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9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对664名大学教师采用自编的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问卷,探讨了大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现状特点。结果表明:本研究自编的大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量表达到心理测量学上所认可的信度和效度,它包括三个维度:热爱学校、帮助同事和自我发展。大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在年龄和职称上有显著的差异,年龄越大,组织公民行为越多,但在50岁后开始下降;在职称上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初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大学教师的组织认同公民行为得分要高于中级职称的大学教师。  相似文献   

2.
民办大学生在认知社会公德和批判有损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正直"、"诚信"、"责任心"、"礼貌"、"愤世嫉俗"等良好形象,但在牵涉到自身利益时,却缺乏应有的道德自控并表现出种种不道德的行为,即道德认知和行为管理失调和错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组织公民行为(OCB)成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组织公民行为是指组织成员自愿做出的、没有得到正式的报酬系统直接而明确认可的、但从整体上有助于提高组织效能的行为,包括助人行为、运动家道德、组织忠诚、组织遵从、个人首创性、公民道德、自我发展等多个维度,对组织运作有着积极作用。同时,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运作也有负面影响,如对绩效的影响还不能确定是完全有利的,并且有印象管理的嫌疑等。作为管理中的一把双刃剑,管理者应当注意识别和引导积极的组织公民行为,使之更多地发挥积极作用,警惕和抑制其消极行为。  相似文献   

4.
当前由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反复带来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使得基层社会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组织公民行为是有利于组织绩效的角色外行为,是公共部门应对情境压力与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组织情境下的领导特质与行为对组织公民行为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但现有研究大多聚焦"成功的""正面的"领导特质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互关系,对将消极特质的辱虐管理作为预测变量,积极行为的组织公民行为作为结果变量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本文基于我国基层公安机关组织情境,以公共服务动机为调节变量,深入探究辱虐管理对基层公安民警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理。运用层次回归方法分析225份有效样本,结果表明,辱虐管理对基层公安民警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公共服务动机对基层公安民警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公共服务动机在辱虐管理对基层公安民警组织公民行为间发挥调节效应,公共服务动机水平越高,辱虐管理对基层公安民警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就越弱。  相似文献   

5.
李雪松 《职教通讯》2012,(31):54-58
以我国西部、中部、东部三地的418位高职教师为例,探究组织政治知觉对高职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以及首次检验工作不安全感在其中是否存在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组织政治知觉、工作不安全感分别与高职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具有负相关,但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工作不安全感有助于增强组织政治知觉对高职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泰安地区356名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校长服务型领导与教师组织自尊、敬业度、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校长服务型领导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显著积极影响,教师组织自尊和敬业度对校长服务型领导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教师组织自尊对敬业度有显著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德治理作为道德治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社会公德严重缺失的背景下,由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全体公民携手合作并采取有效措施对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和行为问题进行克服和消除的活动。社会公德治理的目的在于建构起符合现代文明的主流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使广大公民形成自觉的社会公德认知、现代社会公共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社会公德治理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具有推进作用;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支持作用。现代性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公德治理的根本保障;重视官德治理并以公权力阶层的德性修养带动大众道德价值的回归,是公德治理取得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共享的熟人社区和自治性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公德增量来影响陌生人社会,是公德治理的基本途径;思想文化系统的构建和思想文化引领,是公德治理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社会公德行为中存在一些弱化现象:轻视社会公德,公德意识不强;能认知社会公德,但存在知行不一的倾向:自我评价较高,但内化不够;能参与公益活动,但具有选择性;等等。加强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应优化社会公德教育环境,提高公德建设的实效性,重视公德教育方法的创新,注重社会公德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每个公民都应把社会公德当作自己的义务来履行,但人们在遵守社会公德这种善的行为时却产生恶的结果,针对这种现象就要求我们用道德智慧消解悖论现象.  相似文献   

10.
已有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未能明确工作不安全感与组织公民行为间的关系。以组织支持感作为调节变量,并基于多维度的工作不安全感视角来对工作不安全感与组织公民行为间的关系进行权变性考察。运用调节层级回归分析方法对所收集到的787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工作丧失不安全感、过度竞争不安全感对组织公民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薪酬晋升不安全感、人际关系不安全感则对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此外,在过度竞争不安全感与组织公民行为的消极联系间,组织支持感起到了正向调节的作用,但在薪酬晋升不安全感、人际关系不安全感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积极联系间,组织支持感均起到负向的调节作用。研究综合社会交换理论、理性选择理论以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动机理论对以上结果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1.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对姓名权的立法解释:公民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母姓;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父姓或母姓之外选取姓氏。"解释"明确:公民行使姓名权,还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应照顾公民在父姓、母姓之外选取姓氏  相似文献   

12.
组织公民行为通过对组织空隙的"填充"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绩效,但"填充"过程会受到组织内二元管控系统这一情境因素的影响。文章构建了一个概念模型,强调组织公民行为应与二元管控系统相协同,进而将其作用集聚和放大,最终传导为对企业绩效的良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彭燕  陈天利  沙晓雪 《文教资料》2011,(4):204-205,140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组织公民行为对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以我国高校辅导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考察了辅导员的组织公民行为表现情况,结果显示,整体表现较好。并结合组织公民行为动因理论,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如何促进辅导员的组织公民行为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人而无德,行之不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有序,既要有"独善其身"的私德,又要有"相善其群"的公德.其中,社会公德是新时代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中职学生作为社会"准公民",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建设者和开...  相似文献   

15.
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员工的社会网络特征及其对人际公民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的社会网络特征集中表现在情感网上,这对员工的关注人的人际公民行为带来了积极影响;(2)知识密集型企业中,员工的社会网络特征突出反映在咨询网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员工的关注任务的人际公民行为;(3)两者相比,前者员工的情感交流更强一些,而后者的工作互动比较多,这对企业管理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德是指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的起码的道德要求。高职生是未来社会生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社会公德整体水平却不容乐观,本文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5个方面分析了高职学生公德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并分别从校园内和校园外两个方面阐述了高职学生公德失范行为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箱庭游戏对行为问题幼儿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多基线设计(A、B、C、D四个阶段共4个月)对三名幼儿园大班具有明显行为问题的研究对象进行箱庭游戏干预。研究对象一、二、三分别于多基线设计的B、C、D阶段开始接受箱庭游戏干预。结果:1、研究对象1在B、C、D阶段较基线A,问题行为次数显著减少,积极行为次数显著增加;研究对象2在C、D阶段较基线A、B的问题行为显著减少,积极行为次数有增加,未达到显著性;研究对象3在D阶段较基线A、B、C的问题行为次数有减少,但未达到显著性,积极行为次数显著增加。三个研究对象在干预期D的问题行为、积极行为次数没有显著差异。2、经过一到三个月的箱庭干预,研究对象箱庭主题产生了积极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箱庭主题呈现出从"创伤"到"治愈"的变化。结论:1、采用箱庭游戏能够促进行为问题幼儿积极转变;2、箱庭游戏能有效的应用于幼儿园等教育系统的心理辅导及教育工作中。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公民修养的反映,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良好的校园公德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旨在对一名11岁智障儿童的打人、大喊"安静"这两项课堂干扰行为进行干预,采用单一个案研究法(ABA设计),以积极行为支持方案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干预。研究发现:个案课堂干扰行为的功能是引起他人注意;积极行为支持能有效减少个案的课堂干扰行为;积极行为支持能增强个案正向行为。  相似文献   

20.
以603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考察其组织支持感、组织认同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检验组织认同在组织支持感与组织公民行为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教师组织支持感、组织认同、组织公民行为诸变量之间相关显著;2.教师组织认同在组织支持感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教师组织支持感对组织认同、组织公民行为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