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星海 《新闻知识》2000,(6):39-40
今年,我回家乡陕西西府农村过年。一天中午,偶尔打开电视机.一个熟悉的面容突然映入眼帘──他依然是那样的风采,充满着火样的激情,面对记者的话筒侃侃而谈,如诗似歌,扣人心弦。他就是著名诗人、学者型记者、现任《深圳商报》新闻研究室主任的祁念曾……这幕场景是《宝鸡电视台》春节期间播放的专题片《西秦儿女闯深圳》中的一个片段…… 收看完这个节目.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呢?因为我与祁念曾同在宝鸡工作期间.结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师友之情。 祁念曾出生在杜甫的故乡──河南洛阳,他的家离杜甫诞生的地方仅几十里之遥,…  相似文献   

2.
当今改革开放年代.我们正致力于前人所没做过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探索”二字是颇富魁力的.探索精神理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特色的精神。所以,当我拿到祁念曾先生的新著《新闻探索与实践》以后一就以一睹为快的心情浏览了一遍。据我所知.这是祁念曾先生第12本著作了。前11部主要是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和学术研究文章,因为他是以诗人、散文家活跃在文坛的。尤其是他的诗作《延安,我把你追寻》于1993年荣获中国诗歌”菊花奖”,同时被收编进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小学语文第10册和六年制语文课本第12册.作为…  相似文献   

3.
观壶口     
我在兰州铁桥下看到过黄烟四起、翻滚奔腾的黄河,我在山西晋南看到过浩荡而又舒缓的黄河,我曾在宽阔的河面上乘船游览过黄河,我也曾在黄河岸边度过幽美宁静的夜晚,凭栏谛听黄河午夜的涛声,我曾经从东到西,或从北向南几十次跨越过黄河,应该说对黄河很熟悉了。但是认真说来,只是在我驻足观看了黄河的壶口之后,才算是真正看到了黄河,或者说真正认识了黄河。一次难得的机会,我陪穆青同志到壶口采访。他去拍摄壶口的照片,以便在他《五彩的中国》一书中收进壶口的雄姿,对我来说,这是个观察壶口的绝好机会。5月天气,晋南地区正值春…  相似文献   

4.
一九五七年春,朱副主席到沈阳来的时候,我曾跟随采访。当时,沈阳市委第一书记焦若愚同志提议,请朱德同志为我们沈阳日报题写报名,并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我。我向朱德同志提出这个要求,他一口就答应下来。四月二十四日,朱德  相似文献   

5.
祁念曾同志从遥远的南国寄来了他的散文集《岁月如歌》的清样,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20多年来的交往。20多年的风霜岁月真是如诗如歌,难以忘怀……那是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一个历史新纪元,共和国迎来了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从被“四人帮”关押了8年之久的人间地狱中出来,看到世上的沧桑巨变,不禁感慨良多。我首先想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我的关怀和教诲,特别是我在朱德总司令身边工作多年,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磨砺了我的青年时代。1941年,根据朱总司令的自述,我写成了《朱德将军传》20…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七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我和长江同志都在上海《大公报》编辑部工作。由于我们共同负责采访工作,曾坐在一张办公桌的两边办公。我们两人的分工是明确的:他负责战地记者的派遣与联络工作,我负责上海市内外勤记者和通讯员的安排、布置工作。他还兼任编辑部社评委员会委员,我还兼任本市新闻各版的主编责任。  相似文献   

7.
最早认识吴金印同志是在1990年前。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衣着简朴,爱讲真话。以后,我曾对他进行多次采访,每一次采访,思想都得到一次升华。于是,想写一篇长篇人物通讯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相似文献   

8.
在黄河后套平原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巴彦淖尔报》总编辑李廷岚同志来到招待所,对我们说:“这几天的活动太紧张了,明天是星期天,我陪你们去游乌梁素海,到那里可以放松一下身心。”我们愉快地接受了他的邀请。 第二天一早,我们乘车出了巴彦淖尔盟公署驻地临河市,沿着黄河北岸,往东北方向)奔驰而去。在车上,李廷岚简单地介绍了乌梁素海的情况。他  相似文献   

9.
四月的古城西安,杨柳吐絮,桃花绽红。我们应约沿雁塔路去一条小巷访问李沙铃同志。 早在50年代,沙铃同志就从事青年报刊的领导工作,后足迹遍布大西北,曾担任青海日报总编辑、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等职。在他主管省委新闻宣传工作时,我们常向他请教。这次我们专门采访他。他却谦虚地说,我年岁已大了,没什么可写的,要多报道那些年轻有为的同志。 沙铃同志放下手头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我想起了我的爷爷——一位曾参加远征军入缅参战的国民党抗日老兵.爷爷虽然离开我们已经15个年头,但他在世时给我们讲述他那难忘的峥嵘岁月,让我们后人了解了中华民族这段悲壮的历史,也了解了他从一名远征抗日老兵,最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并与胡耀邦同志结下深厚情谊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1.
今天,对于中国45岁以上的人来说,几乎每个人的经历都可以写一本书,一部电视剧,因为这一代经历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太多太多了。现在,当我看到祁念曾《新闻探索与实践》的书稿时,非常感慨:在几十年的风雨中他以执著的精神,坚韧不拔地探索着。无论是在“文革”的动荡中还是在工厂的日子里,无论是在执教的年月里还是在当记者的今天,他总是在想,在写,在探求人生、社会、艺术的真、善、美。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一代人来说经历就是一种财富。一个有志向的人生活在世界上,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以为是探索精神。这种精神,对于…  相似文献   

12.
记者随领导外出采访,是个辛苦活。没有上下班之分,随时随地都要睁大眼睛,竖起耳朵捕捉新闻。近几年,我曾先后跟随李铁映、王震、朱镕基等中央领导采访,跟随省领导同志采访的时候更多。每次接到任务,从进入角色到发完稿子,几乎是只要不睡觉就采访,只要采访就不睡觉,活象气象台的“全天候”观天雷达。1990年11月18日到22日,李铁映同志来河南考察,我跟随采访。头一天,李铁映同志在郑活动,第  相似文献   

13.
我说的周原同志,非一般记者。而是在60年代采写焦裕禄同志的新华社名记者之一。周原若不健忘的话,他可能还记得在“文革”的1966年初期,曾来河南省邓县(现改为邓州市)采访过。据我回忆,当时主要是调查采访在人民公社制度下,如何体现按劳分配问题。当时,我在县农委工作,县委领导要我陪同周原下乡采访。我俩虽相处时间不长,但他那种艰苦朴素的作风,至今使我难忘……。我们调查的第一站,是到当时黄庄公社槐树大队。我们是步行去的。住,即在大队部的两张破床上,铺的是已破的席片。盖的是又黑又霉的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党报通讯员,在乡政府工作。我们在农村基层工作的通讯员,采访是否受地区限制? 譬如说,能否到外乡或外县采访? 请答复。寒风寒风同志: 你提出的问题,其他通讯员也曾提出过。在城市工作的通讯员还提出,能否跨行业进行采访  相似文献   

15.
我说的周原同志,非一般记者。而是在60年代采写焦裕禄同志的新华社名记者之一。周原若不健忘的话,他可能还记得在“文革”的1966年初期,曾来河南省邓县(现改为邓州市)采访过。据我回忆,当时主要是调查采访  相似文献   

16.
当我阅读穆青同志《十个共产党员》一书时——尽管书中收录的文章在不同历史时期曾不只一次地读过,还是再次被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所深深打动。同时我又想,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文章?通过采访穆青同志,发现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人,也就是说有情人写出了有情文。因此,我还应当向书中没有写出而又力透纸背的第十一个共产党员——本书的作者、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记者之一穆青同志学习;不仅要学习他的采访方法和写作技巧,更要学习他  相似文献   

17.
我和泰昌同志,认识的时间,不算太长;接触的也不是太多。在一些文字工作的交往中,我发现他是一位很干练的编辑,很合格的编辑。他在工作上,非常谦虚。当今之世,不合格的编辑并不少,有的人甚至不辨之无,而这些人,架子却很大,很不谦虚。今年春天,泰昌同志对我进行了一次采访,就是登在本年  相似文献   

18.
杨尚昆同志是老一辈领导人中比较和气可亲的一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负责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活动中,得到了他许多的理解、帮助与支持,至今想来,对这位过世的老人仍心存感激之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尚昆同志由广东回中央工作后,担任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那时,每逢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开会完了之后,他总是把我们请到他的办公室或在人民大会堂的一间休息室中,亲自审阅我们的稿件,从不委托他人代劳。每次审稿,他的习惯是要我们把报道的消息一字一句地念给他听,遇到不妥当的地方,他就让我们停下来,与我们一起推敲,包括提法…  相似文献   

19.
1989年2月的一天,我去红霞公寓采访我国的第一代外交官姚仲明同志。采访的题目是:“中缅边界问题”。姚仲明同志是我国第一任驻缅甸大使,曾担任中缅边界谈判中方首席代表。这是我第一次采访,而且采访的是一位名人。为此,我事先作了一些准备,读了一些有关资料,然后列出了几个采访时要问的问题。我来到红霞公寓,见到了姚仲明同志。这是位和蔼的长者。姚老已经知道我的来意,一见面就热情地开门见山地问我想知道  相似文献   

20.
接到编辑部的采访任务,星期三我打电话与温济泽同志约采访时间,没想到,温老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星期四《当代新闻学》编委的同志们到温老家中谈话;星期六温老要准备去山东参加全国科普创作协会理事会;星期五能见我,但只能是上午,下午还要接待中国报刊报记者的采访。真够忙的。温济泽同志从1943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部工作开始,至今已经历了43年的新闻生涯。43年,他涉足报纸、通讯社、电台、新闻教育领域,是新闻界少有的全能手。他曾是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