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是易碎品。”人们常常这样说。“新闻评论大多也是易碎品。”一位对新闻评论颇有研究的同志这样说。读了一些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新闻评论,我颇有同感,其中绝大多数的确与年俱老了,但是也有少量作品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破碎”;相反,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仍葆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评论在我国由来已久,先秦诸子言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议论国事来表达有志之士关注国家命运,承担匡扶社稷之责。随着时代的发展,报刊言论逐渐兴起,《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可以说是新闻评论的起点,而后报纸广播电视甚至是现在的网络新闻评论迅速崛起。我们现在的新闻评论是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的,需要积极客观地发表言论、表达观点。因此,评论绝非易事。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里说过,阐释是智力对世界的报复,为的是另建一个“意义”的影子世界,而作为一个新闻人,对新闻的“阐释”也可以说是对新闻的评论,新闻评论的“意义”在于揭示和阐释事实背后的真理。著名报人张季鸾提到评论的原则应是“立言为公、言论独立、持论公正”,公正独立的言论是新闻评论的要义,倡导客观公正也是新闻价值的体现。当下,新闻媒体的竞争,说到底是一种思想观念的竞争,重视和提高新闻评论的水平是媒体的共识。此外,新闻评论并非专业的新闻人才有权发表,赵振宇认为,新闻评论应成为民众的一种传播素质,对重大事件和新闻报道发表评论,是人们参与社会管理的一种公民素质体现,我们要提供更加广泛和便捷的意见通道。  相似文献   

3.
1993年4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早晨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这个收听率很高的新闻节目里,头条播出了记者胡占凡采写的述评《拜金主义要不得》。这篇新闻评论在听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或某人通过新闻媒体,对当时的某件事、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发表的意见和讲述的道理。我认为,一篇评论讲述的道理或意见有人听,听后还表示“是这么个理儿”,这篇评论就算有了反响,而这反响如果达到了一定程度,我们就可以说该评论产生了反响效应(我们这里所谈的效应显然指的是正效应)。每位新闻评论工作者都在追求自己写出的评论产生反响效应,能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能起到更好的舆论导向作用。新闻评论怎样才能产生反响效应呢?可谈的方面很多,但其中比较重要的我以为有这样几点:  相似文献   

4.
侯磊 《军事记者》2013,(5):48-49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然而.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夜宿农家:一碗面条的愧疚》(以下简称《夜宿农家》),却让我领略到新闻作品因有了温度而生机蓬勃。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大陆,一般认为:“电视新闻言论,是评论者、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在我国台湾,将电视新闻言论统称为“新闻评论”:“新闻评论系新闻报道的延伸,可说是新闻事件的解释说明,必须是具有评述价值内容,也就是‘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事件,才足以作为评论的题材。除了比较分析外,更综合各项可能意见,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较具主观成分”。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993年年鉴》这样认定“言论”:“要有适度的言论,告诉他们(观众)在重大新闻中还有什么新闻,这样我们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新闻与散文的关系,新闻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以近代报业为依附的新闻文体,最早是随着西洋传教士漂洋过海而来的,与中国的古典散文无亲无故”(《评“新闻散文同族”论》,这种意见,我们可以简称为“新闻散文无亲无故”论。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有不同的表述,但可依上述第一种意见姑称为“新闻散文同族”论。现序列于下: 一、“散文并不等于新闻,但新闻都属于散文,真实的散文”(李学来《正确理解“新闻散文化”》。这种意见本于穆青同志的看法。1963年,穆青以寄晨的笔名在新华社《新闻业务》上发表《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其中说到:“我觉得,从广义上说,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二、“新闻文体总的说来是一种叙事文  相似文献   

7.
一份医学研究报告说,处女的子宫癌发病率高于已婚妇女。一位西方记者在报道这一研究成果时,写下了这样的导语:“癌症是生锈的结果。而不是纵欲过度的结果。”(新华出版社《美国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第79页) 有一个时期,河南省商丘县有个乡食品收购站作出收猪“十不要”的规定,诸如麻脸的不要,皱皮的不要,大耳朵的不要,大肚子的不要,粗腿的不要等。为了批评这种刁难农民的不良现象,《河南日报》记者杨玉璞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文章的题目是《收猪不是“选美”》(见1986年5月21日《河南日报》)。读罢以上两件新闻作品,您有什么感觉呢?笔者的感觉是:很幽默。幽默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如果您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您就必须具  相似文献   

8.
用事实说话。就是让事实本身说起话来。新闻避免议论过多,记者不要站到新闻里说很多话,不要写“应当”、“必须”、“认识到”、“我们认为”等等,要让事实本身说话,要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胡乔木同志有一段话讲得很精采,他在1946年《人人要学会写新闻》里讲:“我们往常都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新闻知识》1986年第12期刊载了两篇文章,均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给文章下的定义。其一是岳鸣的《毛泽东同志论文章原理》(见第4页),其二是姚文华的《评论要素与写作程序》(见20页)。此外,我在由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文章原理初探》第4页上也见到上述说法。可是,我认真查阅了三遍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一文,竟  相似文献   

10.
在有些人的心目中,新闻是只有一天生命的易碎品;写过,登过,读过,就完成使命,从记忆中消失了。有人还说,新闻作品不入“选”,只见各种小说选、文章选,不见新闻选。事情果然如此吗?不!好的新闻,是有坚强生命力的,也是应当出集子流传于世的。读了李普同志的《开国前后的信息》,更加觉得这个想法有理。《开国前后的信息》,收集了许多一二百、  相似文献   

11.
《冯并专栏》是经济日报新春奉献给读者的“小礼物”。以作者名字命名的评论专栏,在我国尚不多见,堪称新闻界之新闻。《冯并专栏》开篇《先说“南蛮”盗宝》出手不凡,读来如嚼橄榄,很是醒脑。对于这种专栏尽管还有异议,但它毕竟为我国新闻评论园地吹进了一缕新风。笔者也爱磨笔头,偶有“雕虫小技”见报,也期望我国新闻评论能有一个飞跃。于是曾斗胆投书  相似文献   

12.
把新闻称为“易碎品”,这种说法还是有失公允。事实雄辩地证明,新闻的经典名作,可以影响几代人,在历史上千古流芳;也有不少精品力作,焕发出耀眼光彩,产生无法估量的作用。当然,由于新闻天天都在爆炸式地产生,“易碎品”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地市党报要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有责任感的新闻从业人员,应该让“易碎品”更有生命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把新闻都称为“易碎品”,这种说法还是有失公允。事实雄辩地证明,新闻的经典名作,可以影响几代人,在历史上千古流芳;也有不少精品力作,焕发出耀眼光彩,产生无法估量的作用。当然,由于新闻天天都在爆炸式地产生,“易碎品”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地市党报要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有责任感的新闻从业人员,应该让“易碎品”更有生命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人民日报》1987年10月6日、7日连续发表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改革阵痛中的觉悟》(以下简称《方位》、《觉悟》),受到广大读者的你赞和新闻界的重视,被人们誉为是一种新的新闻文体(体裁)。这是一种什么文体呢?《方位》与《觉悟》的作者这样说:“两篇文章,说是通讯也行,专访也行,评述性新闻也行,解释性报道也行。”他们把这两篇文章称之为“四不象”的综合写法。他们认为,先不要急于给这样的文体下定义,只要承认它们是新闻就行了。首都新闻界公认这两篇文章是新闻  相似文献   

15.
明洁 《新闻知识》2006,(6):55-57
有新闻学者说过,“不研究报刊(新闻)评论,就无法深入理解中国报刊(新闻事业)的历史。”①这句话还有一半,“不研究新闻评论,就无法深入理解新闻事业的灵魂”。离开了新闻评论,只能成为新闻职业学和技术学,无法成为涉及哲学、政治学、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文学等等在内的既边缘更主流的大学科。②新闻评论是专门传播意见性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体,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或存在的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③新闻评论的兴起,是近年来新闻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各个门户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的论坛,《南方日报》、《新京报》、《南方…  相似文献   

16.
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的灵魂、旗帜。它在整个新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是被大家所公认的。 新时期我们的新闻评论与“文革”时期相比,是大大的不同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与“文革”时期所不能同日而语的。但是,人们在看到这种进步时,也对新闻评论提出些意见,常听有人说:“评论没人看。”也有人说:“没人看,是因为尽说大话,抄文件。”还有人主张,评论最好不发大块的,多搞短小的、生动的文章。 这些意见不能说完全是空穴来风。他们也是在  相似文献   

17.
张颂甲 《传媒》2001,(5):53-55
从天津《进步日报》到北京《经济日报》,从22岁满头青丝到年近七旬办了离休手续,干了几十年新闻工作,写稿何止千百篇!新闻原是“易碎品”,时过境迁,大都如过眼烟云般淡忘了,再没有兴趣去回忆它们了,可是惟独有一篇稿子,因为当年“难产”,几经周折,反复修改,给我留下了深刻  相似文献   

18.
一、信息定格———新闻是流动中的一瞬当记者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追求。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虽然新闻是易碎品,但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要被时间之锤敲碎。我们读新闻史,回忆自己几十年…  相似文献   

19.
懂英语的都知道,leader这个词是“领导者”的意思,也是“社论”的意思。这个词的释义已经使“社论”的含义不言自明了,它是新闻舆论中的“领导者”——社论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这里想说的是广播新闻中的领导者——广播评论。广播要不要有自己的评论? 这是个应予肯定的老问题,虽然也有相反的意见。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小到人与人,大到国与国,总免不了出现种种矛盾和问题,随时会发生一些重大事件,作为党和政府的新闻舆论机构,对于大事,就要有个态度。对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评论的重要性,说法很多。有“旗帜说”、有“第一小提琴说”、有“眼睛说”等等,足见评论的不可替代。就广播评论而言,其自身的优势也显示了它存在的价值:与新闻调查、解释性报道相比,逻辑严密,更具理性思辩色彩;与“脱口秀”、“说新闻”相比,条理清晰,说理透彻,更具权威性。评点新闻、揭示真相,反映舆情、引导舆论,广播评论威力不可低估。所以,南京新闻台在发展老牌节目《大家谈》(早间)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