代,交趾、暹罗等  相似文献   

9.
明朝永乐年,是一个朝气蓬勃、外向开放的时代。三宝太监郑和率领200余艘宝船巨舰,2万余人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到达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为中国和世界航海史树立了巍巍丰碑。无独有偶,在郑和下西洋的同时,另一位内官亦失哈十出山海关,远赴六七千里以外的东北奴儿干地区,开通松花江至黑龙江长达数千里的丝绸之路,修建了永宁寺,建碑一座,  相似文献   

10.
郑义广 《知识窗》2006,(3):12-12
秦国为了联合燕国攻打赵国,国相吕不韦欲派张唐出使燕国。张唐面有难色,他说:“我曾经为泰昭王讨伐过赵国,赵国人非常恨我,说‘谁抓到张唐就赏他百里之地’。而去燕国必须经过赵国,我不敢去啊。”吕不韦听了很不高兴,但也不好勉强。  相似文献   

11.
《永乐大典》是一部古今中外所罕见的大型类书,是中国古代最为成熟、最为杰出的“百科全书”。明成祖朱棣,这位传奇帝王,迁都北京,派遣郑和下西洋,处处显示出他的雄才伟略,下令编纂《永乐大典》是他的又一大手笔。朱棣的雄心在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实施,高僧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带领3000多文臣接手了这项任务,前后耗时4年。《永乐大典》的规模是空前的,就算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惊人的。《永乐大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而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现的《永乐大典》只有800余卷,400册左右。这也…  相似文献   

12.
近日,一个号称“明代郑和用过的明永乐青花热水瓶”因出现在央视《寻宝——走进晋江》节目上而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一时的“奇谈趣闻”。节目上,鉴定专家们直率地调侃说:“如果郑和地下有知,肯定打喷嚏”;这是“对中国历史和中国陶瓷史全方位的突破,太有才了!”  相似文献   

13.
郑和是举世闻名的航海家。他从公元1405年到 1433年的28年间,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7次远渡重洋,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请问: 1.在600多年前,航海还没有现在这样先进的动力设备,郑和航海主要是利用什么风作动力? A.飓风B.季风C.信风  相似文献   

14.
近日,一个号称"明代郑和用过的明永乐青花热水瓶"因出现在央视《寻宝——走进晋江》节目上而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一时的"奇谈趣闻"。节目上,鉴定专家们直率地调侃  相似文献   

15.
派——苹果派、香蕉派、草莓派、巧克力派……真是“口水直流三千尺”。我家的“派”可不一样! 第一位闪亮登场的是“工作派”——俺老爸.一心扑在工作上,是个“工作狂”。一会儿查房.一会儿手术,总是没日没夜地工作。瞧!他又上班去了!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史家宋正海先生曾两次撰文讨论如果郑和航海到达欧洲,历史将怎样发展演进这个问题。一文题曰《科学历史在这里沉思——郑和航海与近代世界》,另一文题曰《如果郑和航海到欧洲……》。后一篇文章实际上只是前一篇论文的缩写。这两篇论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内涵已由两文的小标题表达得非常清楚:一、郑和船队有充分实力绕过好望角到达西欧;二、郑和船队与亨利船队可能相遇在马德拉群岛;三、郑和必将(取代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成为地理大发现的英雄;四、将加速西欧资本主义崛起和中国等东方国家的殖民地化;五、美洲的发现要晚,但印第…  相似文献   

17.
据《上海经济报》3月6日报道,英国业余历史学者孟席斯发现,中国明朝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带领的船队,要比哥伦布早72年到达美洲大陆,也比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提早一个世纪进行了人类的首次环球航行。孟席斯曾经花费了14年时间研究一支中国探险船队在1421年至1423年的活动情况,并绘制了详细的地图。孟席斯在研究1421年世界重大事件时,意外地看到1459年的地球平面图,其中包括了非洲南部和好望角。当时达伽玛还没有“发现”好望角可以作为海上航道,但是图上的附注却用中世纪腓尼基语记载着1420年的一次经好望角…  相似文献   

18.
《泰西水法》为明末来华的西洋传教士熊三拔所撰。此书集欧洲古典水利工程学之精华,是传入我国的第一部介绍西方农田水利技术的著作,以图件文,1612年在北京刊行。 徐光启曾为此书作序,在序中他言及向利玛窦学习水利科学及成书的原因。利玛窦来华后认识到中国因水利落后而致国衰民穷,他有心在华传播西方的水利科学以作为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他善待的报答,又顾虑中国人对他不信任,故先向在朝廷身居要职的徐光  相似文献   

19.
严青 《百科知识》2021,(12):7-8
曾国藩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书法家,他的书法创作和书学思想在清代具有一定的影响.他的书法期待是"刚柔并济"和"柳赵合一",是以书法来修身,来规范自己的.他对书法的见解并不完全囿于时代,一味地推崇"碑派"和"帖派",而是强调碑帖融合.不仅如此,他还在家书和日记中对书法的格调、结体和用笔进行了深刻地阐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外,他还对学书的年龄进行了讨论.曾国藩的书学思想,使我们看到影响书法的不仅有书法的技法,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故事开始于蒙特娄,也结束于蒙特娄。一名找寻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派·帕帖尔的传奇故事,电影在作家与派的对话中慢慢铺陈开来。派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因为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少年派对信仰与人的本性自有一套看法。在派17岁那一年,他告别初恋情人,随父母举家移民加拿大,然而一次深夜的暴风雨吞噬了货船,船员与乘客全部葬身大海。只有派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搭着救生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