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中共北方局派汪之力、高鹏等中共党员到北平近郊开展抗日工作.同月,八路军总部派赖富、吴伟等12人和中共北平地下党员胡敬一在青白口成立了平西游击支队.1937年10月,中共北方局派苏梅、陈群、陈仲山开辟抗日根据地.11月,中共河北省临时省委派胡景翼、刘杰等建立中共宛平县临时县委.1938年2月,晋察冀军分区第一支队政委邓华奉聂荣臻司令员命令,率独立师三团挺进平西,3月建立了3个县委和抗日民主县政府.在涞水县的马水村组建了中共房(山)涞(水)涿(县)联合县,在涿鹿县的谢家堡村建立了宣(化)涿(鹿)联合县,在宛平县的斋堂村建立了宛平县.至此,形成了以百花山为中心的平西抗日根据地.平西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一个战略要地,包括宛平、房山、良乡、涿县等12县的大部分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平西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地方政权和革命武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平西抗日根据地是北平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而房山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前沿,是平西抗日根据地插在华北敌后的一把尖刀.  相似文献   

2.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日寇很快占领了东北三省。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蒋介石的不抵抗,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在北平救国会的领导下,东北各地均开展了有组织有领导的武装斗争,郑桂林领导的抗日义勇军第四十八路军就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932年1月,原东北军军官郑桂林(毕业于北京朝阳大学和东北讲武堂第九期)带领一百多名抗日骨干,由关内来到绥中西北山区进行抗日活动。出关前,他曾亲去北平会见救国会会长彭小秋等人,力陈抗日主张,深受救国会倚重,被委任为抗日义…  相似文献   

3.
陈翰伯     
我祖籍江苏苏州,于1914年3月出生于天津。在天津上完小学、中学。在高中二年级“九一八”事变以后,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并参加了一些天津党的外围工作。1932年我到北平,在燕京大学新闻系学习。1935年冬,在党的领导下,我和几个同学共同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领导工作。1936年2月,我在燕大入党,后在党内任北平学联党团书记之职。1936年夏毕业后到上海,在全国学联参加过短期筹备工作。1936年11月到  相似文献   

4.
1945年8月8日下午5时(莫斯科时间),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向日本驻苏联大使佐藤宣告:"苏联从明日起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8月9日零时刚刚过去,苏联红军的轰炸机突然轰炸了伪满洲国首都新京(今长春)和九一八事变后,曾在北平读书的李兆麟对日本武装侵略中国义愤填膺,他向东北救国会建议派人到东北组建抗日义勇军。1932年2月上旬,根据中共河北省委、北平市委的指示,由中共党员冯基平、杨寿天及李兆麟3人来到李  相似文献   

5.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被解除陆海空军副司令职,改任北平绥靖主任.1933年日军攻占热河后引咎辞职.1936年12月12日与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逼蒋与中共合作抗日,史称"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6.
李丽 《兰台世界》2005,(13):67-68
白乙化,字野鹤,满族,辽宁辽阳人.1931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时,在辽阳组织抗日义勇军,后在北平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一二·九"运动后,先后任中共东北地区义勇军工委书记,绥西垦区抗日民族先锋总队长兼总支书记,华北人民抗日联军副总司令,晋察冀军区第10团团长,华北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  相似文献   

7.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转换时局枢纽的大事件。它的发生,有多种因素,有内因外因,有近因远因。其中,又多是与东北大学学生运动相关,当时的东北大学则发挥了把学生运动和西安事变联起来的桥梁作用。一、办抗日大学办抗日大学是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针对中国民族矛盾不断尖锐化,逐渐明确的办学方向。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北平的东北大学得到了张学的大力支持,又逐渐复苏起来。张学良特别强调继续好东北大学“,武要保全东北军实力,文要发展东北大”。“为办东北大学,本人已先后捐款约200万元,当初的在于培养实用人才,建设新…  相似文献   

8.
"七七事变"前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此危难之际,北平高校学生积极组织起来,进行抗日宣传,救护抗战伤员,慰问抗日前线战士,甚至投笔从戎,开展各类抗日救亡运动.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在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我1914年出生于广州,今年92岁。1931年夏,我从广州花地培英中学到北平燕京大学读新闻系。1933年春,我利用寒假随辽吉黑抗日后援会从古北口通过热河全省到内蒙的  相似文献   

10.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以下简称救国会)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于1931年9月27日,由流亡北平的东北籍爱国志士阎宝航、高崇民、王化一、车向忱、杜重远、卢广绩等人在得到张学良将军的暗中支持下,以东北籍广大青年为主体,广泛吸收各党派、各阶层爱国人士组成的具有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救亡团体,其宗旨是:抵抗日本侵略,共谋收复失地,保护主权.救国会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兴起和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1.
李丽 《兰台世界》2005,(7):130-131
李兆麟,1910年11月2日出生在辽宁省灯塔市小荣官屯村一个农民家庭。1931年11月8日,李兆麟离开家乡,奔赴北平。在北平期间,李兆麟在地下党的领导和帮助下进步很快,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进入了华北大学学习,并以一个大学生的合法身份为掩护,曾到过门头沟煤矿和西郊农村,在工人农民中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1932年春,按照党组织的安排,李兆麟、张一吼回东北组织辽阳一带的义勇军。经李兆麟奔走联络,以苏景阳的骑兵为基础,把在辽阳、本溪地区活动的“长江”、“燕子”等山林队联合起来,于同年3月成立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下设五个支队,苏…  相似文献   

12.
白乙化,字野鹤,满族,辽宁辽阳人。1931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时,在辽阳组织抗日义勇军,后在北平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一二·九”运动后,先后任中共东北地区义勇军工委书记,绥西垦区抗日民族先锋总队长兼总支书记,华北人民抗日联军副总司令,晋察冀军区第10团团长,华北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经组织批准在保留中国大学学籍的条件下,到吕方寺(现灯塔市)县立第二高级小学任国文教师,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决定投笔从戎,抗击日本侵略者。白乙化趁城乡局势混乱之际,会同三位抗日之士,带两支手…  相似文献   

13.
面对"转制"后图书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的事实,图书市场真正到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竞争局面,特别是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由于种种原因,生存和发展空间不断被挤压,部分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已经面临"孤岛效应"的残酷现实。本文就中小型大学出版社面对"孤岛效应"的表现和危害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预防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日前,83岁高龄的曹国平向北京市东城区档案馆捐赠了部分私人收藏的历史档案,包括新中国成立前北平进步青年地下组织"民主青年联盟"章程原件,当时的进步刊物《北大清华联合报》创刊号原件,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北平进步学生赴东北解放区学习时的通行证、路条等。这些档案材料  相似文献   

15.
我是1928年生人,父亲叫蓝公武,抗战时期是北平中国大学的教授。因为他在课堂上宣传抗日爱国主张,咒骂汉奸和日本人,很受学生的拥护和欢迎,也因此被抓坐牢。父亲当时跟张苏、齐燕铭、申伯纯、张致祥等相熟,他们都是在北平任教的老师,也都是中共党员。我哥哥蓝铁年对他们都很熟悉,跟陆平关系很好。当时父亲组织了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读书会,有不少进步的学生都到我们家里来,哥哥经常把陆平拉去听课,所以我们家跟地下党很早就有渊源。而我在这种环境熏陶下,对共产党和他们所从事的事业自然亲近和向往,并由此走上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抢先在收复区建立自己的新闻阵地,1945年9月国民政府颁布了《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废除出版检查制度办法》等一系列规定,10月又颁布了《增订管理收复区各文化事业补充办法》,通过审核登记、报送出版物的方式,强化新闻出版管理,实施舆论统制。北平市政府奉令转发了上述规定,训令社会局、警察局对北平地区的各类报纸、通讯社、杂志、出版社进行严格的管理。随着国民党在军事上的节节败退,以及国共双方在新闻出版战线上斗争的日益激烈,国民政府的舆论控制也愈演愈烈,严禁中共及进步报刊的出版。在北平,先后壹禁了新华通讯社北平分社、中共机关报——《解放》(三日刊)和北平地下党组织创办的北平中外出版社,以及一批进步书刊,大大地挫伤了北平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至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北平的新闻出版业已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东北大学西安分校学生在一二.九运动一周年时参加了西安市万余名青年学生和市民举行的抗日救亡请愿游行,并带头去临潼向驻在那里的蒋介石进行"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请愿,张学良老校长认为学生们要求政府抗日是爱国,蒋介石认为是学生们干预国事,要开枪镇压,张、蒋在政治主张上  相似文献   

18.
七·七事变后,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当天下午三时,日军铁蹄踏入清华园,在校内穿行而过.8月中旬,清华奉政府教育当局之命南迁,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长沙临时大学,11月1日开学.  相似文献   

19.
张希尧是辽宁省西丰县人,东北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以下简称“东大”)学生,曾经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深得当时校长张学良的器重。九一八事变后,张希尧与大批东大学生流亡到北平。当时,东北大学秘书长介绍给他一份薪水颇丰的工作,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拒绝了,全力以赴投身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失地的斗争中。
  张希尧到达北平之后,临时住在西单旧刑部街12号奉天会馆内。在他的请求之下,很快得到了张学良将军的接见。他与其他学生代表一道向张学良提出要求,立即出兵抗日。同时,提出以流亡北平的东北青年为基础,成立东北学生军,训练抗日骨干力量。张学良表示,要出兵“得听从中央,当下还要忍辱负重”;但对于成立东北学生军之事则表示同意。  相似文献   

20.
傅作义(1895-1974),山西临猗县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抗战中,他指挥并参加了长城抗战、绥远抗战、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太原守城等战役。1949年1月,他率部举行北平和平起义,使这座文化古都完好地回归人民,并随后促成了绥远和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部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