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由》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诗人保尔·艾吕雅(1895—1952)在德国法西斯占领的巴黎参加了地下组织“抵抗运动”,并在形势极其危急的1942年加入了共产不久,他写了《自由》。这首诗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特别。乍一看是一首爱情诗,写得动人,深情,但看到最后使人恍然大悟,深受感染。全诗21节,前20节的最后一句都是“我写作的名字”,直到最后一节才引出这个心爱的名字: “由于一个字的力量, 我重新开始了生活。我活着就是为了认识你, 为了叫你的名字:自由。”  相似文献   

2.
历史应该被保留,历史应该被反省、被反思和被反馈。——汉斯·马丁·辛茨1998年,在柏林著名的皇家御道“菩提树下”大街上,人们再次回首德意志普鲁士帝国时期的辉煌与衰败,一个美丽的名字“青岛”,在德国近40000观众中再次拂起情感的波澜,并在学术界引发热烈的讨论。一个在历史字典中并不光彩的称呼,一个曾被打上殖民烙印的海滨小城,在百年沧桑之后,走进当年殖民者后代的眼帘,在中国和德国学者与肤色各异的观众的关注下,再次成为历史界的焦点,并从容地接受一切审视、评论、欣赏和喝彩。德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名为《青岛》的展览,已经历时5载,…  相似文献   

3.
高永 《世界文化》2007,(10):10-11
“中世纪”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比昂多在(《罗马衰亡以来的千年史》一书中提出,此后,便被西方学术界沿用。与中世纪相对应的另一术语就是“文艺复兴”,这个词的最早提出者是乔治奥·瓦萨里,“复兴”即意味着文艺在中世纪已经死亡,有侍于复活。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中世纪的看法。可以说,从那时起,人们就把中世纪看作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但真的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4.
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强力集团”中是最受欢迎的。他谱写了著名的管弦乐组曲《合海拉萨德》。舍海拉萨德是《天方夜谈》神话故事中那个年轻王后的名字。她已被苏丹王判以死刑,而为了拖延刑期,她每晚给苏丹王讲一个新奇的故事,连讲了一千零一夜,苏丹王终于被感动而赦免了她,她也因此获生。在这组有关这位讲故事能手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时期,《诗经》很少被称作《诗经》,当然,我们在《礼记.经解》、《庄子.天运》等中发现渐渐有了变化;当时称作《诗》,或《诗三百》。除过六首笙诗,共三百零五首。这三百多首诗的编辑整理,还是一个难以索解的问题,但大体上人们认为和鲁国的乐师有些关系。作为后来儒家的主要经典文献,《诗经》往往被认为是孔子删削整理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出的说法,认为诗原有三千,经过孔子的筛汰,留下了十分之一,人们称作“删诗说”。平心而论,司马迁的说法夸张了一些,通过对《国语》、《左传》等历史散文和诸子散…  相似文献   

6.
欧阳 《世界文化》2007,(10):37-37
《黄金中的银线》 《黄金中的银线》是美国的一首非常出名的爱情歌曲,曾创下过200万张唱片的销售纪录。它的曲作者哈特·丹克斯在偶然读到了一首描写一对夫妻恩恩爱爱、白头偕老的诗后,大为感动,遂为这首诗谱了曲。不料,在这首歌曲公开发表一年后,他自己却与妻子离了婚。但还有一个比丹克斯更“言行不一”的歌曲作者,他就是曾创作过《喂,我的宝贝》、《爱的梦幻曲》、《让我做你最后一个情人》等美国著名爱情流行歌曲的乔·霍华德,这个总是在讴歌着忠贞与永恒爱情的人,自己却结过9次婚。  相似文献   

7.
去年,中国著名导?菟镌-鎏锼纳愕募吐计蹲嫖荨坊竦?4届美国国际影视节“银屏奖”等奖。这是一部讲述中国福建一个有着200多年历史,世代耕读传家、勤俭崇文的黄氏大宅院故事的纪录片。至今,这个大宅院依然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和家族礼仪。《祖屋》的获奖,国内引起广泛争论。人们对《祖屋》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祖屋》回避生活矛盾,投外国人所好,缺乏纪录片应有的真实性;有人说《祖屋》体现了“跨国文化”,面对“怎样用纪录片向世界介绍中国”时,《祖屋》给予人们很好的启示;有人说《祖屋》是一部真正通过市场运作的片子,从一开始目标就是要进入市场,要有资本投入,要面对特定的受众。如片中对神秘性的解释,显然其理想的受众对象便是西方观众。也有人肯定《祖屋》叙事方式巧妙,很简单的叙事镜头就把要说的问题都说清楚了。可谓众说纷纭。一部《祖屋》分为几个故事性主题:《祖宗风水》、《族里人物》、《仁者爱人》、《红白喜事》等。《仁者爱人》被认为是对于西方观众的最大卖点。这一节讲述的是主人公对待捡来的孩子比亲生孩子还要好的故事;另外,《红白喜事》中对死者的叩拜,以及兄弟两人与一个女人和平相处的故事……都引起了美国观众的好奇。这些充满传奇、神秘的叙述...  相似文献   

8.
曹钦 《世界文化》2014,(4):27-29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在2012年底王岐山推荐《旧制度与大革命》之前,托克维尔这个名字恐怕还是相当陌生的。不过,许多年轻人或许并没有这种感觉。早在中学时代,他们就在思想政治课本上认识这个法国人了。在那里,托克维尔是作为“个人主义”的批判者被介绍的。但最令他广为人知的,还是他对法国大革命和民主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马克斯·韦伯论中国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拙 《华夏文化》2004,(2):25-27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是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法学派在欧洲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任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等著名大学的教授。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以人们所从事的社会活动的意义和目的为研究对象的“理解”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理想类型”的理论。他对于东西方文化和历史的比较研究,对经济、政治、军事、法律、宗教和艺术的综合研究,以及在组织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使他在社会学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撰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和《经济与社会》等论著。韦伯关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0.
“1996年11月20日,对于中国美术馆乃至中国文化界,都是名垂史册的日子。这一天,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德国总统赫尔佐克来到中国美术馆,参加了一个特殊画展的开幕式。”——《中国文化报》  相似文献   

11.
正现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被人们称为“哲学家中的哲学家”。这位出生于德国麦氏教堂镇的哲学家,他所思考和讨论的主题是“存在”,还有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诗意”,由此完整地确立了他的存在哲学。关于存在的“诗意”,这一思想主要在《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一文中提出和给予了论证。摆脱“烦恼的在世”之途何在据传记学者的研究,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是海德格尔所独爱的研究课题之一。作为先辈,诗人荷尔德林是海德格尔的同乡。这位诗人与享誉世界的德国大哲  相似文献   

12.
淮茗 《寻根》2009,(5):94-97
对现在的读者来说,沈复和他的《浮生六记》应该不算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虽然还不能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文学名著那样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但喜欢它的人也是相当多的,甚至有“浮迷”之说。之所以要提到这些,是因为这本书能流传到现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3.
十月革命后,苏联世界文学出版社和《东方》杂志率先再版了译作《蒲松龄小说集》、《中国抒情诗选》等.特别是卫国战争后期,翻译出版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中苏文化交流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对于潜心研究中国文学的苏联汉学家来说,这正是施展自己本领的大好时光.艾德林翻译出版了《白居易绝句四首》、《屈原诗词》.著名苏联女诗人阿赫玛托娃、诗人基托维奇等人,也积极参与了翻译  相似文献   

14.
张成军 《世界文化》2012,(11):31-33
“圣杯”日益成为西方文学艺术关键词,频频现身于文学创作、绘画、影视等领域。例如近年甚为畅销的小说《达.芬奇密码》即叙述了一个“追寻”圣杯的故事,而与圣杯相关的电影亦是前仆后继、络绎不绝。现今圣杯已成为一个寓意丰富的成语进入西语词典,进入人们的日常语言。美国学者理查德.巴伯(RichardBarber)在他研究圣杯传奇的著作《圣杯,想象和信仰》里,开列了一长串自1978年至2002年西方主要报刊提到“圣杯”的统计数字:1978年共提到了16次,其中15次出现在《华盛顿邮报》上……而2002年,则出现了1082次。  相似文献   

15.
和许多地名一样,“莉村”,一看就是个稀奇古怪的名字。 “莉”,在一般的字典里查不到,据说在《康熙字典》里才能看到它神奇的身影。这是一个典型的专有地名字,念“窝”音。  相似文献   

16.
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是德国著名教育改革家、语言学家和外交家。他经常被人们提及不仅是因为他在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更是因为在世界知名高校中有一所以他名字命名的大学——洪堡大学。  相似文献   

17.
正人们熟悉"雪莱"的名字,通常是指珀西·比希·雪莱,因为他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他的夫人玛丽·雪莱(Mary Shelley,1797—1851),人们却不熟悉。事实上是她通过编纂《雪莱诗集》,成就了雪莱之名,而她自己则创作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又译为《科学怪人》),从此科幻小说登上文学舞台,她也成为"世界科幻小说之母"。童年的坎坷经历  相似文献   

18.
正《卡珊德拉》是德国当代著名作家克里斯塔·沃尔夫(1929—2011)的巅峰之作。小说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尤以《伊利亚特》为依据,叙述三千多年前的特洛伊战争。它是对神话的颠覆性重述,也是对历史的重写,借古喻今引发读者对于西方战争文化心理和价值的怀疑,并用悖谬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本  相似文献   

19.
外媒导读     
《世界文化》2014,(4):56-56
“HaPPYBirthdayToYou.HaPPYBirthdayToYou(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这首被全世界人民每天都有机会传唱的《生日歌》迎来了它90岁的生日。九十年前即1924年,《生日歌》第一次出版在一本歌曲集中,而在此前的三十年间,相同的旋律就已经在美国民间流传开来。  相似文献   

20.
“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这是除《圣经》以外,全世界一切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六个字。哈姆莱特在喃喃自语中说出的这几个字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负盛名,因为哈姆莱特的话不仅是他内心的独白,而且表达了所有善于思考的人们的思想。To beor not to be——是生存还是毁灭,是生活得丰富、充实而热切,还是生活得单调、平庸而贫乏呢?有一次,一位哲学家问自己是否是活着(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人人都可以偶尔向自己提出这一问题),他的回答是:“我在思考,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