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发展中信息资源战略目标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资源战略目标是一段时间内图书情报机构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所需完成的具体规划。因此选择制定信息资源战略目标时,需基于信息资源建设内外部因素分析、图书情报事业发展战略总目标及信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形成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图书情报事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健  裴非 《情报科学》2003,21(5):476-478
本文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系统的因素构成、系统构成、图书情报子系统的功能及自身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图书情报事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使人们认识到图书情报事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以及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的系统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立足于对高校图书情报管理的现状认识,基于网络时代的大背景,首先阐述了新时期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的构建,并在此基础之上,论述了新时期推进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策略,以推进高校图书情报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韩颖 《现代情报》2006,26(4):44-45
本文阐述了我国图书情报事业中有关信息资源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信息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且强调了对实现社会保障的最终意义。对指导我国信息资源总体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兰杰  赵江燕  张薇 《现代情报》2007,27(9):117-118,121
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已经成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根本和最终归宿。在进行图书情报档案信息一体化管理,推进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中。要注意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既决策机制、动力机制和事业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6.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28(6):671-672,F0003
.专稿.情报学的不朽篇章…………………………………王知津等(1.1).专题.论情报学的科学发展观…………………………向英明等(4.337)我国情报学发展的危机种种……………………文庭孝等(4.342)科学发展观中的图书情报事业渗透战略…………罗贤春(4.346)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发展中信息资源战略目标定位……………………………………………………贾君枝(4.349)我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走势分析…………王知津等(5.449)美国图书情报学院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研究……马翠嫦(5.456)谈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创新……………葛敬民(5.459).论坛.理…  相似文献   

7.
杨杞  赵庆菊 《情报杂志》2004,23(2):123-124
王金祥先生对陕西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省内外图书情报、信息科学界的普遍赞扬。他的治学经历与经验对于我们从事图书情报事业及其研究也大有裨益。在先生辞世两周年之际编发此文,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8.
新技术条件下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性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更多更高,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处理与传播技术为此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作为社会信息服务机构的图书、情报、档案部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三者共同的工作性质和目的,使图书、情报、档案整合性建设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对目前图书情报档案整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怎样从认识、体制、人才、经费、技术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及如何适应现代技术发展和图书情报档案事业本身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9.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使得图书情报的地位尤显得重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图书情报事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调节图书情报与科学研究需要的供求关系,在理论界有识人士的呼声中,图书情报界资源共享、馆际互借的局面打开了。这是近年来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可喜成果之一。资源共享、馆际互惜,是一项有着无限前途和巨大社会意义的工作。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图书情报源呈现出五彩缤纷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国家竞争情报体系涵盖的领域、架构,并通过简要分析我国现有科技信息机构的现状,探究科技信息机构在国家竞争情报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定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徐艳 《现代情报》2016,36(10):123
本文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图书情报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从培养目标、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了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和信息科学研究生院(GSLIS)与北卡罗来那大学信息与图书馆学学院(SILS)两所世界顶尖图情学科院校的图书情报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我国图书情报人才培养的相关启示。通过分析GSLIS与SILS在思维观念、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等方面的优点,对国内图书情报高水平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程勇 《现代情报》2016,36(8):100
为促进我国科技发展,提升我国科研能力,本文以图书馆的网络化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网络技术普及化发展环境中图书馆网上免费学术信息资源挖掘过程中所涉及的版权问题的研究与分析,以现代化、信息化发展趋势为视角,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下,对版权问题所涉及的信息用户、图书馆与原创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从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角度出发提出图书馆网上免费学术信息资源挖掘过程中所涉及的版权问题的解决方案,为营造良好的网络学术环境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王爱娟 《现代情报》2007,27(12):141-142
文章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特点,指出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个性化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孙凤琴  张会珍 《现代情报》2008,28(2):164-167
面对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优势拓展研究提上了日程.探讨高校图书馆介入大学生个性化就业信息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服务目标、服务对象、服务工作准备以及服务工作的实施方面做了具体论述,以推动这项工作的制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校科技创新正在迅速成为我国自主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主要力量。高校科技创新与企业相互结合更加紧密,更加直接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图书馆是高校的知识宝库,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图书馆数字化资源不断丰富,数字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具有高校专业特色的知识平台与创新平台建设,对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数字信息具有复杂的生命过程。典型的信息生命周期包括发现、采集、试用、选择、订购、提供检索、管理与维护、更新或终止八个阶段,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在信息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在现有基础上,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应向标准化、规范化、XML规则、馆间链接、集成化、特色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袁留亮 《现代情报》2016,36(7):166-170
为总结图书情报领域求助行为的研究现状,分析讨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明确图书情报领域求助行为的研究范畴,并依据不同的求助对象,对图书情报领域的求助行为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当前图书情报领域主要研究了高校图书馆用户的参考咨询行为和数字图书馆帮助系统的求助行为,对社会化媒体中的求助行为和其它用户群体的求助行为研究不足。最后,提出我国图书情报领域求助行为的研究问题与方向。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结合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活动的早期过程,把握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过程]本文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资源对我国2008-2017年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论文进行检索,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我国目前针对智慧图书馆研究和建设虽然发展迅速,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处于探索及初步发展阶段,理论体系尚不成熟,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In an effort to confront the key issue of where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s leading us, this essay begins where most discussions leave off: i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ies are dedicating increasingly greater resources to the use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technologies, what is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in organizational and governmental processes? To assess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library science,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value/burden, organizational theory, and 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formation. Based on this overview, we propos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which is sensitive to the major objectives and assumptions of previous approaches, but which also attempts to expand the criteria for the assessment of information val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