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再网恋     
在虚幻的网络里,自以为"冷血"加现实的我,不会对网络产生什么依恋,更不要说网恋.然而我错了,没想到像我这样的女孩也一不小心掉进了网络陷阱里,演绎出一段伤心的网恋故事.而且出人意料的是,我在网络里苦心种植了一百零一天的"爱情之树",还未等到开花结果就已经枯死!更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那个曾使自己朝思暮想和寝食难安的"白马王子",居然是他……  相似文献   

2.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纳博科夫《洛丽塔》这是《洛丽塔》开头的一段著名独白。"洛丽塔"(或称"萝莉"),自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的小说中出现以来,这个原本被视为"小妖精"的  相似文献   

3.
有许多事情,时间隔得久了就会变得不那么真实了,正如远距离的景物.童年的许多记忆对我来说有恍如隔世之感.能使我的记忆变得真实的是那些儿时听过的故事.儿子小的时候总是缠着我讲故事,而我总是以"从前有一人……"这种模式开场的,讲述中我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一个人的影子,他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当我静下心来认真地在记忆的仓库里搜寻时,这个影子开始逐渐凸显出来,它让我记起了一个儿时的伙伴和由这个伙伴带来的-段岁月记忆.……  相似文献   

4.
我不喜欢这个书名.倒不是为了它的狂,而是由于它叙述人称的错位和不贴切--这至多只能作为立传的题名,而不适宜用于荷载自我心灵的描述.张曼菱素有狂名,但在看这本书前,我仍猜想,这个蹩脚的书名多半又来自于所谓"策划"和"市场运作"之手.果然如此!在"代后记"中,张曼菱写道:"我很想把这本书命名为‘布衣之女',这对于我来说才是‘得其所哉'的."但既有编者充满"善意"和"尊重"(对市场?!)的命名,张也不再"谦此虚",而是欣欣然领受了.  相似文献   

5.
夜·灯·母亲     
那是一段苦不堪言的日子,中考落榜,给了我沉重的打击,希望之灯近乎熄灭了.  相似文献   

6.
倾心南涧行     
南涧,无量山和哀牢山深处、与澜沧江交汇的苍毓灵秀之地,唐蒙舍诏之南,一个形似大涧槽的地方,自唐宋以来便是滇藏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我们走进重重叠叠的山,弯弯曲曲的路,难见,南涧,一涧倾心. 虎街,古道悠悠余韵长 南涧的虎街,我早有耳闻,却从未亲临.汽车绕过一段又一段弯弯曲曲的山路,当真真切切地站在了虎街的石板路上,我这才...  相似文献   

7.
那是一段苦不堪言的日子,中考落榜,给了我沉重的打击,希望之灯近乎熄灭了.……  相似文献   

8.
学不会聪明     
我不聪明,但要命的是据说我有一张看上去挺聪明的脸,这样别人就在相处中把我当做聪明人防治."防"倒无妨,我不伤人,"治"起来我就很惨,因为我只是貌似聪明人,在生活之战中,我进不能攻,退不能守,而别人总以战胜我为乐事,因为我是聪明人,谁去跟傻瓜较劲.我常常叹息.妻说:"叹息有什么用,你要学会聪明."  相似文献   

9.
陈四益 《寻根》2016,(4):106-108
正何宝民先生新著问世,责我作序。序,我何敢!但他结集之前,散见于几种期刊的"民国文学旧刊寻踪"系列文章,确曾读过一些。随着他的笔触,行走于中国现代文学史那多姿多彩的"山阴道上",一丘一壑,一草一木,大有应接不暇之感。我读大学的时候,"现代文学史"包括了"五四"以后中国的全部文学。后来强调"十三年"(1949-1962),于是,把"现代"断在1949年之前,之后一段就叫"当代文学"了。这样,所谓  相似文献   

10.
祁涛 《华夏文化》2013,(3):36-38
《齐物论》以"吾丧我"发端;喻之以"三籁";贯之以"两行"之法。终达于"无待","物化"之旨。我理解"吾丧我"与"三籁"之间为比喻关系,庄子借"人籁"与"地籁"对举,透显出"天籁"亦即"吾丧我"之"吾"所达到的不可言说之境界。陈静女士在总结《齐物论》结构时说:"吾丧我"提示着庄子对"吾"与"我"进行的分别;而这一分别  相似文献   

11.
家居南国浅海拔地带,不免与雪少交缘.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对雪,无例外是通过书页里"晶莹澈洁"这样的字眼和银幕上"铺天盖地"的画面来认知的.为此,我不知用心和笔抱憾了多少. 终于见到了雪.是1992年,我应聘至四川省会东县新马中心小学任教时.新马系金沙江北岸狭长台地,蔗甜谷香.我去那几日,虽时令已初冬,却依然暑意浓浓.  相似文献   

12.
学者曾指出庄子的"无用之用"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庄子>外杂篇为庄子后学之作,应该说,庄子真正提到的只是"偷活苟全之大幸"这种类型的"无用之用".庄子的"无用之用"是"籍外论之"的"寓言",欣赏以"无用"求苟活只是它的表层含义,其背后的"意"乃是要求个我去除形限之私,获得广阔的心灵天地.在话语层面,庄子"无用之用"话题所谈论到的价值主体与客体是同一的;在其揭示的"意"上,庄子以"无用之用"话语传达出来的"道"乃指一种心灵境界,与老子的"无用之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又是一年的开始,又是新的一期出版,每当此时,作为一名编辑,总是诚惶诚恐,不知过去的一年呈现给读者的精神食粮是否合格,是否能让读者共情或者有所收获.回顾2020年的《大理文化》,小说仍是重头戏,全年"开篇作品"和"小说平台"共刊发小说19篇,约计26万字.在数不清的来稿中,我能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欲望,也能看到故事背后的那一个个人物,体会到故事里的一段段感情.回顾2020年《大理文化》刊发的小说,我能记起当时编发的情况,每一次阅读,每一次校对,都让我对这些小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每一次编稿、改稿都希望呈现给读者的是我自认为无论在讲故事的手法还是故事本身都很好的小说.  相似文献   

14.
乡村的狂欢节——社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水生 《寻根》2015,(2):36-38
鲁迅先生的《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文。作品通过记叙"我"幼时在家乡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天真率直、活泼可爱的农家少年形象,也展现了一幅江南乡村淳朴而欢乐的社日风俗画。读后,我们对古老的民间乡村社日不由多了几分向往。古代帝王为了祈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每年都要祭祀社稷之神。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之神,在周代即被奉为国家主神,列入祀典。《白虎通义·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  相似文献   

15.
乃光给我出了一个题目:我与书法.惶惶然,写什么呢?在书法上我是个门外汉,本无资格置喙,又不能不啰嗦几句,就算是"门外书谈"吧! 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有两种艺术为中国所独有,那就是书法和对联.对联此处不论,就书法而言,林语堂先生说:"中国书法的地位是以在世界艺术史上确实无足与之匹敌者."  相似文献   

16.
风中之城     
大理市下关镇,一年四季风声不息,素有"风城"之称. 一 风很大,城却很小. 城在很大的风中发拌, 我也跟着发拌,在很小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龚自珍不仅是独步一时的大诗人,也是震烁古今的大思想家。他在《壬癸之际胎观第一》中说:"众人之宰,非道非极,自名曰我。"在《壬癸之际胎观第九》中又说:"群言之名‘我’也无算数,非圣人所名;圣何名?名之以不名。群言之名‘物’也无算数,非圣人所名;圣何名?名之曰‘我’。"将"我"视为万物之源,将"我"推到与  相似文献   

18.
且听风吟     
"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映洱海月",大理四景"风花雪月"享誉海内外。风是下关的一大特色,无论冬夏,不分晴雨,总有清风拂面,总有风声盈耳,无形无迹的"风"入景,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明山丽水的下关是一块宜居之地,也是独一无二的"听风之城"。我不是地道的大理人,我的家乡坐落在离大理有两百公里路程的无量山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大的我跟许多山里孩子一样,最熟悉的童年风景就是山外青山,外面的世界离我很遥远,两百公里是段遥不可及的距离,只能羡慕地听别人一  相似文献   

19.
杜丽芬 《大理文化》2022,(4):93-100
我家住在里香巷,里香巷牵着我的心,也牵着我的情,我从里香巷走了出来,又常常向里香巷走去,它是一块磁铁,悄无声息地吸引着我,让我牢牢记住,那里,是我的娘家,是我的生命之根.走在这条不算悠长的小巷,多年前的记忆一下子鲜活起来.巍山古城内的街道以拱城楼为中心,古城内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呈一个标准的"井"字结构,共有25条街道,...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同志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有一段发挥北宋时关学思想家张载的"四句教",说:"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