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希祖先生是民国期间著名的史学家、藏书家,他对南明史的研究,以及南明史籍的收藏在当时都有着"全国公私第一"的称号,八十年代台湾学者苏精著书更将他列为近代藏书三十家之一.由于朱希祖在生前并未公开他的收藏书目,外界对他的藏书除南明史及几部著名的善本书外,其它一直不甚了了.事实上朱希祖去世后(1944年),其子朱偰曾编有一部<鄜亭藏书目录>("郦亭"是朱希祖的藏书室名),六十年代初即与朱偰手中尚存的朱希祖藏书手稿一并捐献给了南京图书馆,但是四十年来这部目录一直不为外界所知,笔者新近有幸发现了这部目录并翻阅了朱希祖的一些手稿以及朱氏家谱,对朱希祖的藏书活动及鄜亭收藏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本文可以说是对鄜亭藏书的首次披露.  相似文献   

2.
国图藏《明史稿列传》8册收录多篇明末诸臣传记。笔者发现,该钞本正是谢国桢《晚明史籍考》所载朱希祖据旧本移录的"明史稿列传残本存八册";其内容包含于国图藏《明史纪传》313卷的相应卷目。在无从得知朱希祖原有"康熙钞本万季野先生明史稿列传"179卷残本情况的前提下,笔者以为,《明史列传稿》8册应抄自《明史纪传》313卷。  相似文献   

3.
朱偰     
经济学家及文史学家朱偰,字伯商,浙江海盐人。1907年4月15日出生于海盐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其父朱希祖为我国近代史学奠基人之一。朱偰幼承  相似文献   

4.
<正>与清末民初出版界的巨擘,也是后来上海文史馆的首任馆长张元济先生相比,无论是资历还是知名度上,朱希祖(逖先)恐怕都要弱了不少。张元济不仅在文化出版业上贡献巨大,他其实还是一位政坛上的风云人物,社会活动家。三十多岁时,即是参与"康梁变法"的新党人物,幸好"排名"不算靠前,故戊戌失败后只是被"革职永不叙用",保住了脑袋。同样是浙江海盐籍,朱希祖受  相似文献   

5.
常风于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先后师从吴宓学习古典文学,从温源宁学习现代文学,从叶公超学习19世纪西洋文学,从郭斌龢学习西洋文化批评史,并选修过陈寅恪教授的佛教翻译文学、朱希祖的中国文学史、邓以蛰的西  相似文献   

6.
1925年民国时期历史学家朱希祖在《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上发表了《道家与法家对于交通机关相反之意见》一文,将社会传播手段分为物质交通机关和精神交通机关两种,并对道家反对传播、法家主张利用和发展传播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这是目前所见的中国学者关于传播问题的最早专门论述之一。  相似文献   

7.
一  《章太炎〈说文解字〉讲授笔记》(以下简称《笔记》),是章太炎先生1908年4月至1909年初在日本东京讲授《说文解字》时学生所作的听课笔记集编。  据《朱希祖日记》(手稿,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记载及许寿裳、黄侃等人回忆:太炎先生连续三遍“始一终亥”讲授《说文》,地点先在大成中学,后在《民报》社先生寓所。前后听讲者“百数十人”,而以《民报》社特别班的朱宗莱、龚宝铨、钱玄同、朱希祖、周树人、周作人、钱家治、许寿裳以及黄侃、汪东、马裕藻、沈兼士等最有成绩。太炎先生后来在《自定年谱》中评价道:“弟子成就者,蕲…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曲录》问世以后,其著录的剧目多有遗漏,引起了包括胡适在内诸多学者的异议。朱希祖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得到大宗昇平署曲本,在此后数年内又陆续购买了大量明清戏曲善本,以此为基础,编纂了匡补王国维《曲录》的《续曲录》。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朱希祖将珍藏的戏曲善本、《续曲录》悉数捐赠给新近成立的北平图书馆,丰富了北平图书馆早期集部曲类的收藏。《续曲录》不仅著录了许多稀见剧目,丰富了时人对戏曲文献的了解;它更是著录了许多近代戏曲,这与此前的管庭芬、王国维及稍晚的董康所编的戏曲目录有着显著不同。《续曲录》还对赵万里《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赵录绰《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乙编》等北平图书馆早期的图书编目工作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无锡籍史学家钱海岳,倾其一生心血,1931—1964年写就洋洋350万言的辉煌巨著《南明史》。全书共120卷,其中引用明人撰述850种,清人撰述509种,方志1871种,共引用资料3230余种。"文革"期间,钱海岳被迫害致死,手稿被抄。"文革"后经多方寻觅,手稿失而复得。2006年5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谢国桢称此书"创获颇胜",尤其是"明室南迁,戎马仓皇,民族抗斗,史有足征;而典章制度、经济基础则难以搜检,著者能于纪传之外,撰为志表,用意可谓至善"。顾颉刚说:"钱海岳写《南明史稿》真不容易,下了几十年的死功夫,没有助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一点一点搞起来的"。吴晗、郭影秋、朱希祖等南明史学者对此书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书稿中还有柳亚子的题字以及顾颉刚的亲笔题跋。无锡市档案馆藏。  相似文献   

10.
尚宝司是明代掌管宝玺、符牌、印章的官署.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尚宝司便有南北之分.时南京众署衙均为闲职,著书写志之风盛行.《南京尚宝司志》便作于此股风潮之末,乃南京尚宝司卿傅宗臯请潘焕宿代为编写而成,明天启三年版刻印行.《南京尚宝司志》是现存唯一一部介绍明代尚宝司的专书,而此书也仅存一孤本,先后为清朝人英和与朱希祖先生收藏,今藏于南京图书馆,其价值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1.
论南京图书馆与古代私家藏书楼的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图书馆的藏书规模位列全国第三,其重要因素是"南图"拥有150万册的古籍线装书,这些古籍有很大一部分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江浙一带的私家藏书楼。在"南图"百年历史中,直接大宗收购入藏私家藏书约有5次,分别是丁氏八千卷楼藏书、范氏木犀香馆藏书、陈群泽存书库藏书、朱希祖郦亭藏书和顾氏过云楼藏书。这些藏书楼的藏品中有许多都是前代藏书家一传而再传的故物,故图书馆得一著名藏书楼之大宗,就与明清以来的诸多藏书名家发生了关联,它们是历代藏书家对学术文化的贡献,也是民族文化绵延不断、代代相传的实证。  相似文献   

12.
张锋 《采.写.编》2016,(3):118-118
数字出版是一种全新的出版形态,是传统出版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新技术为载体的一种出版形态。不管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还是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引导,都意味着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形成了极大影响。本文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影响力为出发点,提出了传统出版的一些转型思路。  相似文献   

13.
华文出版"文化软实力"是指华文出版中贯穿并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力量,大致应包括出版理念、出版思想、出版理想、出版文化、出版理性、出版管理之道、出版品质、出版形象、出版价值观、出版哲学等。本文通过对华文出版"文化软实力"的要义分析,指出出版质量是华文出版"文化软实力"的基石,并为华文出版"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出了借鉴策略。  相似文献   

14.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范军在《出版科学》发表文章说,出版评论应该是出版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作为学科层面的出版学研究应该是由出版理论、出版史和出版评论组成,而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三个部分:出版理论、出版史和出版实务。把“出版实务”作为出版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不科学的。所谓出版评论,是指以一定的出版观念、出版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15.
珞珈 《出版科学》2012,20(6):1+16
文化繁荣与出版繁荣相辅相成。出版繁荣是文化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是出版繁荣的基础和前提。出版繁荣的标志是出版产品的极大涌现,出版质量的极大提高,出版内容建设的极大充实,出版事业和产业规模的极大扩展,出版资源的极大丰富,出版读者的极大普及,出版社会影响的极大增强,这些都有赖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文化繁荣是出版繁荣之本。  相似文献   

16.
元代图书的出版系统主要分为五大类:政府出版、私人出版、商业出版及寺院出版、书院出版。苏州地方政府出版主要依赖儒学出版和书院出版。但苏州在元代终其百年,流传下来的出版物寥寥无几,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出版正成为出版企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但大多数出版企业对怎样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没有明晰的思路。本文从出版企业数字出版中心发展模式、出版企业数字出版中心主要任务、数字出版中心人才培养三个方面阐述出版企业数字出版中心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8.
数字出版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出版行业、技术商、IT企业都在说数字出版。每个企业都有对数字出版的理解和认识。目前,对于数字出版是否完全能替代传统出版的疑问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出版多久能替代传统出版。在当前的一个时间段里,数字出版还存在投入大、见效小(见效慢)或者说没有见效的问题。如果要让数字出版完全取代传统出版,那么数字  相似文献   

19.
美国大学出版定位学术出版,不求大,不以盈利为目的,严格把关学术质量。面对经营状况不佳、从业人员收入偏低的困境与数字出版的挑战,美国大学出版在坚守学术使命的前提下,积极谋求转型。这种坚守中的转型为中国大学出版带来诸多启示,中国大学出版应积极提升学术出版水平;借力商业出版,弘扬学术出版;积极发展数字出版。  相似文献   

20.
王胜海 《出版参考》2011,(22):16-17
应该说没有技术,没有数字化,没有网络化,谈不上数字出版。但是,出版毕竟是出版内容,技术是为内容的出版服务的。我们先从出版本质思考入手,来看看技术和出版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有了出版本质的思考之后,我们就要看一看技术和出版业的关系,和出版的关系。我这里之所以列出技术之于出版和之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