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2.
傅红梅 《考试周刊》2009,(32):24-25
鲁迅与亦舒这两个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分别在《伤逝》和《我的前半生》中从不同视角刻画了自己所处时代的那个“子君”命运,对女性的人生意义何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揭示了不同时代下子君的觉醒与彷徨。  相似文献   

3.
薛娇 《考试周刊》2015,(1):21-22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及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社会地位及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两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和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女性自我独立意识觉醒后不同的自我救赎和不同的前途。  相似文献   

5.
《远大前程》和《了不起的盖茨比》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国家和文化氛围之中,但作者都以敏锐的观察力,超前的思想意识,象征的艺术手法,正视自己的社会和时代,冷静地思考人生,揭示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幻灭”特征,显示出作家高超的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蔡文姬》、《茶馆》、《关汉卿》为中心,对郭沫若、老舍、田汉三作家五十年代的历史剧创作进行比较,指出,由于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艺术修养等等不同,三作家在坚持历史剧创作的“两个真实”原则、人物形象塑造和作品艺术风格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他们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不同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小说家F·S·菲茨杰拉德(F.S.Fitzgerald)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查克·帕拉纽克(Chuck Palahniuk)的《搏击俱乐部》分别创作、发表于爵士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美国。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经历了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变,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然而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现代人变得浮躁焦虑,麻木虚荣,曾经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在追名逐利和浮夸攀比中日渐沦丧和退化,处于消费主义重压之下的现代人处于崩溃的边缘。文章将立足当代消费文化语境,借鉴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采用文本分析与社会历史语境相结合的解读方法,以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查克〃帕拉纽克的代表作《搏击俱乐部》为阐释文本,探讨消费文化语境下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小说展示了作家们对消费时代现代人的独特思考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叙述结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是作家对叙述对象的主观安排。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叙事结构由于作家不同的文学观念、审美意识、思维方式而出现不同范型:《三里湾》以家庭为纽带的平行交错结构;《创业史》以内部阶级斗争为主线的放射结构;《艳阳天》以敌我阶级斗争为主线的放射结构。从三部作品叙事结构的演变中人们不仅看到那个时期"左"倾社会思潮和政治文化规范对作家创作心态的日益严重的干预过程,而且看到在政治权利话语的挤压下,充满亲情、乡情的日常生活叙事一步一步地退场,作家的主体意识也逐渐失落了。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和《新青年》(一卷称《青年杂志》)有着不同的启蒙策略,由此也导致了启蒙言说方式的变迁:由面对广大底层民众知识启蒙时代的“训喻”式宣传转向了面对“新青年”思想伦理觉悟的“论争”批判式,其文字表述形式也由《安徽俗话报》时期浅近通俗的“白话”回归《新青年》时代的“文言”。  相似文献   

10.
《红旗谱》与《白鹿原》分别是"文革"前十七年和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之一,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两部作品的题材范围相近,都是描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生活。但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审视历史的艺术视角、表现生活所遵循的艺术原则不同,因此作品的艺术面貌和达到的艺术水准也存在着差异,表现出我国当代文学两个时期不同的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的《虹》和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中的主人公安娜和尼科尔的婚姻悲剧的根源,在于两人童年时期的记忆创伤、两人的社会地位,以及两位作家的文化传承使然.两部作品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呈示,表现了作家自身的文化背景及社会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同为"文革"时期新疆维吾尔族作家创作的《克孜勒山下》与汉族作家柳青创作的《创业史》两篇长篇小说,两者在矛盾框架设置单一化和人物形象塑造政治符号化方面虽存在着共同性,然《创业史》技高一筹。归其原因在于虽同样受到了特殊时期政治文化的影响,《克孜勒山下》脱离了本民族特色,而《创业者》却能深入反映丰富的民间生活而有了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红旗谱》与《白鹿原》分别是“文革”前的17年和新时期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之一,它们体现了各自所代表时期小说创作遵循的审美规范和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从后者对前者在艺术上的超越可看到中国当代小说艺术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当代小说艺术出现这种历史性飞跃,既有时代发展的原因,又是作家艺术思维方式更新的结果;它说明只有珍惜改革开放带来的良好创作环境,广泛吸收中外作家艺术探索的成功经验,努力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当代小说艺术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山本》形塑的是从前现代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一对男女主人公之间性别平等、互补、和谐共生的理想关系结构图式;《暂坐》则于后现代性与现代性杂糅语境下描述“西京十三玉”共同追求女性主体独立、多元主体风格,以及在精神与实存双维空间建筑“一间自己的屋子”的理想的历程。两部作品相继使用诸多相同或相似物象、空间与宗教意象,借此塑造中国社会发展史上不同时代的女性象征体系,完成了各自的性别伦理主题建构。它们均采用费伦所谓的“隐性叙事”修辞策略,其叙事进程最终都从性别乌托邦世界的建构变异至性别异托邦形态,都以叙事学所总结的一种毁灭型“叙事灾难”范式结局。对读这两部小说可体味到一个工作勤勉的老作家的思维定式,或者说一种创作的“模式化或套路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是猫》和《猫城记》是东方讽刺文学中两部优秀之作,通过平行比较方法探析两部作品在讽刺风格方面的异同,可发现,寓悲于喜、讽刺幽默结合是两书中讽刺艺术的共通之处;由于作家所处社会背景以及作家创作个性的不同,使中日讽刺文化分别呈现委婉却多讽、尖锐且猛烈的讽刺风格。  相似文献   

16.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单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史传文学传统,更为后代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一个蕴藏丰富的取材宝库,元代杂剧作家从中取材,创作了数量可观的“史记戏”.在这些剧作中, 《田穰苴伐晋兴齐》和《吴起挂帅敌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历史剧创作倾向.前者严格依据历史史实进行创作,而后者则在尽量还原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和艺术加工.元代杂剧作家对《史记》的改编正体现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剧创作倾向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一直被“中西分岐”、“土洋之争”等问题困扰。本文跳出单纯思考歌剧技法的窠臼,将创作、表演风格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结合起来。并通过两部不同时代的巅峰剧作--《白毛女》、《苍原》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对比,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了优秀歌剧创作的关键要素,为歌剧创作者把握中国歌剧发展的脉络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有着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作家,现代的老舍与当代的阎真跨越时空奏响了共同的心灵震颤之曲:《月牙儿》中的“我”(妓女)、《沧浪之水》中的“我”(池大为)以“灵魂堕落”的自我倾诉,剖析了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中宿命性的人生“真理”,从而传达出不同时代的作家对转型期知识分子前途命运共同的困惑和抗拒。  相似文献   

19.
乡土大地历来是中国现当代作家创作不息的源泉,在这些以理性精神观照乡土社会的作家中,笔者选取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和王安忆的《小鲍庄》进行对照解读,以"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乡村书写、"乡土美"的诗画建构、童养媳的不同命运和生命亮色的恒与逝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力图从时间维度探寻乡村社会的恒与变,作家关注点的同与异等现实问题,以对具体文本的拆解分析探讨现、当代文学中乡土叙事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作家巴金的小说《家》与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小说《家》,虽然创作于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时代,但却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封建宗法制大家族的崩溃。两部同名小说在取材上和在描写手法上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