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西方诗歌中,美国诗人朗费罗的《生之颂》是最早翻译成汉语的。¨’在这一意义上,美国诗人也是最早进入中国诗人视野的。从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来说,虽然中国新诗的兴起主要是受晚清诗界革命观念的影响,但它的发韧和发展却是和西方文学艺术及思想观念密不可分的。这其中中国新诗没有传统可资借鉴是一方面,但也是中国诗人渴望改变旧体诗一统天下格局的必然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发韧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我国新诗,至今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单就新诗1917年2月首次在《新青年》上出现,到新中国成立为止,也有32年的历史。在这32年里,诗人辈出,流派众多,新诗史呈现了复杂多样的局面。理清现代新诗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地评价新诗史上的代表诗人,对于总结新诗的成败得失,为当代新诗提供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从而促进当代新诗的创作,无疑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李复兴教授在长期深入研究中国现代新诗史的基础上写成的学术新著《中国现代新诗人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是一部颇具特…  相似文献   

3.
现实主义是中国文学重要的创作方法,在诗歌领域也不例外。从新诗的整个发展历程看,有一部分诗人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诗歌理念,臧克家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七十年的创作历程里,始终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并以此奠定自己在中国新诗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目前诗坛只注重到新诗的不景气,但同样旧体诗也不景气.作为诗的国度,应对新诗与旧体诗同样关注,应提倡旧体诗的写作.以旧体诗促进新诗的发展,"以旧促新",并达到"新旧并重".这样,中国诗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5.
以现代中国诗歌翻译历史为背景,描述浙籍诗人诗歌翻译实践的地缘倾向,观察地缘文化对这个群体的诗歌翻译的影响,分析他们的翻译实践和创作对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意义,重新评价了该群体诗歌翻译的特点以及在新文学史上的客观地位。  相似文献   

6.
百年新诗的发展与优秀学者致力于新诗研究休戚相关,中国现代诗论在中国现代文论中占有重要位置。改革开放初期新诗研究出现了高潮,涌现了一批优秀著作,近年又出现热潮,诗史研究和诗体研究受到重视。尽管新诗研究成绩巨大,但仍然存在问题,如研究者的偏执、研究方法的落后、理论缺乏操作性等。特别是新诗评论界的现状尤其令人担忧,印象式表扬性诗评甚至随意性炒作式诗评流行,缺乏人格高尚、业务精湛的诗论家和诗评家。新诗评论界亟待加强诗评家的人格建设和业务建设,有必要倡导"纯棉的诗歌批评"。新诗理论界和新诗评论界都需要高度重视研究技法,新诗的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需要更新。  相似文献   

7.
鲁迅从一九○七年在《河南》杂志发表文章,着重介绍西方“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的摩罗派诗人起,直到一九三六年不幸逝世以前为止,三十年来不仅写作了六十多首旧体诗和新诗,而且对诗歌的理论问题和诗歌的发展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散见于他的文学史著作、专论、杂文、评论、书信、讲演中有关诗歌的言论就有一百八十三条之多。鲁迅关于诗歌的论述,总的看来,始终围绕着“五四”以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诗自孕育发生到现在,差不多走过了一百年的艰辛历程。应该说,经过这一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新诗业已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新诗的理论研究,尤其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上个世纪末,现代诗人、著名学者郑敏先生在对中国新诗作反思性回顾时,  相似文献   

9.
鲁迅身上有浓厚的诗人气质,他的作品即使是散文、杂文甚至小说,无不写得感情饱满、含蓄深沉,闪烁着撼人心魄的诗的光芒.鲁迅诗歌应特别推重的无疑是那些冷峭犀利、凝重雄奇的旧体诗,但也不应忽视他偶尔为之的新诗,虽然数量寥寥,却每多上品.鲁迅很早就表现出对诗歌的关注.1908年,发表了诗歌专论《摩罗诗力说》,鼓吹  相似文献   

10.
《辅导员》2011,(Z2):70
谢冕,1932年生,汉族,中共党员,福建福州人笔名谢鱼梁。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诗探索》主编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新诗史和新诗理论的研究,特别专注于中国当代诗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我国第一篇研究鲁迅思想和杂文的重要论文。他在《序言》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比较全面、系统而深入地论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战斗历程和革命传统,以及鲁迅杂文产生的原因、艺术特征和战斗意义。虽然在论述中还存在某些缺陷,但他对鲁迅研究的开拓性的历史功绩不可抹煞。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他的创作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说过他的全部哲学都在《野草》里。蕴含着作家自己深沉凝重的生命体验的《野草》,反映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运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原理,对《野草》中几篇和梦境有关的散文诗进行分析,力图探索作家写作的心路历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赡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呐喊》《彷徨》研究有关《狂人日记》《伤逝》的论述最为醒目。张兵的《铸剑》研究,李玉明的《野草》研究,朱正的鲁迅杂文系列重读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思想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于当下意义、思想原点、国民性、现代性、文艺观、存在主义、无政府主义、传统文化、知识分子、越文化等的解读,其中陈漱渝、汪卫东、刘玉凯、姜异新、陈玲玲、彭小燕、魏韶华、孟庆澍、廖诗忠、田刚、邵建、韩石山、王晓初等的文章(专著)尤其值得注意。作为翻译家、学者、美术酷嗜者、编辑人、公务员等的鲁迅的其他重要身份特征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热点和亮点,张过大卫、张杰、赵敏俐、范伯群、陈平原、刘增人、吴海勇等的文章(专著)是其中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其素来以杂文和小说著称。但是在鲁迅的文学生涯里,其诗歌的艺术成就也十分的突出,尤其是鲁迅的古体诗,有着极高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底蕴。本文将要对鲁迅的古体诗歌进行探讨,分析其古体诗歌独有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随着鲁迅研究的不断深入,鲁迅本体论研究随之而出。研究者分别从社会学和哲学两个层面对鲁迅本体进行了探寻。两种探寻最终应合而为一,探寻出一个完整的鲁迅本体,一个完整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16.
鲁迅杂文的艺术境界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杂文是哲理与诗结合的硕果,是现代中国现实主义散文与浪漫主义散文的集大成者。她既具有史诗的品格,也具有人学的规范,她同时也是古今中外艺术智慧的结晶。鲁迅杂文的思想与艺术成就,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了现代中国散文已经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的小说中《鸭的喜剧》历来不为研究者重视 ,本文试图以王一川的“双重本文性”作为切入点 ,解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精深的寂寞意识 ,以及这种寂寞意识对鲁迅思想的深刻影响 ,从而解开《鸭的喜剧》在鲁迅思想转型过程中的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希伯来文化信息的关联是人本立场和文化性质的。鲁迅对人性的态度充满矛盾,尊崇之,又怀疑之。鲁迅语境对人性阐释的重心不是善恶问题而是人性脆弱、易变和可塑的问题;希伯来文化中的人性是阶段性的,起源时候神圣,犯罪之后可怕,恩典之中完美。鲁迅精神因素与希伯来文化资源的关联对中国文化生态的良性建构卓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现代中国最出色的演说家之一 ,他的讲演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和研究价值。鲁迅对讲演抱着复杂的心态 :排拒与无奈、严肃和负责。鲁迅讲演的个性风格鲜明独特 :冷峻内敛、质直自然和有真性情 ;鲁迅讲演具有强烈的艺术张力 :用事实说话 ,抓住关键、要言不烦 ,深入浅出、寓庄于谐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李商隐在身世、遭际等方面有着诸多的同与似,在旧体诗的创作尤其诗歌意象的营构与组接方式以及绮丽储蓄、寄托遥深的风格特征等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同与通。这表明鲁迅对李商隐深刻的认同。他对李商隐的评价和论述,反映了他于民族优秀化遗产大胆汲取、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但这些却长期被忽视和误读了。阐明这种认同和继承关系,可加深对鲁迅的认识和研究,并经由李商隐等人溯至庄、屈这一脉相续的楚骚传统,重建鲁迅旧体诗诠释的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