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有这样一则故事:同是卖粥的两个摊子,都准备了鸡蛋,当然价格也是一样的。一个摊子的服务生问顾客:“先生,请问要不要在粥里打个鸡蛋?”结果约有一半人说“不要”,一半人说“打一个吧”。而另一个摊子的服务生问顾客:“先生,请问您的粥里要打几个鸡蛋?”结果约有一半人说“打一个吧”,另一半人中,有一些说“不要”,有一些说“打两个吧”。就这样,两个粥摊的营业额有了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实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是不假,但一个校长面临的困难和承担的心理压力非业内人是没有切身体会的,本文旨在给校长身处“次环境”背景时如何很好开展工作,并给那些“俯首甘为孺子牛”和有良好业绩的校长一个公正的评价,让社会从一个侧面对中学校长有一点了解,并能真正理解中学校长的工作作为,对其工作处境有一定的认识,从而给校长一些支持。下面罗列一些校长工作中常遇到的一些尴尬,称之为“次环境”。  相似文献   

3.
高剑琴 《学前教育》2010,(12):46-47
教育生涯中夹杂着一些记忆,让每一个认真走过的人,在回首凝视时,都有无尽的“假如”。在一个个相似却不相同的日子里,一些充满“遗憾”的经历和往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4.
何谓“王海现象”?去年有一个热门话题:人称“王海现象”。一个叫王海的人,从去年3月开始,在北京一些大商场专门购买一些假冒的名牌产品,然后向商场索赔。他手中的“尚方宝剑”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第49条: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按照消费...  相似文献   

5.
    
人们爱说“猪狗”,其实“猪”和“狗”是不能并列的。也有一些人喜欢狗,却没有一个人喜欢猪,虽然有不少人天天在吃猪肉。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姑娘     
“有一个姑娘,她有一些可爱,她还有一些嚣张……”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高高的鼻子淡淡的眉,你们猜,这是谁?  相似文献   

7.
不知何时,一些老师渐渐习惯于一个电话或一个口信,就将学生家长召至学校。名之日“校访”。“校访”的潜滋暗长,使“家访”有了淡出家校联系阵地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一口气读完《教育惩戒:一个让教师尴尬的难题》后,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做事往往喜欢“矫枉过正”,好像不过“正”就无法实现纠正偏差的目的。就说“师道尊严”吧,说实话,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四个字,意在要求学生在老师面前俯首帖耳,这自然需要改一改。特别是现在提倡“以生为本”,就要求对学生多一些关怀,多一些鼓励,实施“赏识”教育。但在一些学校的规定中,似乎只有表扬、赏识学生,而不能有一点儿批评乃至惩罚学生,这不就是“矫枉过正”吗?什么是惩罚?什么是体罚?二者之间有没有区别?体罚学生的确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但“惩罚”和“体罚”能划等号吗?。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展示教学预设的静止过程,而是一个“有生”、“有效”的过程,“有生”是指动态生成,“有效”是使学生获得发展。“有生”使课堂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有效”让我们的课堂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人性的魅力。然而,在课堂上,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往往忙于展示精彩的预设。这样不能培养学生的思...  相似文献   

10.
“Coda”是国际特殊教育界的一个专业词,是英文“Children of deaf adults”的字头缩写,表示“来自聋父母家庭的有听力的孩子”的意思。它在西方一些国家相当流行.成为一个专门术语。  相似文献   

11.
【案例】 近日,我给学生听写了一些成语,其中有“金碧辉煌”这个词。批改之后,发现全班40个学生中有四五个学生把“金碧辉煌”写成了“金壁辉煌”。我也没当回事,就让他们订正两遍给我看。结果有一个学生,订正后还是写成了“金壁辉煌”。  相似文献   

12.
    
巴金 《阅读与鉴赏》2004,(11):30-32
人们爱说“猪狗”,其实“猪”和“狗”是不能并提的。也有一些人喜欢狗。却没有一个人爱过猪,虽然有不少人天天在吃猪肉。  相似文献   

13.
王占宝 《上海教育》2006,(9B):56-57
我们首先应该认识的、准确解读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话题本身。首先,“学生”不仅是整体,更应是个体。一所学校,特别是名校,要有一些“盆景”或“光环”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这所学校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其次是“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每年开学,我都会给学生准备一些上面写有“学业进步”的“红包”,里面装着我写的各不相同的新年寄语和祝福,并和任课老师一一签名。这种“红包”不装钱,它在我们班上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精神红包”,是每年开学第一天我送给每一个学生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汉语教学和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一些学生拿“母语”当“外语”,面对一个简单的话题,却无话可说,这种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造成这种“失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重基础轻应用,过度“规范”的要求等等几个方面,针对这些现象,原因,笔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正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除了基致词外,还有一些含义特殊的数词,如:、单、两、参、驷、奇、偶等,这些词的本义不是数字,但长期兼作数量词使用,表达一些特殊的数量关系,同时又兼有名词、形容词甚至动词的功用。这里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例词,按其词义演化的脉络,略加说明。“单”作数词用表示“一”,但是与中性的基数词有别,它除了表示“-”之外,另外还有一些附加的含意,为基数词“一”所不可能有。其一,“单”有本来应该不止一个,而今却仅仅一个的意味,比如,单刀赴会、十世单传、单身等成语与词,其中的单虽然也表示一(个),但绝对不…  相似文献   

17.
郑文美 《广西教育》2012,(21):66-66
当前,“生本课堂”是一个热门话题。那么,何谓“生本”?“生本课堂”又有哪些特质?现以笔者执教的公开课《给予树》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8.
高兰 《高中生》2014,(3):59-59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可见,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群”。你如果想做一个合群的人,就应该学会一些必要的技巧。  相似文献   

19.
“7的乘法口诀”我教过几次,每次在自编与熟记口诀后,都要设计一些应用性练习让学生巩固认识,但无非是一些诸如“一个小朋友做7朵纸花,5个小朋友一共做多少朵”“一个盘子里有7个桃子,4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桃子”之类的题目。数学教学的理念始终跳不出巩固训练的套路,学生已经对这些每节课都会遭遇的人为编造、情境雷同的“生活题”产生了“感觉疲倦”。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中央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施政方针。作文和作文教学提倡个性化,就是从“以人为本”的哲学观点出发的。学生,首先是活生生的人。作为活生生的人,就有他的思想,他的经历,他的追求等等,所有这些就构成了他与众不同的“这一个”。虽然他具有大家共同拥有的“那一些”,但是,在保持“那一些”的同时,完美“这一个”,才是作文个性化教学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