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我们放弃自主、成为网上一个临时群体的一分子时,很可能就是具备了"乌合之众"之一员的特性。我们要努力保持住自主,努力让自己理性,不轻易受别人的鼓动。不要轻易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2.
莫迟 《声屏世界》2011,(2):82-86
"作为创意人,在这个世界里是很渺小也很卑微的,但是我们在做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把西方的视觉表现方式和中国人的智慧结合在一起,形成世界的语言。中国人要有中国人自己的视野,要给产品赋予更多的文化内蕴,才会让产品更加鲜活。我们的创意将打动世界!"——黄伟  相似文献   

3.
"征服"——就是让广告主被媒体征服或者媒体把广告主征服。让广告主具有强烈的心甘情愿性。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让彼此喝下彼此藏好的"毒"!过程会很刺激,结果会很满意。  相似文献   

4.
"因果关系"是语法中偏正复句的一种形成,常有"因为"、"所以"之类连词将复句联接,所以很明显.但是,在新闻标题的因果关系中,很少有这种连词出现.因此,容易误用.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三种误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晚清末代皇帝溥仪连同他的王朝已被历史尘封在故纸堆中.而他鲜为人知的"私塾"轶闻,却让我们见识了少年溥仪的可爱天性.他宛如邻家一位很"淘"的孩子,顽皮中透着率真,嬉闹中常惹事端.  相似文献   

6.
谁是我们的主人?谁是我们的仆人?作为社会个体、作为职务中人,该如何进行身份认同?这都是问题. 这里有一个很让人感慨的故事--其实不算故事只能算"细节",它发生在美国,对求解上述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上中专时,我们班主任老师长得很丑:一半脸儿白一半脸儿黑。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的教书先生,却有一位很漂亮的太太。这让我们大跌眼镜,也让我们对他们夫妻的结合怀有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遭遇这样的"怀疑"。"最美婆婆"陈贤妹打破路人冷漠出手相救女童,被人猜度为"想出名"";最美司机"吴斌忍着剧痛完成了"最后的制动",有人却质疑他违章在先才这么做;看到热心人帮扶摔倒的老人,一些围观者反而疑心"人就是他撞的"……这样的事情让人很痛心。这种  相似文献   

9.
正东戡是著名报人、原《新民晚报》社长赵超构先生的大儿子。在我们儿时的印象里,他不管是读了大学还是走上工作岗位,总和我们这些弄堂里的"小八腊子"很亲近,一张乐呵呵的笑脸,没有一点架子,让大家感到异常的亲切,所以我们都亲热地称呼他"大阿哥"。这次听闻我牵头组织瑞康里老邻居相聚于桂林公园,大阿哥来电邀我和家人去他位于吴兴  相似文献   

10.
《新闻战线》2013,(7):27
编者按:"顶天立地"是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杨振武新近明确提出的办报理念,也是对人民日报多年来新闻实践的高度概括。他说,在新的舆论生态环境下,要把人民日报办成一张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报纸,很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好"顶天立地"的问题。6月21日下午,政治文化部举行"如何做好‘顶天立地’深度报道专题研讨会",8个采访室的主编围绕"顶天立地"深度报道的实践经验做了交流发言。我们选取8位主编的发言摘要和3位主任的点评,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向军 《新闻导刊》2008,(2):10-12
我是重庆晚报社区新闻部的一名"巷子记者"。我们社区新闻部是2005年成立的,宗旨很明确:就是要对社会新闻实行全面转型,真正"杜绝红黄灰,打造绿色新闻。"编委会要求我们,"用报道共铸和谐社会,用真情抚慰读者心灵。"对社区新闻的定位是:主要反映百姓邻里之间的感人事、家里事、有趣事。通过他们的故事,提倡社会互相关爱,弘扬人间真情,树立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让道德公民真正成为我们报道的主角。  相似文献   

12.
我的一个同学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他一直认为我的工作很神秘,直言"心向往之已久".一切改变都源于他在2010年初注册了微博,从此以后,郑州下大雨飘雪花、社区居民举行所谓的"跨年演唱会"、一个交叉路口红绿灯坏了等等,都成了他发布的内容.作为他的粉丝,我也从他的微博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我们同学聚会,他套用了一段歌词送给我——"那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报道成了乐趣.今天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也没什么了不起."在2011年记者节的时候,我也给他发了条短信:"哥们儿,记者节快乐!"其实,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一起分享记者节快乐的"非专业记者"又岂止他一人?  相似文献   

13.
陪你痴狂     
正2003年7月,我进入湖南出版系统工作,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十二个年头。我很感谢命运之神的牵引,让我在十二年中能够接触、熟悉版权贸易工作;我也很感谢在版权贸易工作中碰到的人与事,让我在十二年里能够不断累积、蜕变,从而执着热爱版权贸易工作。十二年来,萦绕在心头的是六世达赖的那一句"陪你痴狂千生"。我必须得说,我是幸运的。这就如同一段姻缘。当初的结合,也许只是机缘巧合,可随着时光流逝,我们没有  相似文献   

14.
感动     
<正>"最美""最难忘""最感人"……我很怕看到这样的标题,也很怕被人问到这样的标题。也许是因为记者的工作本能,我总是先要问一句:"这个‘最’的标准是啥?"我在采访乡村医生时,听说媒体正在搞"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的活动。说实话,那些肯接受我们采访的乡村医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这个只要离开家乡就能找到赚更多钱机会的时候,他们的留守本身就很让人感动。但是身为记者,我知道,我们的工作不只是为了让大众感动,不仅是为了树立一个个道德模范和典型,我们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7,(4):7-10
<正>"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会好好干,让我们村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3月9日,在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我与总书记议国是:求真务实开创发展新局面》里,川台配合完成的这段悬崖村村民自拍视频在网上一路走红。"很有创意,你们动作很快,看完了很令人感动。"3月10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四川代表团团长王东明在四川广播电视台全国"两会"报道"中央厨房"看望慰问时,对川台此次"两会"的融媒体报道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你们紧跟时代脉搏,创新、努力,这种风采也是很好的。了不起,真用了洪荒之力了。"  相似文献   

16.
吴伯正 《新闻实践》2009,(3):40-40,41
谁都知道科技很重要,经济社会发展,生活品质提升,哪一个都离不开科技.事实上,我们每天也都在享受着科技成果带给我们的种种恩惠.尽管如此,人们对"科技"两字总有一种距离感.与此同理,大多数科技新闻比起社会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来,也往往让读者"敬而远之".如何增强科技报道的亲和力和可读性,是从事科技报道的记者编辑必须去跨越的一道坎.  相似文献   

17.
读者来信     
一、如果说上期你们杂志是有较大进步,那我觉得这个合刊可以说是你们的一次大跨步了。首先是封面,醒目的颜色让我耳目一新,很有视觉冲击力。里面的内容,我最欣赏的是《中国通讯员调查》。这个角度很新,你们操作得也很到位。四川游华二、看了贯刊五、六期合订本中以特大号标题、图文并茂,长达十六页的《中国通讯员调查》专题报道,使我这个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并曾担任过通讯员,特约记者的人来说,感到特别亲切:当通讯员的初衷被列在"我当通讯员的理由"里,当通讯员的喜怒哀乐被你们进行"问卷调查"后归纳为"悲哀、激动、无奈、梦想",还有"十大报谈通讯员"可真的有点让我们受宠若惊了……我想,每一个当过或正在当通讯员的人,看了这组报道,都会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面对这份工作,因为我们对通讯员的工作意义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主持人的话:我一直很希望在"馆长的故事"里能够看到湖南基层馆长的身影,这里的缘由有两个,一是6年前北京大学李国新教授关于中国中西部县级公共图书馆生存现状的调研主要在湖南进行的,那份引起极大反响的调研报告让我们看到了湖南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惨况";二是我本人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基层图书馆馆长培训志愿者行动"的第一站就在湖南,因此结识了一些湖南的县级图书馆馆长,并且知道了他们中一些让人既感动又心酸的故事。当我收到这份故事的时候,说实话,很吃惊。首先吃惊的是故事中的图书馆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困难,在湖南,能够有这样条件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应该是凤毛麟角;其次是这个图书馆的两位女馆长是从图书馆的宣传推广入手来改变他们的服务状况的,这一点在国内基层图书馆中,除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确是很难得的。  相似文献   

19.
崔丽 《山东档案》2010,(1):45-46
一说起"档案",我们就会联想到单位里一排排的档案柜及一个个的卷宗,总感觉是很严肃、很神秘的样子。近年来,出现了"家庭档案"这个名词,我们觉得很新鲜。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很难把家庭与档案联系起来,其实家庭档案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  相似文献   

20.
十年前,我曾经参与过一个活动,当时,它被命名为"中日知识共同体"。这个名字,有两个致命的弱点,第一,它冠以"中日"字样,而这通常暗示着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至少,让人联想到以国家为框架的模式,那么,我们这些普通的知识分子,似乎就有了些代表国家的意思,这很难让人接受。第二,"共同体"其实是个很老旧的词汇,各种"后学"流行到今天,还使用这种含有封闭和排他性的血缘性词汇,确实不太容易排除掉政治不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