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5 毫秒
1.
陈景,中国工程院院士,贵金属冶金专家。近半个世纪来一直从事贵金属化学冶金及应用基础理论研究。陈景院士治学严谨,谦虚谨慎,不断创新。在理论方面,陈景院士从原子层次提出重铂族配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及动力学惰性均高于相应的轻铂族配合物的规律,归纳出了铂族金属氧化还原、沉淀和亲核取代反应以及溶剂萃取分类等规律,形成了系统的铂族金属冶金新理论。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是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团体.现有会员3万余名,52个专科分会,江苏省卫生厅厅长周珉任会长,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唐维新任常务副会长、中科院院士肾脏病专家黎磊石、中科院院士外科专家黎介寿、中科院院士血液科专家阮长耿、心血管专家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黄峻、外科专家南京市鼓楼医院院长丁义涛分别担任副会长,各专科分会还荟萃了省内众多的有权威的医学专家.  相似文献   

3.
2013年2月19日晚,“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将一生奉献给核事业,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被选为年度人物。  相似文献   

4.
相对论性核一核碰撞是90年代物理学的重要的学科前沿领域。它的目的是在高能量的大型加速器实验和宇宙线实验中,研究相对论性重离子诱发的核聚变反应,探讨在高温和高密的极端环境中出现的新现象、新粒子和新物质形态。它是涉及粒子物理、核物理、统计物理、宇宙线物理和宇宙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的新生长点。“相对论性核-核碰撞的理论与核乳胶实验研究”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点基金项目。它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包括:相对论性重核的聚变反应动力学,核碎裂和粒子产生的性质及检测分析,强子物质与夸克物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间的相变与新物质形态,在国际合作中利用国外大型实验设备,进行相对论性核一核碰撞实验。  相似文献   

5.
毛用泽院士,核监测与防护技术专家,1953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进修核物理专业。长期从事核试验效应、核监测与防护装备技术、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等科学研究,创建了我国核试验早期核辐射创建与放射性沾染的参数测量技术、现场辐射防护监测以及高空烟云取样技术等,荣立个人一等功。创建与发展了核监测装备系列化与标准化。主持完成了国家“七五”重点攻关课题“核电厂严重事故场外应急辐射监测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荣获首届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为国防科研的核监测与防护专业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至2006 年培养博士研究生与博士后共17名。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会和西工大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固态相变与凝固及应用学术会议于2004年8月23日至25日在西安举行。会议名雀主席为上海交大徐祖耀院士,会议主席为西工大傅恒志院士、清华大学方鸿生教授和华南理工大学刘正义教授。  相似文献   

7.
钱晓薇  钟晓芝 《科技通报》2006,22(6):771-774
以黄鳝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乙酸铜对黄鳝外周血白细胞数目、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以及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低剂量范围内,随着乙酸铜剂量的增加红细胞的微核率及核异常率逐渐增加、CAT活性升高,白细胞的数目则下降;至3.00 mg/kg剂量时红细胞的微核率、核异常率及CAT活性均达最大值,至1.00 mg/kg剂量时白细胞的数目达最低值;随着剂量的进一步增加红细胞的微核率、核异常率以及CAT活性反而下降,白细胞的数目则反而上升。结果说明一定剂量乙酸铜对黄鳝外周血细胞具有明显的遗传学毒性效应,且乙酸铜的作用具有双向性。  相似文献   

8.
黄雷  苏爱平 《金秋科苑》2013,(23):89-89
11月29日,中国老科协国土资源分会成立20周年大会在北京国土资源部院内举行。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张少农、中国老科协秘书长陈秀保出席。分会蒋承崧会长因身体原因不能到会,由代表代为发言。分会创办人之一、老领导夏国治,中科院院士李廷栋等出席大会。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子元,是我国核农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最早把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研究的专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功绩卓著的农业教育家和德高望重的社会活动家。陈子元曾任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校长等职务,现为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他主持编制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为安全合理使用农药,促进农业生产和国际贸易,减少环境污染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从核的结构特征、核心空间的结构形态、核心空间的建立准则和核的设计要点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学校园核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放射性核束物理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当今世界核物理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放射性核束物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放射性核束的产生,放射性核束引起的核反应总截面研究和熔合反应研究,放射性核束开展的天体物理核反应研究及其应用研究,介绍了我们对奇异核反应及结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对其今后的发展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对三垂面基体上非自发形核进行了研究. 根据非自发形核的条件,对临界形核半径和临界形核功进行了推导,得到了临界形核功与润湿角的数学表达式.结果表明,临界形核功仅与润湿角有关,说明润湿角在非自发形核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形核润湿角进行的讨论表明了,与自发形核相比,非自发形核具有更小的临界形核功.  相似文献   

13.
图片新闻     
付鹏 《科协论坛》2008,(11):38-38
本刊讯 10月30日,国内核电方面的知名院士和专家欢聚武汉,共同参加由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和咸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湖北核电建设与核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湖北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等国内核电方面的知名院士和专家出席了论坛。  相似文献   

14.
张景 《科教文汇》2008,(28):158-159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方法,从调核位置、调核所在词的词性、核心调调型来考察中国学生对调核的感知情况。  相似文献   

15.
王侃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能科学与工程管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发表论文150余篇。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首届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高校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等。兼任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核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核电》鳊委、西安交通大学校友会核分会副会长、美国核学会会员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烟台金沟寨岩岸潮间带三个不同区域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对其分布情况、偏好生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核螺在垂直带上主要分布在下带和浸水带,其空间分布型为斑块分布。文章还记录描述了核螺的运动、摄食、集群、避光性以及核螺对环境的选择行为,研究了核螺在低盐度和高盐度及高温等不良环境下的行为及适应方式,并评价了核螺对盐度及温度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科协论坛》2013,(9):F0002-F0002
王贻芳,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会理事长,亚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会副主席,国际未来加速器委员会委员,全球华人物理学会理事。2012年被授予“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18.
地球科学     
《科学中国人》2022,(2):10-15
福岛核废水在太平洋的扩散机理研究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张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团队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角度分别建立了海洋尺度下放射性物质的扩散模型,实现了福岛核废水排放计划的长期模拟。相关成果发表于National Science Review。宏观模拟结果表明,核废水在排放后240天就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1200天后将到达北美沿岸并污染几乎整个北太平洋。随后,污染物一边在赤道洋流的作用下沿着美洲海岸向南太平洋快速扩散,另一边通过澳大利亚北部海域向印度洋转移。此外,研究人员还从微观角度进行了氚的扩散模拟,微观扩散分析更加关注污染物个体的行为,能够支持污染物的扩散路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如何在倾斜的航空影像上确定同名核线是数字摄影测量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受“铅垂线轨迹法(VLL)”启发提出了“斜线轨迹法(SLL)”;在“斜线轨迹法”和核点坐标的特殊几何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LL确定同名核线和基于核点坐标确定同名核线的新方法,阐明了两种方法的原理、具体步骤,两种方法都提供了新的思路来确定同名核线,具有原理简单、几何关系明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核骨架-核纤层-中间纤维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10多年,细胞生物学科学工作者证实,在细胞核内除染色质、核仁、核膜与核孔复合体等外,还存在一种网络结构体系,称为核骨架(nuclear skeleton)或核基质(nuclear ma-trix),它在调节DNA复制与基因表达等重要细胞生命活动方面起重要作用。核纤层(nuclearlamina)是位于细胞内层核膜下由纤维蛋白构成的片层,由1—4种多肽装配成直径10um纤维丝然后网织成核纤层。核纤层与细胞分裂、细胞分化、核被膜与染色质(体)的构建以及细胞核组装等重要生命现象的关系极为密切。核骨架与核纤层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是近十年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有很多根本性的问题需要研究。中间纤维虽然在60年代中期就在高等动物细胞中被发现,并已积累了较丰富的试验资料,但它的功能还未被真正阐明。在植物细胞与低等生物细胞中是否存在中间纤维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