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以辽宁省某供气工程建设为例,依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地质环境条件,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级别、调查范围和评估面积。依据野外调查的实际资料,确定评估因子,根据灾害危险性评估积分值、评估因子的量化值,按照危险性分级标准表,选择积分法对该工程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最后对危险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此实例详细介绍了地质灾害现状评估技术在公路建设用地中的应用,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内江科技》2019,(12):11-12
<正>通过对拟建工程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价;预测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建设用地土地适宜性,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治措施;为工程建设项目用地审批以及工程建设合理设计、安全施工提供科学依据,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威胁和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保证该工程的正常运营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以某地面光伏发电金太阳示范工程建设为例,依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地质环境条件,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级别、调查范围和评估面积。在对调查区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地质环境条件,现状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依据野外调查的实际资料,确定评估因子,根据灾害危险性评估积分值、评估因子的量化值,按照危险性分级标准表,选择积分法对该工程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最后对危险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进行分析。文章详细介绍了地质灾害现状评估技术在同类工程建设用地中的应用,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工程实践中对建设用地地质灾害的评价方法以定性评价为主,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定量或半定量评价体系和方法.文章在系统阐述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的特点结合现有地质灾害评估理论和实践,从定量的角度提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平价模型, 以期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对长白山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做出评估,同时对建设用地适宜性做出评价。本文为长白山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合理设计、安全施工提供科学依据,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威胁,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调查分析了某建设用地地质条件概况,评估了该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并给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辽宁省某机场公路工程建设为例,依据野外调查的实际资料,确定评估因子,根据灾害危险性评估积分值、评估因子的量化值,按照危险性分级标准表,选择积分法对公路工程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最后对危险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进行分析。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地形条件、地层岩性、构造与地震和人为活动。。  相似文献   

8.
周亚吉 《科技广场》2012,(9):152-155
本文评估区内的断层为"5·12大地震"的发震断层,评估区及其附近为极震区,大地震对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居民房屋带来极其严重的破坏,并产生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根据野外实地调查、收集以往资料,基本查明拟建场地及其附近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对某安置点房屋设置点地质灾害性现状评价、预测评价和综合评价,并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评估结果表明,拟建区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评估去安全性等级为一级,遭受地质灾害危害和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拟建区中部较缓,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工程建设适宜性为适宜工程建设,其余地段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区内工程建设需要对地质灾害采取工程治理措施后方能进行工程建设,该区基本适宜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9.
刘江利 《内江科技》2009,30(6):95-95
调查和分析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现状地质灾害类型及基本特征,对规划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规划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射阳县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工程建设易引发或遭受地质灾害。本文对拟建工程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程度,及工程建设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程度,在综合评估该工程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为中等的情况下,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环境灾害的日见频繁,对区域旅游资源所面临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已成为关系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本文对旅游资源灾害风险的概念及其评估的内涵予以明确界定,并高度概括出评估程序的六大步骤和四大重点。文章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旅游资源易损性和风险防治能力这3个维度精心选择了8个评估指标,并借助于量化的评估方法与模型,对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八大景区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对评估结果,作者予以详细的分析,认为克旗旅游资源所面临的干旱和虫灾风险比较突出,而地震风险较低,其综合风险在8个景区的分布可被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由于风险评估能够清楚地表明区域旅游资源所面临的灾害风险的种类与程度,为旅游资源的保护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所以,作者还进一步认为,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区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针对旅游资源的防灾保护,宜增加相应的灾害风险评估内容。  相似文献   

12.
宁娜  马金珠  张鹏  齐识  田黎明 《资源科学》2013,35(4):892-899
信息量法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为研究区,根据地形、地貌、地质、环境等条件,选取高程、坡度、岩性、土地利用类型、滑坡点密度、地质构造缓冲区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7个评价因子,进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文章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及信息量法的定量分析功能,对各类因子进行分级计算与信息量赋值,生成各评价因子的信息量图层,并进行叠加分析,最终得到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图.结果表明,中度危险区以上的区域包含88.91%的泥石流.随着危险等级的增加,泥石流沟面积占危险等级面积比也随之增大.在中度危险区、高度危险区和极高度危险区内发生的泥石流面积分别占到各危险等级面积的21.21%、34.09%和46.00%,分析结果与实际灾害分布特征吻合较好.由此可见,信息量法与GIS技术结合对泥石流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并且受到季风气候控制,极易引发多种自然灾害,危害严重,是阻碍“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科技与体制机制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跨境综合防灾减灾需求。因此,文章通过科学评估“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灾害防控能力,深入分析“一带一路”灾害风险协同管理国际合作模式,提出“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科技合作建议,倡导创建新型减灾合作机制,启动“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科技项目,实施“一带一路”减灾国际科研能力合作。“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推动我国防灾减灾先进理念、技术与模式走出去,构建多国协调的巨灾风险防控信息共享与减灾联动机制,为重大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科学支撑,保障国家重大海外投资安全,培养防灾减灾高级专业人才,整体提升自然灾害应对能力,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撑和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然灾害减灾救灾标准完备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国减灾救灾标准的现状及其完备性对健全和完善减灾救灾标准体系意义重大。基于中关两国现有的自然灾害减灾救灾相关标准,分析了两国现有减灾救灾标准数量上的差异;同时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从综合、灾害监测预警、救灾准备、灾害应急响应、灾后恢复重建和减灾6个方面构建了自然灾害减灾救灾标准的故障树。评价了中国自然灾害减灾救灾标准的完备性。结果表明:中关两国已颁布的自然灾害减灾救灾相关标准在数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中国共有减灾救灾相关标准779条,美国共有263条;中国现有标准中国标、行标、地标和企标分别有180条、358条、233条和8条;中国现行自然灾害相关标准有664条,其中强制性标准150条、推荐性标准493条和指导性文件1条;中国自然灾害减灾救灾相关标准的完备度为77.9%;地震和生物灾害减灾救灾标准的完备度较高,分别为89.1%和88.2%,海洋灾害减灾救灾标准的完备性相对较低,完备度为51.0%。目前中国在自然灾害减灾救灾领域缺失需要完善的标准内容涉及应急预案的管理、社区综合减灾、灾情信息共享、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次生灾害防范和处置、生态系统恢复、灾区动物疫病监测与防治等。  相似文献   

15.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其科学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玉璧  张强  李耀辉  王莺  王劲松 《资源科学》2013,35(9):1884-1897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由于干旱灾害所引发的水资源匮乏、粮食危机、生态恶化(如荒漠化)等,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应急管理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本文介绍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领域的主要科技进展。在系统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了干旱灾害风险分析,阐述了对干旱风险评估的科学认识,归纳了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的脆弱性、承灾体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评估方法。从科学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角度,思考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及未来科学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洪涝灾害的成灾机理出发,针对具体灾害评估的需求,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信息格网洪灾损失评估模型。建模时较全面地考虑了洪涝灾害特点和受灾过程中受灾体的变化等因素,可用于实际建模。  相似文献   

17.
陈红  胡志勇 《科技广场》2012,(6):117-121
信丰县铁石口—小江煤矿区采空与岩溶因地下水疏干引发大面积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房屋墙体裂缝等地质灾害问题,给当地数千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并已影响到105国道与京九铁路路基的稳定性。本文试从煤矿分布、开采历史与现状、地质环境条件等方面,结合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位置、时间和规模,论述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缘由以及发生发展趋势,以期找出一点规律,为当地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苏鹏程  韦方强 《资源科学》2014,36(2):273-281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地质背景以及独特的气候特征,澜沧江流域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居环境以及严重的山地灾害而闻名于世。作为重要的非工程减灾措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和分区能提前识别灾害危险区域,进而合理的规避灾害风险。基于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本研究选择灾害形成的地质、地貌、地震、降雨、人类活动等五类因素,包括坡度、地形起伏度、活动断层密度、地层岩性、地震能量、多年平均降雨量、年降雨量变差系数、土地利用类型等8项评价指标开展了澜沧江流域的滑坡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基于大量的野外考察、多源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了澜沧江流域715处滑坡、986处泥石流灾害点的空间分布。滑坡、泥石流灾害点的空间分布结果与灾害的危险性等级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直接验证了本研究的危险性分区结果,为流域灾害防灾减灾和规划安全的人居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彭述刚  王巧  董少坤 《大众科技》2014,(4):46-48,51
以汶川县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landsat5TM影像为数据源,研究地质灾害及其背景地物在TM影像的光谱特征及其波段间的相互运算。研究发现,短波红外波段(TM5)和热红外波段(TM6)是提取地质灾害信息的关键波段,构建了决策树地质灾害提取模型(TM5-TM6)/(TM5+TM6),实现了对地质灾害信息提取,对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kappa系数为0.92,生产者精度为93.2%、用户精度为97.3%,满足要求。解译结果中发现,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区内地质构造密切相关,随距断裂带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呈线性分布,且84.5%集中分布在距断裂带0~5km区域内,建议震区公路选址应尽量绕避该区域。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安全与防灾问题切入,论述了结构工程安全与防灾中的基本科学问题,强调了灾害危险性分析、材料与结构破坏的科学基础、结构随机灾害反应分析、结构整体抗灾可靠性评估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之于历史建筑保护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梳理了历史建筑结构安全与防灾研究应予关注的结构工程前沿技术,提出了若干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