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会议新闻是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还是党报重要版面的"重头戏"。如何做好会议新闻的报道,一直是困扰各媒体新闻记者的一个问题。因为一篇好的会议新闻不只是人们想象中——开个会,拿份材料,回报社抄抄材料,最后检查一下出席会议的领导人名单有没有漏报,排序有没有错误那样简单。面对同一个会议,如果记者泛泛地报道会议,就会流于形式,流于空洞的说教。这些陷入"程序化"的报道,往往千篇一律,稿件标题甚至是内容都很容易与其它媒体"撞车",结果就是让  相似文献   

2.
新闻记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充当什么角色?似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了,可在近几年的新闻实践中,越来越感到这是一个问题。由于日常管理中采用传统的条线或块面分工,日积月累,使记者不知不觉中角色错位,不自觉地成为条线群体的代言人。一个记者常年累月地跑一条线或块面,有利于熟悉这些条线成块面的情况以搞好报道,但同时也容易造成一种从这些条线群体的角度出发的思维定势,使认识有局限,判断力下降,报道易片面。这一现象给新闻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新闻报道要求客观全面,可是记者成为条线代言人后容易站在条线的立场…  相似文献   

3.
正新闻写作是新闻记者的日常功课。采写出有价值、有意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好新闻,是每个新闻记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如何提高新闻写作能力,使自己的新闻稿件从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引起共鸣,应重点把握好新闻语言、新闻敏感、新闻视角、新闻影响"四个基本点"。熟练的新闻语言新闻界的前辈们经常开玩笑说,从事新闻工作,进行新闻写作,学历太高其实是浪费,小学四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  相似文献   

4.
林森 《视听界》2002,(2):23-23
提起新闻敏感,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仅仅把它和新闻记者联系起来。事实上,广播电视编辑有没有新闻敏感,是和新闻记者同等重要的,有时甚至超过了后者。记者常常在事先想点子,即靠自己的新闻敏感去捕捉、采写新闻。编辑则常常在事后想点子,即靠自己的新闻敏感去鉴别、挖掘新闻。他们常常面对  相似文献   

5.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包括电视记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有些电视记者花很大功夫抓来的线索和题材一般化;而另一些同志花功夫不大,却能抓到新闻价值大的线索和题材。这就看出记者水平和眼力的高下。新闻敏感是一个记者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政治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政治敏感的强弱。作为一个电视新闻记者,对当今社会强调什么,反对什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这就要求记者认眞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经常关心形势、任务和社会动态,使自己具有较强的政治洞祭力,能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敏感地捕捉到那些容易被人忽视,但又最能体现党的政策,事关全局,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好新闻。今年春节过后,中央电视台在《新闻  相似文献   

6.
对于报纸来说,提倡写现场短新闻,不仅是活跃版面的需要,也是使报纸贴近群众的需要。有人说,现场短新闻应该使读者如经其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也就是强调现场感的重要。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认为应从五个方面去努力。思维要敏捷。采写现场短新闻,除了要有新闻敏感外,还应有独特的视角。有些新闻记者可以提前获得信息,有一段从容的准备时间。但记者无意中碰到的突发性新闻,就不容许记者有一个准备过程。记者必须随机应变,于转瞬之间迅速调整和部署好自己的采访意图,  相似文献   

7.
1988年,我开始从事专职新闻工作,至今7年了.党委机关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办好党报很不容易.为了加快对党报的认识,我从积累入手,分类积累了党报的消息、通讯、言论等资料,借个拐棍走路.这几年和报社的记者都熟了,借送稿和记者来采访的机会,从他们那里获得不少信息,知道报纸最需要什么.尔后有针对性地去抓新闻,这就提高了命中率.摘录社论要点,一个论点就是一个新角度,抓得准就上得快.所以这几年比较清楚报纸的发稿动态,对党报有了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8.
党报记者采写新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燕 《新闻窗》2011,(3):34-35
作为一名党报的新闻记者,如何能使自己采写的报道有深度,有角度,并能引起良好的社会作用?我认为这与在采访中,记者采用的采访技巧和采访后的写作紧密相关,一篇好的新闻离不开采访前的准备、采访时灵活的方法、采访后角度的选取、主题的提炼几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吃苦精神的培养和造就,这对我国老一代新闻记者来说,并不是什么新提法。而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曾为新闻工作者当作基本功、必修课的老传统,如今却成了一些记者的新问题。由于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作为“第一传媒”的社会地位日益显现,一些记者往自己头上套的光环也逐渐膨胀起来。他们的自我感觉过分良好,自觉不自觉地陷入“电话中来,请帖上去,车轮中来,酒席上去”的怪圈。他们对“脚板子底下出新闻”、“淘尽泥沙始得金”之类的新闻格言似乎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那么,在“有人便有大哥大,有路必有小轿车”这样交通通讯非常发达的今天…  相似文献   

10.
谈到新闻敏感,人们总自觉不自觉地仅仅把它和新闻记者联系起来。事实上,新闻编辑有没有新闻敏感,是和新闻记者同等重要的,有时候甚至超过了后者。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党报摄影记者,经常要承担一些指派的重大采访任务,这些任务往往是一些题材重大、读者关注、带有很强的导向性,在新闻界也称之为规定动作。一般人看来,在这些采访中都不易出好照片,其实不然,只要记者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指派任务中也很容易出精品。 新闻摄影用独有的形象报道方式,承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任务,这一鲜明的特点在各级党报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也正是因为这一鲜明的特点,才有了党报新闻摄影记者要完成许多规定指派的报道。 近些年,很多在党报工作的摄影记者都在说,“规定动作”太多,而获奖的又多半不…  相似文献   

12.
新闻必须真实准确,这是新闻的基本规律,也是党报和党的新闻工作者不可动摇和背离的原则。可是这些年来.有的记者和通讯员写出了一些假新闻,人们看到一篇假报道,往往怀疑报纸上的其他新闻也不是真的。这样不仅使新闻起不到正确舆论导向、激励人民和警示、监督的作用,而且严重影响党报的信誉,直接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所以,真实是党报的生命.我们决不能对此有丝毫的疏忽。所谓新闻必须完全真实,主要包括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名、事件等都要真实可靠,新闻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包括事情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语…  相似文献   

13.
刘姝媛 《新闻传播》2009,(10):44-44
战线记者是专门对某领域、行业进行采访的记者,是相对于社会新闻记者而言的。由于有固定的消息来源,战线记者比较容易获得新闻线索,但是也因此而束缚手脚,使采写的新闻死板、生硬。  相似文献   

14.
苏辉 《新闻知识》2006,(8):76-76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省份,作为党报,经济新闻的生命力更是与时俱进,每个经济动向和一个个系统化变动的数字和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进程、状态、指标构成反映全省整个经济发展状况的窗口,也使我们记者有了因数字变动而产生的经济新闻和许多新的话题。经常看党报读者会有一种感觉,报纸上的统数字从客观上使读者感到枯燥和沉重,特别是有关数字和一些抽象的预测,因为缺乏可读性,很容易使普通读者厌倦。为此,要求记者在报道统计新闻时,要不断提高统计新闻的可读性,使统计报道能够吸引读者、拥有读者,缩短与读者的距离成为从…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电视新闻记者需要有强大的新闻敏感性,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记者。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记者需要通过有技巧地报道新闻,通过有感染力和有说服力的事实,结合镜头感染观众,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这不仅是体现新闻价值的必然要求,也是展现记者综合素质的途径。因此,电视新闻记者需要从平时的积累中不断掌握知识,博学好问,提高对新闻的判断能力,培养敏锐的新闻嗅觉。  相似文献   

16.
当记者的人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追求。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虽然新闻是易碎品,但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要被时间之锤敲碎。我们读新闻史,回忆自己几十年间的阅报经历,还是发现会有一些新闻作品留…  相似文献   

17.
新闻记者的风骨,既有思想作风、采访作风,又有作人之骨,文章之骨,说到底是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记者应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作“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记者。作人不要有软骨,对上不要有媚骨,对下不要有傲骨,这就是笔者认为记者必备的风骨。三者互为条件、互相补充,缺一不可。三者兼备,才能堪称名副其实的新闻记者,才能使记者的人品新闻作品谐调统一,光彩照人。   记者不要有软骨。——骨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部分。骨头,骨气也,即做人应有的正气,浩然之气。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强化自己的骨,善养吾…  相似文献   

18.
在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基金会主办的记者进修班第一次集会上,负责人西蒙斯告诉大家:加拿大与日本政府曾打算邀请这一届进修班的全体记者去访问,一切费用由它们负担。但他没有接受,因为记者受了人家的款待,写起文章来,难免会影响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是违反美国新闻职业道德法的。当时我们听到美国有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法,真觉得是个新鲜事。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在我们的印象中,只模模糊糊地感到,似乎美国一些记者大都是搞“人咬狗”这一类耸人听闻或黄色新闻的,那里会有职业道德?一些美国同行知道我们对这问题很感兴趣,就详细向我们介绍情况,并推荐我们看有关的书和资料,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时政新闻部门一直是报社的重要采访部门,一张报纸的重要新闻也多出自时政新闻部,因此,多数报社对时政新闻记者的要求都比较高。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时政新闻记者,如何能写出好的时政新闻,笔者就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时政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四个"基本点",拿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读后能有些许收获。耐心多一点时政新闻记者写的最多的就是会议新闻,会议新闻大同小异,多数都是有材料提供、有重要领导参加。跑时政新闻时间长了,记者也都找到了自己工作的"窍  相似文献   

20.
闾丘露薇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新闻专业主义,是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和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它要求新闻记者对自己所承担的特殊社会角色以及履行的历史使命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意识,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做,而传媒的形象则是新闻人这种自觉意识外在的人格化体现。一个新闻记者,只有将自己的职业与整个时代的历史潮流融合在了一起,才能有资格去实现这样一种专业主义的理想。综观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一次次成功采访报道的背后,正是一种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诉求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