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喻是英语表达方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格(Figure ofSpeech)。所谓比喻,即用具体形象、通俗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比较复杂、抽象的事物或深奥难懂的道理。一个比喻通常由:“本体”、“喻体”和“喻词”组成。“喻体”是用作比喻的事物。“本体”是要说明或描述的对象。“喻词”是用来联结“本体”和“喻体”,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根据“喻体”、“本体”和“喻词”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及隐现,比喻可以分为明喻(Simile)和暗喻(Metahor)。  相似文献   

2.
英语修辞格如同汉语修辞格一样,起着美化、深化语言的作用,使所描述刻划的事物更生动、更形象、更加淋漓尽致.例如:On a fine night,stars shinebrightly in the sky.这里,语言平易,意义肤浅.如果此句改为On a fine night stars twinkle like dia-monds in the sky.语言就更优美更生动了.同样,Imperialism is a paper tiger.比普通的Im-perialim appears to be strong,but it is weak inward-ly.要有力得多,而又不失生动性和幽默性.like diamonds和paper tiper就是英语的比喻,英语修辞格的明喻和暗喻.英语修辞格即英语比喻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乏例举.我们要谈论的是两种最简单、最常用,频频出现于我们教科书中的修辞格明喻Simile和暗喻Metaphor.我们先来弄清什么是英语的Simile.Simile是一种比较,一种两个不同事物间的比较,而且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直接了当的比较.它的基本格式是“甲事物象乙事物”,常常用like(象),as(如),seem(看起来好象),as if(似乎),as though(仿佛),as…so…(象……)和 as it were(就好象是……)等这些比喻词来连接甲事物和乙事物,即连接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例如:  相似文献   

3.
一、明喻(Simile)用另一种事物比方所要说明的事物.通常格式是A像B,使用As,like,as though一类的词.例:The Party is like my mother.My heart is like a singing brid.Her face is as fresh as a rose.二、隐喻:(metaphor)以此比彼而不说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的比喻手法;更富表现力,常有夸张意味.例:She is really a duck(尤物),he thought.He is a mule,Cf、He is like a mule.(明喻)三、修饰语(epithet)一个词或词组给予所修饰的事物以具有表现力的说明,叫修饰语.修饰语多是定语性和状语性词组,但不能把它同语法学上的定语、状语混为一谈.修饰语的重心在于它的描绘比喻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4.
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相似的事物来说明需要论述的事物。比喻在体育领域内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一些比喻词语如“关门”、“盖帽”、“鱼跃”,“鞭打”等俗语频频地得到使用和传播。在对语言有较高要求的体育教学中,比喻的作用也不应低估。  相似文献   

5.
诗歌离不开意象,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处理关系着诗歌翻译的成功与否,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但凡优秀的诗歌译作,都凝聚着译者在意象处理中的匠心独用,精思巧构。阐述了意象在诗歌翻译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分析归纳了意象难译的三点原因:文化的差异,诗歌的模糊性,诗歌翻译中的“意”与“形”之间的矛盾。提出了意象处理的基本原则:非比喻性意象应该保留,比喻性意象应该变通。  相似文献   

6.
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而比喻则是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段,大部分英语习语都运用了恰当的形象化语言,通过不同方式来比喻事物。英语习语中的常见的比喻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明喻、暗喻、换喻和提喻。主要讲述这四种比喻方式及其汉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徐志摩的诗歌在中国现代白话新诗领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歌之所以受人瞩目,语言华美有度、诗情空灵、想象奇特、气质柔美自不必说,其娴熟的艺术技巧的运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善用反讽、比喻、象征等手法,从而使其诗歌达到情景交融、情趣横生、意境深邃的审美境界,大大提高了诗歌的美感和表现力,强化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8.
北宋时期的宋夏战事时断时续,持续了百余年,给北宋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北宋优待士人的文官政治使文人对政治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本着“诗言志”的传统,他们用诗歌真实而全面地记载宋夏战事的丰富内容,诗中表现了义愤填膺的激愤之情,体现了传统的“大汉族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追溯法,又叫追逆法,即逆流而上,探索发源处,比喻对事物追根求源。运用这种方法查阅文献资料,便于读者追踪阅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利用综述性质的文章进行追逆,更能收到显著效果。综述文章,是专业人员于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结合自己的认识、体会撰写的文章,具有对某一学科或课题观点综合总结的性质,是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兴"对哲学语境中天人合一之心物关系向审美活动中的情景合一之情景关系过渡的作用。并将《诗经》中的兴体诗和六朝以后的诗歌中的用"兴"情况作比较,力图通过对"兴"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古典诗歌审美意识的变迁,及其"兴"与情与景,与境界等美学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比喻是融合语言之形式美与内涵美有机统一的常见修辞格形式。比喻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都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段之一。在英语学习中,常可见到各种各样的比喻句式。实际上,比喻在英语语言中并不局限于某些常见的比喻词,还常见于通过其在句中的特定功用而起比喻作用的词或短语。  相似文献   

12.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在六朝的宋、梁二代尤为昌盛。至唐,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其中最重要的有华严宗、法相宗、天台宗与弹宗,此后尤以禅宗势力为大。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最初见诸建筑、雕塑与绘画,继而进入诗歌领域。至北宋则影响到了诗歌的艺术理论,出现了“以排喻诗”的诗禅说,其首创者是苏武。其后,北宋的吴可、韩驹、赵春、吕本中、范温,南宋的曾几、戴复古、刘克庆等继而扬之。严羽的《沧浪诗话》集“以禅喻诗”之大成,建立了一套诗禅说的诗歌理论。严羽之前的诗禅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苏武为首,可称之为自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诗歌的意境教学往往是很难说清楚,讲明白的。如果借助文字的构型来进行探讨,学生是很有兴趣的。初中学生更多停留在感性认知的高度,如果将诗歌中的关键字从构成角度进行讲解,效果是很好的。这里说的文字教学不是像小学那样,讲字的结构、读音,也不是大家都注意到的诗词炼字,而是侧重于对文字本意的探讨和研究。是从诗歌本身的文字理解着手,帮助学生把握事物在诗歌中的特征,进而更好地贴近诗歌的本意。  相似文献   

14.
英汉习语中动物比喻形象的异同及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堪称语言的精华,各种语言都不乏用动物作为比喻形象的习语,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在英汉习语中有三种动物比喻形象异同的情况,即比喻形象基本相同、比喻形象不同或错位、比喻形象完全空缺,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包括文化传统差异、历史背景差异和宗教信仰差异等。  相似文献   

15.
英汉两民族的生活体验各不相同,看待同一个事物时用的视角也不同.英汉文化视角会影响英汉语言中某些词汇的命名和意义表述、词组的词序及比喻的喻体.  相似文献   

16.
<正>"现实"是指当下实际存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现实性"则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只有表现为必然性的东西才具有现实性,它是事物内在的存在根据和外在的实现条件的统一。现实与现实性两个概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现实的东西并不都具备现实性,按照黑格尔的观点,现实性仅仅属于那些同时有着必然性的事物或现象。现实固然是已然存在的事物,但已然存在的事物(亦称"现存"的事物)并不代  相似文献   

17.
在白体唱和诗风弥漫的背景下,宋初的部分诗人在复古思潮的导引下继承了白居易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在采诗意识的催动下写作了一些具有讽谕精神的诗歌,而且王禹偁以其瞩目的创作实绩为宋初诗风注入了新质。这些新质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声。  相似文献   

18.
《告别辞:请勿悲伤》是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最著名的诗作之一。在本诗中,诗人使用大量比喻描绘两人之间的爱情,试图安慰妻子不要应为自己的一时离开而痛苦。一些女权主义读者对这首诗颇有微词,因为诗人似乎将他的妻子描述成了一个依附于丈夫的女人,但更多的人还是对他们真挚的爱情满怀敬意。笔者倾向于后者,以传统眼光赏析本诗,表达了其对诗歌本身及诗中比喻的欣赏之意。  相似文献   

19.
祝发能虽然偏居中国西南一小城,但他的文学视野非常开阔,其诗歌写作有着很强的现代意识与探索精神。近二十年的诗歌创作历程中,祝发能写自己所熟悉之事物,但又不局限于庸俗的乡土诗歌,因为他时刻注意在语言上的创新,并保持一种自觉的诗歌现代意识,最后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刘长卿留别诗中情景关系的处理特点鲜明。在抒情和写景的内容上,就"情"来看最大的特点是"伤己",就"景"来看最显著的特点是"布景";在情景关系上,情景结构特征为"情+情景交融+情",情景模式有机结合了旅途漂泊与向往归隐,写景和抒情诗句比例较为适中,多采用移情、烘托、象征、暗示等手法而较少采用比兴手法。刘长卿留别诗中情景交融,具有划分诗歌时代的意义,并确立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