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舆情是由个人以及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网络舆情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这些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建立完备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增强政府执政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月起 《编辑之友》2011,(12):90-92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提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的意见。[1]2011年7月,《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发布,明确指出"微博已成为网络舆论中心""成为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草根网民的网络举报行为以及个性、多元的网络意见表达,让习惯于实体社会治理的有关部门和国企近年来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一时难以适应,有的因为应对不当而陷入公信力危机.提升Web2.0时代的政企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和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迫切需求,成为催生"舆情分析师"这一新兴职业群体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4.
俞鸿 《东南传播》2010,(1):74-75
互联网以其独特的媒体特性已被民间组织或个人用作发起动员载体和手段之一。网络虚拟动员以网站发起、社区发帖等形式聚集大众舆论和群体意识以达到社会控制的作用。而网络虚拟动员能够存在并且发挥作用是以政治动员机制不断削弱、社会动员机制得到强化作为时代背景的。不同于以往传统政治动员中以政府机构、执政党等为动员主体。民间发起的网络虚拟动员的主体主要为社会个体成员,动员不带有强制性,那么网络虚拟动员要演变为现实行动、促成社会变迁则主观上取决于利益相关者能从中获得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利益、情感利益等。  相似文献   

5.
信任网络的生成与维系是虚拟社群生存发展的内在核心机制。虚拟社群的信任网络主要由成员对社群组织、成员对社群组织者、成员人际之间三个信任层面构成。通过三个信任层面各影响因素在重要性上的描述性分析,人口统计学特征、成员行为特征与三个信任层面各影响因素的单变量方差分析,以及三个层面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交流环境、组织管理、专业指导、社会资本、忠诚度等因素是影响虚拟社群信任网络生成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维系虚拟社群的信任网络,在成员对社群组织层面,应改善交流环境和组织管理;在成员对社群组织者层面,应发挥专业能力和社会资本;在成员人际之间层面,应提高成员忠诚度和能力素养。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虚拟舆论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随着因特网的迅速普及,网络在社会各方面的应用日益走向深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变革。在信息和新闻传播领域,因特网的应用更为世人所瞩目。于是,伴随着网络虚拟舆论场的产生,就要进一步探究网络虚拟舆论场的概念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进而研究网络虚拟舆论场形成的要素,比如:技术开发、网络受众心理、商业经济的发展、传播环境的影响;网络虚拟舆论场的特点,包括:交互性、开放性、全球性、个性化、时效性。在了解网络舆论场的大致轮廓后,就要对虚拟舆论场进行引导和控制,因为在网络虚拟舆论场里,会出现虚假新闻、色情信息、网络诽谤与隐私的传播,所以要从道德、政策、法律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7.
陈韦宏 《大观周刊》2012,(19):5-7,2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的生活必需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互联网学习、工作、购物、休闲和娱乐,互联网俨然成为了一个虚拟社会,经济关系也渐渐从实体社会渗入到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同时,发生在互联网上的盗窃、诈骗、侵占等行为也愈演愈烈,各种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的案件层出不穷。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将刑法285条补充了两款,其中第二款的罪名是“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纳入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使司法实践在面对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的案件时有理有据。 但是,笔者却不认同该条款存在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应当将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纳入侵犯财产罪中。本文试图从分析网络虚拟财产的内容、性质入手,充分解析侵犯网络虚拟财产行为的性质以及构成犯罪的四大要件,并论述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纳入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缺陷,并对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虚拟网络社会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飞速增长,虚拟网络社会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虚拟网络社会开拓了政治发展的新渠道和新空间,推进我国政治生活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虚拟网络社会也给我国的政治稳定、政府治理、意识形态、政治文化以及国家安全等带来诸多负面效应,在特定范围内给我们的政治秩序带来冲击和挑战.本文研究和探讨虚拟网络社会对于我国政治发展产生的正面推动作用及其伴随而来的负面影响,并针对“虚拟网络社会”所产生的负面政治影响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网络安全感和信任度不断降低,已经成为中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网络推广的拦路虎。10月29日,中国首个省级"可信网站示范工程"试点在广东正式启动,官方冀望其能提高网民对网络的信任度、营造一个真实可信的网络虚拟社会。  相似文献   

10.
彭扬 《东南传播》2014,(2):83-85
网络交往已成为当下人们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虚拟自我更成为人们用以呈现自己的方法和途径。虚拟自我早在互联网产生之前就存在,在网络普及于人们的生活中之后,便大面积以外化的形式出现。本文主要从虚拟自我在网络交往中的呈现以及它的本质,来探讨在网络交往中虚拟自我带来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人际竞争情报搜集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网络关系是竞争情报搜集的重要途径。人际竞争情报社会网络场域构建途径主要根据功能需求进行,虚拟社会场域的构建具有特殊性,需要一些特定的方法和技术。人际竞争情报搜集机制应从社会网络分析和行为科学两个角度来研究。网络声望特征结构可以提高信息搜集的正确性、即时性和成本。个体行为因素和群体结构特征将影响搜集的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2011年7月14日,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召开2011年第五次会议,主题为:自媒体时代的公民社会责任。评议会倡议,北京网络媒体要在自媒体时代主动研究探索创新虚拟社会管理方式,积极推动网民在虚拟社会中承担社会责任,一是网络媒体内部要建立完善虚假信息防范、甄别、处置体系,通过专门的团队建设和新技术研发应用,实现虚假信息的传播预警,真伪内容的快速有效甄别,传播节点的准确锁定惩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量网络危机事件彰显了网络话语的迅速膨胀,由此往往迫使现实社会中的行政机关、司法部门、社会舆论向虚拟的网络作出让步。我们在为网络监督的进步欢呼的同时,也要正视这样一个问题:随着网络话语权力的无限发展,一旦形成霸权,后果堪忧。  相似文献   

14.
社会互动是形成和消解地域偏见的基础.互联网的兴起催生了网络社会,极大地动摇了传统社会的互动方式,产生了虚拟经济、虚拟社区、虚拟社交等虚拟交往活动,从而动摇和颠覆了地域偏见形成和维持的基础.这种态势一方面迅速形塑出新的地域偏见,另一方面也促使历史上某些已经固化的地域偏见逐渐消弭,网络社会中的地域偏见在互动交往中处于一种新...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处理很多和外界交互的事务。网络席卷全球,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时代正向网络虚拟社会迈进.所谓网络虚拟社会,就是网络的人类社会化;在网络社会中,Agent(能够代替人处理事务的程序)相当于人,网站相当于一个组织、机构、部门甚至家庭等社会实体;每个这样的社会实体南授权的Agent进行管理,体现区域自治性。  相似文献   

16.
李巍 《兰台内外》2010,(1):17-17
在当今时代,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和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的实践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档案界步图书界之后开始了有关“虚拟”的研究,出现了“虚拟档案”、“虚拟档案馆”等众多新名词。但传统档案载体和管理活动空间都不是虚拟化的,不具备全面虚拟化的物质与空间条件。要实现档案全面虚拟化须具备以下条件:  相似文献   

17.
正确把握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主导网络阵地的前提。从知识论的认识立场出发,网络文化主要是知识传播和理论教育的载体,是通过新媒体技术体现出来的彻底理性化的文化。在生存论的视阈中,网络文化是人在信息社会中的数字化生存或网络生存,也就是作为生存方式的人类文化的互联网形态。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一般的现实文化的本质,虚拟实践活动则是网络文化的本质。网络社会中的虚拟实践活动创造了网络文化,又将这种文化转化为网上的人格个性,构成网上生存,并内化为网民在现实社会中的心理特征和思想观念。只有基于虚拟实践活动去范导网络生存,才能使网络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网络人的形成及其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是新兴开放式的话语平台和虚拟社会,依附在这个平台和社会的数以亿计的网民在此经营自己的家园,表达自己的意愿,获得自己的身份认同,由此诞生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网络人.网络人生活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之间,他们有两重的价值观、现实自我和网络自我反差极大、群体性很强等特征.本文对网络人的产生环境、产生特征、行为表现等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9.
张萍 《新闻前哨》2010,(9):101-103
本文将社会资本形成的三要素——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及由此产生的信任结合网络特点,分析了虚拟网络社团中社会资本的网络构建、互惠性的形成和信任的产生方式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0.
我国"985工程院校"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38所“985工程院校”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开展情况以网上调查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针对其发展水平,提出要重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链接位置及名称的规范、知识库的建设、网络表单的设计、馆员培训、宣传推广和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等,以提高我国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