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节刚过,喜讯临门.一上班就看到《中华新闻信息报》1月25日一版刊登的一则令新闻界为之感奋的消息.这条消息说,去年12月24日,湖北省委书记、省长贾志杰在省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发表讲话,《湖北日报》记者根据有关领导同志的要求,写了一篇长达3400多字的稿件.稿件送审时,贾志杰在发稿单上批道:“我  相似文献   

2.
西湖真是浓缩了一部激荡的百年史,我很想把这本书叫做“西湖版”百年中国史,就是试图以西湖为平台,围绕着西湖边走过的、与西湖有关的人事重新认识这段风雨苍黄的历史。这一百多年的中国正处于摆脱“衰世”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3.
葛娴 《湖北档案》2006,(3):43-44
受党派遣任蒋经国"私人秘书" 1937年冬在南昌时,余致浚(当时用名葛洛)就已经认识蒋经国了.当时,他在南昌政训处的"政训大队"学习,蒋经国来大队演讲,讲的大多是自己在苏联锻炼的故事.葛洛早已知道一些蒋在苏联的表现,所以对蒋很感兴趣.蒋来演讲时,穿的是士兵服装,腰束短皮带,灰布绑腿,穿双布棉鞋,引起听讲者很大好感.  相似文献   

4.
“含金量”这个词,近年来在新闻界使用频率比较高。认为某一件新闻作品很好或者能够创优获奖时.就常常说“含金量”比较高。那么,“含金量”到底是指什么?都“含”哪些“量”?笔者试从消息这个新闻的主体切入,作些探讨。所谓消息的“含金量”,是指这条消息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大小或高低。这是从内涵上来讲的。一般来说,具有“新闻”和“宣传”双重价值的消息,其“含金量”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而从外延上来讲,消息的“含金量”,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新闻合且”(这里的“新闻”特指新的信息)。一条消…  相似文献   

5.
载体元与信息元的关系载体不是汽车、火车,没有规定的“载重限量”.但是,每一载体元所载的信息元又确实是有限的.如果载体元和信息元完全相容,就会出现记者和读者的“共振”,当然会出现最佳报道,如同我们前面举过的例子.但我们常常会在报道中发现:载体元和信息元的结合是不相容的. ①有载体元无信息元. 我们先看这一篇报道:“××自治区首届青少年爱祖国爱宁夏专题邮票,前不久在××市青少年宫展出.参展的57名回、汉青少年共展出中外邮票204框、1082个贴片.其中第二课堂学历史、和平、健康——人类的共同心愿、邮票上的中国医疗卫生等专题邮集获一等奖.”这条130字的消息,分量自然不重.这是因为作为载体的三要素,它只具有事实本身(办邮展).它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读者的关系程度这两条要素的值太小.  相似文献   

6.
黄家雄 《新闻前哨》2003,(10):66-67
一、获奖消息作品叙事特色的散点透视 本届获奖消息作品选材典型、事实重要、手法得当、特点突出,从新闻叙事的特色来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本的运用与选择的题材相宜,题材新颖集约化,有形可量,新闻信息传播的含量丰富,消息味浓。 提到消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时间快速。是的,这是构成消息文本的第一要义。从质地上考察,时间快  相似文献   

7.
杨敬 《新闻三昧》2004,(11):36-37
在报纸上出现的各类新闻报道中,最生硬无趣的要算是会议消息。尽管会议消息常常是重大信息的来源,任何报纸都少不了,但是如果在量上没有控制,就会让读望而生厌。这一点在行业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何学元 《新闻界》2003,(3):61-61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导载体,是传播信息的快速手段,也是记者、通讯员的常规武器。一篇消息,不仅要有深刻的主题引导读者,而且要有很强的可读性吸引读者。怎样使报纸版面上的消息活起来,让读者喜闻乐见?我在20多年的报道实践中,采取抓特点、找亮点、碰热点,寻求共振点,写出消息的味道来,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抓特点,写出鲜味来。特点即事物的特殊性,也就是个性,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个性。采写一条消息时首先要考虑,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这篇消息的个性、特点,把焦点聚集到这一个性亮点上,集中笔墨写出它的…  相似文献   

9.
在第2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扬州日报2011年3月8日上的《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一稿,荣获消息一等奖.作为地(市)级报纸的消息作品,能够摘取"中国新闻奖"的最高奖项,必然有它的不寻常和独特之处.这篇稿件的主要独特之处在于下述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消息写作的经验告诉我们,背景材料往往对新闻事实发生或发展的历史、环境和原因进行说明。它又能解释新闻事件发生或人物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为烘托和表达报道的主题服务。因此,写消息要交代必要的背景,正是让读者全面地、发展地了解报道的事实。由此可见,背景在消息中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而是烘托报道主体必需的内容。概括起来说,背景材料在消息中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主要有如下种种:其一,人物背景。这类背景主要是交代报道中涉及的人物有关经历、爱好等内容。有些消息除告诉读者某人做什么事或什么事发生在某人身上之…  相似文献   

11.
用事实说话是消息写作的基本方法。新闻的特殊价值和独特作用,就在于通过传播新近事实的信息来发表无形的意见。用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因素的事实来“说话”,体现阶级、政党的意志、思想,观念和政策,以便感化、影响新闻受众,使之跟着行动,这是消息写作的重要目的。新闻的主题和作者的倾向性是通过选择、安排新闻事实体现出来的。作者一般不直接出来说话。请看消息《玉门原油开始东运》中的几段陈述:“西北玉门油矿生产的原油,从11月份起已开始源源东运,供应东北和华东的炼油厂炼制成品。”“这次玉门油矿的原油从祖国的西北到东北3000公里长的运输线上,大量东运,是我国历史上的创举,它标志着我国工业建设的日益发展。”(引自《消息选评》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版)这条消息用“玉门原油东运”这一重要事实来说明我国石油工业的新发展,打破了“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历史神话,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这些话作者没有说,而把此意蕴含在新闻事实的陈述之中。  相似文献   

12.
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在位近三十年,在中东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素有“雄狮”这称。近年有关他去世的消息时有所传,对此他总是带着笑意说:“媒体已不止一次地报道我死了。”这一次,他不能再笑了,他真的走了。因心脏病突发,他倒在了电话机旁,当时他正在与黎巴嫩总统拉胡德通电话。他以“我们应该给下一代创造一个平安的环境和更美好的未来”这样发人深省的话语,结束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生。  相似文献   

13.
据台湾媒体报道近,来,有关蒋介石日记的出版以及保管权的争议在,岛内引发热议。一九七五年蒋介石去世,日记由儿子蒋经国保管,一九八八年蒋经国病逝前,将蒋介石日记连同自己的日记一并交给其三子蒋孝勇。一九九六年蒋,孝勇故去,日记转由其妻蒋方智怡保存二。〇〇四年底"两,蒋日记被"送往美国交,由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暂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颇为流行,"奉天承运皇帝诏日"一语也已经为大家耳熟能详.常有人在发布消息时开玩笑说"奉天承运本人诏日",殊不知这在封建社会,是要招致杀头灭族之祸的.  相似文献   

15.
有的晚报热衷于报道有关"死亡"的消息,委实令人生厌.表现在:一是把暴力凶杀的相关消息作为热点报道.凡是国内发生的灭门案,涉黑杀人案、精神病人杀人案,只要能搜集到这类信息的都"有闻必录",还常常对有的案子从案发到破案,再到审判、结案搞全程连续报道.有的还对死刑犯搞临刑前访谈,绘声绘色描述其坦然面对死刑,毫无悔改之意.  相似文献   

16.
一 偶翻旧资料,发现胡乔木同志在1958年的一次讲话中,曾提到毛泽东同志当年在延安时介绍过一种写作方法,叫古今中外法。这种方法的大致内容是,提出一个论点后,就把它放在古今中外的背景上作一番比较,这样可以使它更加突出、鲜明。 这是一种常用的、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把它用到新闻写作中去可以增强新闻的显著性,突出新闻事实的重大意义。事实上很多人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写作新闻。 比如,曾获1984年全国好新闻奖的消息《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就是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古今中外法。这则消息的导语是这样的: 新华社洛杉矾7月29日电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零的纪录”的局面在今天11时10分(北京时间30日凌晨2时10分)被中国运动员许海峰突破。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获得男子自选手枪冠军,夺得本后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 这里正是就许海峰获得金牌这件事从古今中外作比较。一是古今相比,即同中国在奥运会的历史相比,发现这是中国在奥运会历史  相似文献   

17.
去年,我在青藏公路沿线奔波采访了两个多月,行程二千公里。期间,在《青海日报》发表系列通讯二十五篇,消息及其他题材十四篇,合计近四万字。这次采访,对我来说,在业务上,在毅力、意志及工作方法上,都是难得的锻炼。这几篇日记,是我采访生活的一些真实写照。六月二十三日星期日夜深人静,高原古城西宁睡了。我在灯下翻阅着有关青藏公路的历史、地质、气象等资料。明天就要出发了,第一次接受这样的采访  相似文献   

18.
“第三者效果假说”(The Third - Person Effect Hypothesis)由戴维森(W· Phillips Davison)在其《传播的第三者效果》(1983年)一文中提出.其假设是,人们倾向于夸大和高估大众媒介的消息对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该假设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三者效果假说包含两个部分:1.知觉假说:人们认为大众媒介的内容对其他人会比对自己的影响大.这是人们对媒介效果的看法,与感觉有关.2.行为假说:有了上面的认知,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这是间接的媒介效果,与行为有关.拉维奇和斯坦纳(Lavidge&Steiner)建立起来的传播效果阶梯模式①可以说明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第三者效果是合理且有解释力的.从这一模式可以看出受众心理在媒介效果的产生上是有引发性的作用的.在确定这种分析路径是合理的之后,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解释“第三者效果”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3月29日凌晨,河南焦作天堂录像厅发生特大火灾的消息随着次日新华社的电波传遍大江南北。各地新闻记者从四面八方涌向焦作。最早赶到现场的是四川《商务早报》的记者吕剑,他是恰好在当地采访而撞上“这条大鱼”的。另一家最快做出反映的便是《羊城晚报》,他们的记者李育航乘飞机包出租于次日凌晨赶抵焦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31日,包括中央级媒体在内的各地近30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已云集焦作。我几乎是最晚抵达现场的一个记者,时间  相似文献   

20.
会议报道是一种基本的新闻形式,在报纸上会经常出现.如果记者在采写会议报道时只在一堆会议材料上勾勾划划,改头换面,轻车熟路地凑成一篇"消息",很容易落入俗套,还会引起读者的腻烦.如何让会议消息"鲜活"起来,使其变得信息丰富又有指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