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旧闻为新闻,有三种方法: 一、以新近发生的事实为由头,把它与过去发生的同类事实链接起来 变的要点是,新闻由头的时间要素应遵循“最近点”原理。“最近点”即所选择的时间要素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时间最近的,最好是“昨天”或“今天”发生的,如果不是则最好点明具体发生时间。新闻由头非常忌讳时间上的模糊性,如“改革开放以来”,“年初以来”等等抽象的时间概念,时间久就不成其为新闻由头。  相似文献   

2.
展开一些企业报的新闻版。随意创览一条条消息.“近年来”、“上半年”、“最近”等现代新闻报道中最忌讳的不确切词语频频进入视线。这不仅大大削弱了新闻的宣传效果.而已使读者尤如吃了隔夜的馒饭.产生一种陈旧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消息写作中在运用时间要素上违背了“最近点”原理所致。所谓“最近点”.即新闻事件发生的最新时间。有的事件虽然时间不太新.但作者可以去找“新闻由头”,巧妙地引出最新时间。从一些企业报目前刊登的消息来看,违背“最近点”原理的突出表现为:用一段而不是用具体时间表示何时要素。例一:近年来,…  相似文献   

3.
由于广播是听的而不是看的,一瞬即逝、不留痕迹,不便反复研读。因此,广播新闻的写作有着自身的特点。迅速及时广播比报刊、通讯社特别优越的是随时都可以把新闻传播给听众。广播新闻应该尽量避免那些时间概念模糊的“最近”、“前不久”、“连日来”等词句,而要求写明具体时间,“今天上午”、“七月×日下午”,甚至几点几分。例如在国庆节前天晚上,在浙江侨乡青田县的城西小学,举行灯会游行,当记者在街上观看到丰富多彩的美丽彩灯时,立即赶写出一条新闻。当时正值晚上8时,县广播站还在播音,这条“城西小学举行灯会游行”的消息及时地播了出去以后,听众纷纷上街观灯,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新鲜形象由于听广播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所以一般理论  相似文献   

4.
导语应彰显新闻价值讲究语言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语是消息中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导语的定义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如下定义较为恰当:“导语是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表述新闻最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性或诱惑力的消息的开头。”[1]正因为“导语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和亮点,它将新闻关注集中到一个点上”[2],所以,导语写作说是消息写作的重中之重,比如美国威廉·梅茨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美国报业巨子赫斯特则这样告诫他的记者:“千万记住,如果你写的第一句话打动不了读者,也就没有必要写第二句了。  相似文献   

5.
周易 《新闻知识》2003,(11):48-48
写好人物新闻,是新闻短下来、精起来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物消息是近年来被许多媒体忽视的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如何才能写出有影响的人物消息?笔者认为要过“四关”。 “体裁关”——同一新闻题材,能用人物消息处理,一定不要拉扯成人物通讯。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短见长。 一些记者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  相似文献   

6.
时间是组成新闻的关键要素之一,但笔者发现,在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报纸的消息中常见“最近”一词,模糊了时间概念。笔者翻阅了某报的一个月的新闻版,粗略统计了一下,就发现有十几处新闻的时间概念是用“最近”一词代替的,  相似文献   

7.
对于新闻写作,确定题目后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占有材料。材料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写作之际,材料是表现观点的“支柱”。占有材料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去充分地占有材料呢?对于记者来说,采访是占有材料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记者是否开动脑筋,善于挖掘获取充分的材料,决定了采访的成功与否。有一句话,“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记者要腿勤、脚快,要奔波出没在一切新闻的现场,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到鲜活的材料。“腿勤、脚快”,是记者不可缺少的素质,但笔者以为这还不够,记者还要“嘴勤、心快”。采访中要多动嘴,善联想,“多多益善”亦是获取材料的一条法则,这对其后的新闻写作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1998年5月,《中国记者》杂志传出令人忧虑的消息:去年中等城市党报研究会举办的短消息大赛,报送的参评作品中有ZO.3%的作品里没有标明时间要素.有37.4%的参评作品标出的时间要素模糊。据说.参评的123件作品是35家报社送评的,如按发十送一进行推论的话,应是从千余件作品中评选出的。作为参评作品,对时间要素的处理尚且如此,就莫说平时所刊发的新闻了。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近”指的就是时间要素,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新闻及时性。客观世界的变化常令我们目不暇接,作为反映客观事物最新变化的新闻,只有不断…  相似文献   

9.
陈朝旋 《军事记者》2006,(12):52-52
“本报讯”或“某通讯社某地某时电”分别称为“讯头”、“电头”,统称“消息头”,是任何新闻消息的起头第一笔,是消息这种新闻文体的标识,是新闻消息的外在特征。笔者认为,“本报讯”作为立足“本报”的讯头基本格式,在网络时代需要改造、变革,向“某报(报名)讯”的电头格式靠拢。理由如下:1.网络令报纸的信息产品——新闻文本流动起来,报业组织趋于“通讯社化”从信息采集、生产的角度看,通讯社是信息采集组织和信息供应组织,其新闻产品是向信息终端处理组织如报社提供的,因而电头首先要标注发稿主体,其次标注发稿位置和发稿时间。电头具…  相似文献   

10.
消息是新闻的主体,是报纸最显著的标志。在各种新闻体裁中,消息处于决定报纸优劣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写消息是记者必须具备的能力。然而,近些年在办报和读报当中,发现了消息写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亟待改进的问题。会议消息突破少现今,翻开报纸,会议消息繁多,尤其是头版版面,几乎全被会议消息占有。新闻教科书上新闻的分类本没有会议消息这一项。按新闻教科书上的分类,会议消息应属于动态消息,即“新近发生的事件”。新闻写作,尤其是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是用事实说话,及时迅速抓住事物的特点,主题集中,简短生动。遗憾的是,许多会议消息的…  相似文献   

11.
“本报讯”或“某通讯社某地某时电”分别称为“讯头”、“电头”,统称“消息头”,是任何新闻消息的起头第一笔,是消息这种新闻文体的标识,是新闻消息的外在特征。本文探讨新闻大课题中一个具牵动效应但极易被忽略的课题——新闻文本写作中.消息头的处理艺术及革新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于为苍 《新闻界》2005,(1):110-111
消息中的细节是指那些来源于新闻事实中的具有新闻典型意义的细小情节,记者常常通过对细小情节的特写性描绘,使新闻对象栩栩如生,逼真传神,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最佳的新闻写作包括一整套技巧,它们使事实、概念、思想、感情的发布变得平易流畅,水到渠成。”消息写作使用目击式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消息的现场感和真实性,提升消息的新闻价值,凸显消息的主题内涵,同时也折射记者的新闻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13.
律德成 《新闻三昧》2008,(10):23-24
在新闻五要素中,“何时”这个时间要素非常重要,常因这个极其关键的要素,决定一条新闻有无价值或价值的大小,这也是新闻与旧闻区别的重要标志。如上个月发生的事,应当是旧闻了,可为了勉强发稿,在时间要素上稍加变通,把上月的某某日,改成“日前”或者“最近”等模糊词语,  相似文献   

14.
新闻时效作为新闻价值的重要组成要素.与新闻价值的大小息息相关。作为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在把握新闻的“新、快、早”等方面下功夫。还要练就“慧眼识金”的本领.注重从形式上看已经快起来的“新闻”背后.是否潜藏着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并要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分析和澄清。比如。围绕新闻时效中“及时报道不等于及时指导”“明确的日期不等于明确的时间概念”“是时机不等于是新闻”的三个关系,就有必要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5.
记者的责任是负责真实地记录所见所闻的、具有新闻性的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则消息,只要记清楚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即新闻五要素),如实地反映记者听看到的新事件,就算是一篇完整的新闻稿件了。 然而现实社会是复杂多样的。有时,信息(包括新闻背景资料)的提供者无意或出于某种动机或目的,展示给记者的只是新闻事件的一种貌似真实的表象,而隐蔽或剔除了其中的部分信息甚至是影响新闻受众  相似文献   

16.
赵秉新 《记者摇篮》2008,(12):62-63
新闻生产通常要求操作者(包括采、编等多环节相关人员)付出大量艰辛的调查研究,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是用事实说话,时效性、准确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然而,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新闻作品会把“日前”、“最近”、“近日”这类表示时间的模糊词放在稿件的最前面,还有些新闻作品会用“某某”这样的词代替一些必要的新闻要素,  相似文献   

17.
时下,诸多报刊、电台和电视台开通了“新闻热线”,将第一手的新闻送给广大受众,较好地发挥了新闻快捷迅速、关注热点、涵纳百业的特性,深受百姓的欢迎。然而,在通过“新闻热线”报道的消息中,有些却过于讲究“快”和“热”,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忽视了新闻的其它要素,大大地削弱了新闻的可信度,有些甚至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重快不重真。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有些消息或者是谣传,或者还没进一步确认,有人就捕风捉影,打给“新闻热线”。有的编辑记者讲求速度,没有进一步核实就编发了。这样做不仅落下笑柄,还容易  相似文献   

18.
“短”是新闻的“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新闻学会等单位发起短新闻比赛,我应《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之约,在“报人评报”专栏就短新闻的话题理论几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媒体所传播新闻信息的全部,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漫画等所有新闻体裁。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本文讨论的短新闻即指消息。消息是新闻的主力军,是媒体运用最广泛、最快捷的新闻发布样式。就某一新闻事件的传播而言,消息不仅起着打响“第一枪”的重要作用,而且是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各个重要关节点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西方的消息,与我国的消息一样,是对新闻事物的迅速及时、简洁明快的报道。由于对新闻基本要素的交代重点不同,西方的消息又可分两种类型:纯新闻和解释性新闻。纯新闻与我国的动态消息相似,即采用精练的语言对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所进行的报道。纯新闻虽然要求交代何时、何事、何人、何地、何因、怎么样等新闻六要素,但其报道重点在何事这个要素上,而对何因的交代比较简略。解释性新闻虽然也会涉及上述诸新闻要素,但报道的重点在“何因”这个要素上,即通过对新闻事件产生的原因的挖掘和交代,揭示事件产生的原因,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即更深层次的新闻事实。解释性新闻同样属  相似文献   

20.
尽管消息有多种多样,写作也各有差异,但是不论写好哪类消息,都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要求: 其一,应具有新闻的要素。所谓新闻的要素,一般是指“五要素”,即在一条消息里应写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和为什么,这样才能把报道的事实交代清楚.读者看到它便明白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和为什么。这五要素的每个英文单词,都以英文字母W开始,因此在西方新闻学上又称它为“五个W”。早在1945年的战争年代,我们党中央的报纸——延安《解放日报》就以《从五个W说起》为题发表过一篇社论。那篇社论专门论述消息写作中五要素的作用,认为这五要素“犹之乎人的头脸必须有耳、目、口、鼻一样。缺少了一件,就会不成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