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南阳话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从声母看,南阳方言有比普通话声母多的现象,不家声母相混现象;从韵母看,南阳方言中韵母相混现象较多,另外还有丢失韵头现象;从声调看,主要是南阳方言调值与普通话调值不同,找出方言和普遍话的语音对应规律,掌握简单的纠正方法,不失为南阳人学习普通话的捷径。  相似文献   

2.
襄阳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其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南阳地处河南省西南部,其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两种方言语音非常相似,很难分辨。本文从声、韵、调三个方面比较襄阳话和南阳话在语音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左"主要用作方位词,一般属空间范畴,而在南阳方言中,"左"更多作为情态词使用,凸显出情态范畴的语法特点。文章以邢福义提出的"两个三角"为理论基础,试图从"左"的语里意义、语值特点、语表句式、演变轨迹与认知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描述并解释这一特殊语言现象,从而使其在语用上更加明细化。  相似文献   

4.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和笔者长期参加普通话测试积累的经验,从声母、韵母、声调、方言词汇等方面对南阳话和普通话加以分析区别,从而提供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和个别性的南阳方言现象,为研究南阳方言者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同时,也为南阳人学习普通话提供些便利。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类描写了南阳方言中的代词,把南阳方言代词分为三大类,每一类又根据其内部的特点细分为若干类。对部分代词做了来源上的考释。  相似文献   

6.
中古入声字,南阳方言今概读为平声,清阴浊阳泾渭分明。这应是入声字的塞音韵尾刚刚脱落时的读法,比"入派三声"还要早一些。宛西方言尤其如此,即以宛西方言为例谈谈南阳方言中古入声今读平声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面对纷繁复杂的方言现象,汉语的规范工作显得更为复杂。那么,对于这项日益复杂的工作,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呢?文章结合自己在南阳教学过程中接触到的南阳方言,谈几点自己的看法,认为在汉语规范的过程中,对方言中的不同现象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8.
南阳话属于中原官话的南鲁片。文章先描写南阳话中表示人们内心、吃喝、说话、过日子等方面种种愉悦感受或感觉之"美"的语义、语法、语言使用上的特点,再对比南阳话中与普通话里的"美"相关的"好看"、"排场"和"不错"等三类词语,最后主要比较南阳话和河南其他四地方言中与普通话里的"美"相关的词语之现状及变异并简析原因。  相似文献   

9.
"跳蚤"作为基本词存在于汉语方言中。对比汉语各方言点"跳蚤"一词的语音形式并分析其构词理据,可以发现北方汉语方言与南方汉语方言在表达"跳蚤"这一概念上存在差异。北方汉语方言多用"蚤"的合成词形式,少用"虱";南方汉语方言则少用"蚤",多用"虱"的合成词——狗虱。究其原因,可能与南、北地区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10.
李鑫庚 《语文知识》2012,(2):116-117
本文探讨南阳方言中"孙"、"毛"、"皮"、"精"、"篓"、"包"、"虫"、"菜"、"蛋"、"头"、"种"、"僧"、"脸子"等名词性詈词后缀的意义及所成词的意义和用法,并总结出南阳方言詈词后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商南奤子话语音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商南县城方言被称为奤子话。奤子话的底层是商洛本地话,然后又融入了商南蛮子话和河南南阳方言等异质语言的特色,从而形成了一种较为独特的方言。  相似文献   

12.
攀枝花本土方言是指攀枝花市农村县区居民的口头语言。本文介绍攀枝花本土方言被动"着"字句和处置"给"字句。普通话的"被"字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着"字句,普通话中的处置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给"字句。通过这两种句式可以了解攀枝花本土方言在语法方面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天津方言风格独具,韵味浓郁。本文结合天津地域文化特点,对"卫嘴子"、"白牌儿"、"人五人六"、"惹惹"、"shun鸟"、"膀大力"、"歪脖蜡"、"鸟食罐儿"、"大尾巴鹰"、"套白狼"等典型的天津方言词语,进行词源理据和语用特点的探索分析,以显示天津方言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基础上,从语言事实出发,运用描写等语言研究方法,重点考察了蒙城方言中"来"作为语气词和方位词的用法,认为蒙城方言语气词"来"分布领域比较广,可以用在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由方位词"来"构成的词,可以表示处所地点或时间。通过分析蒙城方言中"来"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对了解方言语法,进一步深入研究官话方言内部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的状中结构和中补结构在湖北公安方言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普通话的状中结构在公安方言中大部分表现为中补结构。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地"在方言中一方面被副词"好、蛮"所涵盖,一方面由含"得"的中补结构所转移。普通话动词"得1"与补语助词"得2"在公安方言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音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来~"是吴方言常见结构,北吴语桐庐方言中的"来汉""来里"可兼做动词、介词和助词。从方言内部看,两者在指示位置、表示时态意义和后接地点名词时呈对称分布;从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看,两者与动词的搭配情况与现代汉语的"在"和"着"有所不同。对该结构的特征归纳与语感调查,将在应用层面有助于《桐庐方言志》(1992)的讨论与修订。  相似文献   

17.
襄樊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介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之间。襄樊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一样也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也没有入声。所不同的是普通话是"入派四声",而襄樊方言中古入声字派生则是"入派一声"。本文主要分析了襄樊方言中古入声字派生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18.
吴方言中存在着大量普通话中所没有的极具方言色彩的词缀,如"搿、仔、里、笃、叫"等,词缀的丰富多彩也是吴方言个性魅力的一个体现。本文选取吴方言中的一个特殊词缀"叫",分析了"叫"作为一个虚词语素充当附加式副词、附加式状态词和拟声词后缀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安康方言中的两种同义异形句法结构:一种是"述宾+得+很"与"很+述宾"同义异形结构,一种是"V+开+(NP)+了"与"V+起+(NP)+来+了"同义异形结构。安康方言这两种同义异形句法结构的形成,实际是普通话句法结构向安康方言渗透、同安康方言中的同义句法结构相互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结合古代文献,考察54个常用的沭阳(潼阳)方言词语,如" "、"麻叉"、"待承"、"膯膯"、"相道"等。重点记录这些方言词语的音义,至于本字,偶作简略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