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三国志》及裴注中的语气副词“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志》及裴注中语气副词"其"主要表示命令希望等祈使语气,其次为推测判断语气、反诘语气等。这与《左传》中"其"主要表示推断、反诘语气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借此可以看出语气副词"其"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用法变化。  相似文献   

2.
赵长才先生在《上古汉语"亦"的疑问副词用法及其来源》一文中介绍了"亦"表疑问语气的用法,并认为表疑问语气的"亦"是由它表类同的"也、又"义在疑问句特定语境中直接虚化来的,①这使我们对"亦"的意义用法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但笔者在赵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先秦文献疑问句特别是对较早出现"亦"的疑问语气用法的《论语》和《孟子》的考察,对疑问副词"亦"的来源,有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东汉译经中"已"为研究对象,将其与同时代的《论衡》作比较,通过分析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东汉译经"已"的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的句尾语气词"乎"有诸多用法,基于此,旨在对《吴越春秋》中句尾疑问语气词"乎"进行穷尽性描写,以说明本书中"乎"表示反诘语气的用法。  相似文献   

5.
汪梅枝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4):44-44,45,62
从字序角度看,《论衡》中有一部分反义相成词是同词素异字序的,它们可区分为两类:一是字序AB式和字序BA式在《论衡》中同时出现的;二是与现代汉语中的AB式相比,在《论衡》中只有BA式的。它们的特点应该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论衡》中语气副词共85个,主要分为4种:表肯定、表推断、表疑问、表特点。其中大多数上古已出现,占77.6%,中古也产生了部分新词新义,占22.4%。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张孔目智勘魔合罗》中的"来"语义丰富,用法多样,在对其进行穷尽性统计考察的基础上,分析描写了"来"的不同用法,发现"来"作为实义动词和趋向动词的用法所占比重最大,作为语气助词所表达的语气十分丰富,作为动态助词和事态助词的用法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但依然保留在亳州方言中。  相似文献   

8.
谷峰 《中国语文》2015,(3):230-239,287,288
一般认为"都"的演变路径是:名词"城邑"义→动词"聚集"义→全称量化副词→加强语气副词。有些学者认为副词"都"演变方向是:语气>量化,理由是东汉语料里"都"有语气用法,它的出现早于量化用法,汉魏六朝时期副词"都"的语气用法占多数,量化用法占少数。然而本文核查了以往研究中常引的例句,发现这些被认为是语气副词的"都"其实是量化副词。东汉的43种语料中"都"没有语气用法。语法史研究应该借助分布搭配、前后文、异文、异译、梵汉对勘等多种资料复原古人遣词造句的用意,不能凭现代人的语感臆断。  相似文献   

9.
自卢以纬《助语辞》开始,大多虚词专著都习惯于将"耳"、"尔"连在一起说明,认为两者的用法较接近.不少学者认为"耳"、"尔"同义通用,表示限制语气.但实际上两者来源不同,先秦时期的用法也不尽相通.这一点邦锡良先生1989发表的《先秦语气词新探(二)》一文中就已论及,但其后的论文、专著中均未见讨论.本文主要就《孟子》中的"耳"、"尔"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用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莫非"、"莫不是"、"难道"辨析——兼论三者的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历时的角度对语气副词"莫非"、"莫不是"、"难道"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考察,从共时的角度对三者进行了辨析.发现三者在现代汉语中虽然是同义词,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并非完全可以替换,它们的具体用法及所表达的语气等方面都有差别.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层面上看,将《春秋左传》中提供关于"盟"的诸多例证进行归类、对比、总结,可以探讨先秦时期"盟"的内涵、类别等方面的问题。先秦时期"盟"有着"告其事于神明",以超自然的力量见证、约束订盟的双方共同践行盟约的内涵。同时,根据《左传》中表述的盟的目的性,可以将先秦时期的"盟"分为"为两国通好而盟"、"为了攻打别国而盟"、"为促成他国间的友好而盟"、"为了自保而盟"。  相似文献   

12.
高职教育之本是其二重属性——"高教性"与"职业性",片面强调"职业性"只能是劳民伤财的急功近利,是失之健康的畸形发展。目前需要解决的就是二重属性问题,把"高教性"融入"职业性"中,使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若此,提高"育人""成人"教育水平,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才会形成一个健康完美的高职教育。  相似文献   

13.
基于赫拉克利特的残篇,尝试从认识论的角度对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做出一种合理性的解读。首先,从两个角度对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进行解读,指出人通过智性认识的是一种可被言说的属人的逻各斯,这样的"逻各斯"是基于人的认识能力的一种"有";源初性的"逻各斯"本身是不能在属人的经验界限内得以认识的,正如赫拉克利特在残篇中所描绘的这是"那智慧者"的逻各斯,是一种作为万物之所以有的"无",其自己展开自身又返回自身。那么对"逻各斯"的认识也就陷入了一种困境。接着,通过分析表明在认识论中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对源初性"逻各斯"认识的思维有限性即人的有限性是产生这样的困境的根源,其最为直接的也就表现为人的可"思"却不可"言说"的尴尬困境。最后,对人的思维有限性即人的有限性这一问题以及如何才能规避这一有限性从而直面"逻各斯"本身做出尝试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休闲是"成为"的过程,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休闲哲学强调心灵的自由与生命的超越。文章从主体性、日常性、勿执性、有时性四个维度探讨禅宗的休闲哲学。禅宗指出,"本性即佛"、"自净其心",使个人通过对生命本性的认识,以自我对生活目标的设定与行为方式的选择为途径实现身心的解脱;"平常心是道",将理想与追求外化于人的日常生活,实现随缘人生;"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处于日常事务之中又不执著于妄念、杂念;"日日是好日",瞬间即永恒,全心于当下,在生命的分秒中感受休闲。  相似文献   

15.
任何文本都是文化的产物,都蕴含了一定的意识形态。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我们的思维方式都因之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冲击,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仅要提防"技术崇拜"在文化领域的渗透,更要警惕尼尔?波斯曼所说的"技术垄断时代"的到来。当技术向文化发起"进攻"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找到"技术崇拜"在人类意识形态中的隐匿之处!通过对《2012》进行文本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影片在叙事结构、符号象征、情景再现、人物角色等方面所蕴藏的意识形态偏向——一种对技术的崇拜!  相似文献   

16.
评价理论由J.R.Martin创立,关注语篇中可协商的各种态度,涉及情感的强度和价值溯源、说服读者的方法。评价作为人际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态度意义。要实现语篇中态度的传达,先要“自下而上”判断态度再现的“忠实”性;同时要通过“自上而下”审视评价基调的角度来看原文与译文文本类型是否一致,以及在语域层面上是否做到了“忠实”。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在强调"通识"教育的体制规范中,淡化了专业教育,甚至远离了我们热衷的"现代文学精神"。教学实践的事实证明,单一的"知识"传输、"能力"培养、"文学性"教育,有违时代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向重视公共话语意识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18.
《汉志》所载《高祖传》十三篇亡,但其轶文多存在类书、汉代文集及史书中,本文着重从这些类书和文集中勾辑出《高祖传》之轶文;其次,探讨传、纪、起居注、着纪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高祖传》以及与其并列出现在《汉志·儒家类》的《孝文传》同《穆天子传》一样皆是起居注类。最后,探求《高祖传》的目录编次问题,对于这个前人多有争议的问题,根据对辑出的轶文进行分析,认为《高祖传》以及《孝文传》乃是从《汉志·春秋类》中《汉着记》裁篇别出的,是一种别裁之法,而非班固的讹误。  相似文献   

19.
"傩仪"是甘肃傩文化中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重要环节,它们以不同的规模出现,小到庄院的打醮活动,大到"会首"的请神活动,都以肃穆庄严的格调表达出"礼"的性质,几乎成为任何一种傩活动的必备前奏与法定开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乎是一个纯粹的男性世界,当我们从性别社会学的视野去分析整个过程时,会发现,女性禁忌几乎与傩仪发挥基本功能的过程中相伴始终,而其次生功能则又纠结着女性诸多的社会诉求。  相似文献   

20.
关于"X比Y都W"句式,学者们关注得不够。该类句式从比较后项的形式可以分成三类,通过类型分析,从而延伸出"都1"式句的句法限制和语用制约,并在某些方面将"都1"式句与典型的表示比较的"比"字句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