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价值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动机一直是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动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动机理论。例如,动机的“草耙-驱力”理论强调内部需要对动机的推动作用。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就认为,某些基本的生理驱力或本能促使个体以某种方式来表现行为,教师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控制或指导这些驱力。动机的“胡萝卜-诱因”理论则强调外部诱因的拉动作用,比如当前各种形式的目标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预期的目标所控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设立恰当的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就是指发动和维持某种行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因素。学习动机就是促使学生学习并愿意努力学习的因素。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学生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动机的因素既可能是外部力量,也可能是内部力量。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水平的提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3.
动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源泉,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它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动机发源于人的各种需要,当人们有了某种需要之后,就会有满足这一需要而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体育锻炼动机是体育锻炼行为的直接原因,也是体育锻炼行为的动力。教师的体育锻炼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其体育行为受许多因素影响,其中体育动机对激发教师体育行为起着内在的动力作用。本文重点关注对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的动机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准确揭示教师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及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通常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内驱力是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与需要成正比;诱因是指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或情境,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学习动机是真学出发的地方;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从培植情愫、创设情境、明晰目标、环环扣问、授之以渔等五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以期语文学习的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5.
浅谈学习兴趣与中学数学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智力因素主要指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五种因素。非智力因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的因素,它包含了除智力因素外的所有的其他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兴趣、动机、情绪、情感等心理因素。其中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历史上曾将二统称为感情: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相似文献   

6.
浅议双因素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得里·赫茨伯格(FredrickH erzberg)于1959年在《工作的激励》中提出的。该理论把影响人的行为因素划分为保健因素(维持因素)与激励因素(满意因素),它们同人的工作行为有关,但它们对人的行为却起着不同的作用。使员工不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使员工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满足人对外部条件的需求,为间接满足,是那些能满足个人生理等低层次需要的因素,具体指作业条件、公司政策、人…  相似文献   

7.
一、激励的理论基础 1.内容型理论。这类理论是以动机——行为过程或激励过程的起点,即人的需求出发,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维持并且指引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这类问题。它的中心任务就是了解人的各种需要以及满足优势需要,取得最佳的激励效果。主要代表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理弗的ERC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相似文献   

8.
动机(motivation)是一种激发行为并使之指向某一目标的需要或欲望。英语学习中的动机已经被广泛研究,那么如何促成学生英语学习中合理的动机呢?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动力,是由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外在的学习动机共同促成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用另一个维度来描述,即学习中的驱力和诱因。  相似文献   

9.
物理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机理论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理论依据。动机源于个体的内在需要 ,在自我调节作用下 ,指向行为目标 ,并调动自身的能量形成驱力。物理学习动机的培养应从培养物理知识的内在需要 ,利用外在诱因的设置及正确归因等几个方面来激发与培养  相似文献   

10.
陈徐丹 《教师》2011,(8):50-50
动机(motivation)是一种激发行为并使之指向某一目标的需要或欲望。英语学习中的动机已经被广泛研究,那么如何促成学生英语学习中合理的动机呢?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动力,是由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外在的学习动机共同促成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用另一个维度来描述,即学习中的驱力和诱因。  相似文献   

11.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着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力。有人说:“天才始于动机。”从某种意义上讲,动机在非智力因素结构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在家庭教育中,应把动机培养作为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突破口,促进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帮助孩子确立学习目标当一个人的某种需要与确定的目标结合起来时,就会产生动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 ,并使活动朝着某个目标进行 ,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力。  人的活动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个体内部感到有某种不足时 ,就会产生相应的需要。萌芽状态的需要 ,会使人产生一种下意识的不安感。随着需要的强度的增加 ,达到一定水平之后 ,就会使人产生试图通过某种手段和途径来满足需要的愿望 ;如果这时存在能够满足需要的条件 (即诱因 ) ,愿望就转化为推动人去进行活动的动机。  学习活动和学习动机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产生学习活动。  根据我们对中年级小学生的一…  相似文献   

13.
一、构建以内部动机为主、外部动机为辅的动机结构决定成人学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他们持有什么性质的学习动机,这个问题不研究,我们就无法对成人学习心理产生更深刻的认识。由于成人学习动机形成过程中诱因的复杂性和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其动机表现类型较多。有的学者对成人个体的学习动机进行了归纳,认为以下6种动机类型最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学习行为往往是内部动因与外部动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动机的激发不仅需要内部条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对完成某项任务将要产生的结果的预期,心理学称之为诱因,行为科学称之为目标。目标是激发行为动机的外部条件之一。课堂教学中的目标可以分为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教的目标指教师根据一定教学要求制定的、在课堂上实现的教学目标,学的目标是学生个人的学习目标,体现了学生个体行为的动力特点。本文探讨课堂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论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机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它涉及到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最能反映人类行为的目的性、能动性特征。我们认为,一个完善的动机概念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1)动机的内在起因(需要、驱力),(2)外在诱因(目标、奖惩),(3)中介自我调节(期望、自我效能、意志、反馈、归因等)。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把动机定义为:在自我调节作用下,个体使自己的内在要求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在这个定义中,自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转化而来的.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产生最根本的是自己发展的需要,其外部诱因是多方面的,如对体育文化的认同、观赛动机的迁移、对体育明星的追捧等,只有培养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动机,才能使他们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为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身心条件.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的动机理论认为,需要产生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内部动力,是由学习的需要引起的,教学同样应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运用学习动机理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一.学习动机的分类与功能 动机是指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自身的内在需要(如本能、需要、内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惩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逻辑分析和专家座谈等方法,从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对老年人体育习惯的形成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分析。研究认为:老年人体育习惯的形成是多元因素共同构筑的体系,运动参与需要和动机、身心收益、良好的体育态度、体育兴趣是其形成的内在因素。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外部诱因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一、挫折与抗挫折能力在心理学上,当个体在实现行为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致使行动受阻、目标不能实现时,称之为受到挫折。日本教育学家大桥正夫认为:"由于某种情形而使需要的满足处于受阻或中断状态,叫做挫折。"《心理学词典》对挫折做了如下的解释:"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情绪状态.有时仅指阻碍个体活动的客观情景。"综上所述,挫折的产生与个体在活动中遇到的某种障碍有关,同时是与人的目的行为有关的一种特殊状态。通过调  相似文献   

20.
论大学新生总体幸福感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心理学上,幸福是指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主观幸福感,则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着特定群体对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