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社会有机统一的生态思想,仔细探究便能找到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异化消费的根源,异化消费的直接原因在于违背了人与自然发展的规律,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异化,要消除异化消费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共产主义才能消除消费异化,消除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带给人类丰裕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现代人类面临诸多的生存矛盾,走向全面异化:理性异化、人与人关系异化、消费异化等。资本主义制度下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和财产的私有制是异化产生的社会根源。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人关系和谐,建立合理的生存方式,现代人类才能逐步摆脱异化,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人的关系决定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异化的根本原因;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告诉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昱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5):23-24,48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人的异化表现为大多数被剥削的无产阶级和少数资产阶级,为此马克思曾呼吁无产阶级革命,并构想了人可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自垄断资本主义以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构成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但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仍然是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所有制形式,人的异化并没有被扬弃.彻底扬弃人的异化依然要通过彻底扬弃私有制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巴黎手稿》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即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相统一,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劳动是其统一的纽带,人的有机身体与无机身体相统一,是人生存发展的现实法则;内在的尺度与外在的尺度相统一,是人利用自然界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只存在异化劳动,这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扭曲的深层根源.为了从根本上恢复人与自然的天然关系,必须扬弃异化劳动,从源头上解决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6.
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十分丰富,同时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成为社套最突出问题的时代,马克思前瞻性地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社会根源,从而指明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结合的共产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提出共产主又社会要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两方面的含义.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包含人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成为自身的主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要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消灭旧式分工.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对象化的知识力量。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异化现象日渐明显,人的异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讲,科技异化是科学技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科技的资本主义运用是科技异化的根本原因。科技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影响,科技发展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身,科技异化会对人的全面发展带来阻碍。只有扬弃科技异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人得到全面发展,科技异化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全面发展?对此,马克思、恩格斯都曾作过较为系统的阐述。毛泽东同志也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由于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造成了劳动者的异化。人变成了畸型的人,是人的异化。只有在消灭了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人性才能复归,个性得到解放,人才能自由地全面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进步中获得彻底解放的最高理想。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应该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沿着一定的逻辑思路展开的,其中理论前提即立论依据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二重性,即人对自然而言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理论中介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理论指向是共产主义状态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