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海德格尔揭示了"此在",并且揭示了"此在"的存在——"在世界中"的状态。唤起了人们对自身的关注,挑战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以及人道主义。此在对存在进行怀疑和询问,思考其存在。海德格尔强调的人是在世界中存在的人而不是单独的个体,更不是理性的抽象的类。人生活在世界中,应当关注自身的存在。人在世界中,并且揭示世界和世界中的存在者。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提出以及对此在的"在世界中"存在的分析,对于当代仍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贺敏 《文教资料》2008,(30):83-84
"此在"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根本范畴,这一概念是他在对形而上学迷雾的认识上提出来的,他指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存在和存在者,提出了自己的观念.本文通过对"此在"的内容及性质进行阐述,以此采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范畴。这一概念是他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迷误的认识中提出的。存在和向来我属性是“此在”的两个性质,此在的基本机制是——“在世界中存在”,在世存在又是“此在”的核心,此在在世的本质就是一“烦”,此在在本源上是以现身、领会和沉沦三种方式展开而存在。本文通过围绕在世来展开阐述此在的各种规定性,以此来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概念之诠释。  相似文献   

4.
通过<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思想中唯理论利经验论两种对待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走向了比胡塞尔的先验意识更为本源的地方--此在"在-世界中-存在".此在之所以能以"在之中"的方式而存在,是因为此在是一种情绪性存在,情绪决定、敞开了此在的在"此"存在.但正是通过对<存在与时间>中情绪现象的分析,我们发现此时的海德格尔没有真正走出主体主义的藩篱,没有真正摆脱胡塞尔的影响,这种主体性甚至以比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更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过,正是这种极端表现实现了海德格尔对传统主体主义的彻底颠覆.  相似文献   

5.
“五四”前后周作人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为:个人本位的人道主义。自然人性论和个人主义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两大理论支柱。周作人对现实人生是给予了较多的人道主义关怀的,其对妇女及儿童问题尤为关注。而真正体现他的人道主义社会———道德理想的是其对“新村”运动的提倡,随着“新村”理想的破灭,他的人道主义理想也走向了无奈失落。总之,“五四”前后的周作人是人道主义的倡导者和坚持者,他为“人”的觉醒和确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在《存在与时间》中,畏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与传统哲学家对畏的研究视角不同,海德格尔赋予了畏生存论存在论上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畏是此在的最本源的显现,此在在畏中选择自己本真的存在,因而可以说畏是海德格尔基础本体论的本体。畏将此在从沉沦中抽出来,使其展现为个别性的此在,同时也使此在产生一种茫然失所的感觉,因而此在又逃避到沉沦中去,但它终究不可能逃避畏。海德格尔关于畏的讨论是为揭示此在的整体结构服务的,又在当代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先天"概念的学理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论”是现象学诠释学的理论准备,“先天”概念是从现象学方面进入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基本前件之一。由于汉语文献的缺失,这一准备性的前件始终隐而未彰。海德格尔在《时间概念历史导论》中透露了“先天”概念的学理信息。从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和范畴直观概念出发,我们可以从先在性、客观性、开启性、异质性和非意识性这5个方面对“先天”概念作出严格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通过对"存在"的意义追根溯源,揭示了"存在"与存在者的本体论差异,批判了传统本体论的实质所在。海德格尔从此在(人)的日常生活切入,运用现象学方法,追问和阐释此在的"存在"的意义及其时间性。由此,海德格尔对此在(人)进行的生成论剖析为当代哲学开辟了新的思考地平。  相似文献   

9.
由于霸权主义国家常常借口"人道主义干涉"对别国内政横加干涉,造成"人道主义干涉"长期被滥用、被误解.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在此方面的实践不断增多,很多相关的研究得以展开.对于"人道主义干涉"的理论,国际法学界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义,应该通过制定严格的标准来限制"人道主义干涉"的适用和保证"人道主义干涉"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向着存在本身开放的"绽出之生存",以此为依据,他认为以往的人道主义都是一种形而上学,因而都遗忘了存在.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也属于一种形而上学,但由于提出了"异化"理论,它比其他哲学都优越.异化理论正可以成为我们对海德格尔的评论进行回应的出发点,由此也可以理解海德格尔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一些相关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